作者丨高遠山

  來源丨野馬財經

  2019年4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對顧雛軍等人虛報註冊資本,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挪用資金再審一案進行了公開宣判。

  法院判決,撤銷原判對顧雛軍犯虛報註冊資本罪,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定罪量刑部分和挪用資金罪的量刑部分,對顧雛軍犯挪用資金罪改判有期徒刑五年。另有其餘數人量刑發生變化或被宣告無罪。

  此前,在和野馬財經的交流中,顧雛軍曾表示,“對我來說,如果留一條罪,翻案都沒有任何意義,我要的是絕對的清白,所以我現在要搏命。”

  那麼此次最高法的宣判,能讓歷時14年的顧雛軍案最終落下帷幕嗎?

  2012年9月,顧雛軍刑滿釋放,他提出申訴,多年奔波從未中斷,堪稱資本大佬中的“秋菊”。2017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經審查,作出再審決定。

  以時間軸劃分,將顧雛軍的人生經歷做一次覆盤,可以看出其清晰的人生路線。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激盪大時代,顧雛軍是實業界和資本市場不得多見的獵手,他善於抓住機會,捕捉市場訊息,能承受壓力,也能享受成功喜悅。

  他運作的資本體系猶如一臺高速運轉而導致主機過熱的電腦,遺憾的是顧雛軍未能來得及按“熱啓動”,就被強行關機了。

  幸好,現在一切可以覆盤。

  技術狂人掘第一桶金

  顧雛軍半生風波不斷,其早年卻以科研狂人的身份在業內聞名。

  顧雛軍是江蘇泰州人,本科是在江蘇工學院度過的,回想起那段時光,老師和同學對其的評價是“成績優異,年少輕狂”。《南方人物週刊》曾有報道,因學習不錯,想法新穎,在學術上也能坐得住冷板凳,學校原本讓顧雛軍留校,然而1982年,在即將畢業時,因爲一件小事,他和班長吵了起來,甚至直接動手,當着衆人的面,抽了班長兩個耳光。

  如今來看,這兩個耳光已然爲其狂傲卻又悲情的人生落下了註腳,不過彼時,卻並未給他帶來過多的困擾。當年,顧雛軍憑自己的成績考上了天津大學“製冷”專業研究生。

  那一年,“製冷”是一個非常冷門的專業,顧雛軍的班級裏只有兩位同學。

  回憶起當時的選擇,顧雛軍表示,“我喜歡在冷門裏找樂趣,我當時一直認爲我會成爲這個領域世界知名的科學家”。

  進入天津大學不久,顧雛軍就對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普利高津提出了質疑,認爲其研究忽視了理論對工程實踐的服務。因此,顧雛軍摒棄了普利高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結構熱力學理論。

  蔑視權威與狂妄自大之間的分界線很難明晰。《南方人物週刊》描述,顧在天津大學的導師呂燦仁就曾直言,二人經常因爲一些問題產生爭論,但“有些問題他(顧)還沒弄清楚,還繼續爭辯就不對了,這就不是心虛”。

  1988年,顧雛軍在英美合辦的《能源》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爲《一個新型熱力循環的研究》(後被稱爲“顧氏循環”)的文章,在次年國內部分媒體的宣傳文章中,出現了“理論上亦可證明’顧氏循環’是現在所有制冷、空調、熱泵及熱流體循環中最佳的熱力循環”的表述。

  該理論卻遭到了國內學術界的強烈質疑,帶頭人則是他的導師與師兄。隨後幾年,《“顧氏循環”考證和質疑》、《勞倫茲循環與“顧氏循環”》、《爲卡諾循環和勞倫茲循環爭鳴——再評“顧氏循環”》一系列文章不斷登出,甚至還出現了“清楚僞劣科技’顧氏循環’座談會”。

  懷揣着成爲世界級科學家的夢想,卻遭遇了人生的滑鐵盧,面對如此情形,顧雛軍選擇了轉戰商界,遠赴英國海外創業。

  所謂牆裏開花牆外香,“顧氏循環”理論在國內難以立足,顧雛軍發明的格林柯爾製冷劑卻在海外市場打開了銷路,併爲之帶來了第一桶金。這些錢也爲“格林柯爾系”的創立打下了基礎。

  無論是“顧式循環”的提出,格林柯爾製冷劑的研發,還是冰箱、空調等科龍系列白色家電產品的生產銷售,都與“製冷”二字有着極爲密切的聯繫,1989年《關於耗損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的簽署,更是讓新一代製冷劑的銷量迅猛增長,爲顧雛軍帶來了大量的財富。

  打造“格林柯爾系”

  1995年,在國外小有成績的顧雛軍選擇了回國發展,成立了格林柯爾中國有限公司,並在天津投資5000萬美元建成了亞洲最大非氟製冷劑生產基地。

  在顧雛軍案發後,許多替顧雛軍說話的企業界人士曾多次提到這一段經歷,證明顧雛軍是在海外賺得第一桶金回國,屬於帶資回國創業人才。

  顧雛軍自然成爲各地政府的座上賓,顧雛軍以產業爲基礎,地方政府提供零地價方案,並配套銀行資金,這也爲他涉嫌抽逃資本罪埋下伏筆。

  2000年,格林柯爾(8056.HK)成功登陸香港創業板上市,公司財務狀況也隨之披露出來。財報顯示,1998年至2000年其營業收入從11萬元暴增至3.64億元。

  3年3300倍的增長速度令人咂舌,而更令人感慨的則是“格林柯爾系”資本擴張的速度。

  2001年秋天,剛剛躋身港股的格林柯爾以5.6億元(後降至3.48億元)接盤了科龍電器(000921.SZ)20.6%股權,顧雛軍登上A股舞臺。作爲國內冰箱產業的四大巨頭之一,就在1999年11月,科龍還曾被《福布斯》雜誌評爲全球20家最佳中小企業之一,然而,僅僅一年之後,業績大幅下挫,高層動盪,顧雛軍在這場國進民退的浪潮中挺身接盤。

  在人們來不及爲科龍惋惜之時,顧雛軍又以半年一家的速度,連續收購了另外三家A股上市公司,共動用資金7億元左右。

  具體而言,2003年12月10日,顧雛軍旗下的揚州格林柯爾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以4.178億元收購亞星客車(600213.SH)60.67%股份;2004年4月11日,揚州格林柯爾1.089億元買下襄陽軸承(000678.SZ)29.84%股權,成爲第一大股東;2003年5月,顧雛軍又通過順德格林柯爾拿下美菱電器(000521.SZ)20.03%股份,耗資2.07億元。

  顧雛軍帶領的“格林柯爾系”野蠻又帶有幾分情懷的擴張方式,至今被MBA課堂作爲教材使用,成爲資本市場的經典案例。

  野馬財經注意到,這些被顧雛軍看上的企業,往往有着以下幾個特徵。

  一是經營出現暫時困難,但品牌和資產優質。

  例如前文提及的科龍,除了世界知名的品牌之外,還擁有完善的營銷網絡、優秀的研發團隊以及大量的技術專利;1990年代風光無限的美菱電器一度被視爲國有企業的標杆,冰箱“大冷凍室”的設計就是自美菱手中改成;至於亞星客車與襄陽軸承,前者是國內最早的大中型豪華客車製造商,擁有國內最爲成熟的客車底盤技術,後者的汽車軸承技術同樣爲國內領先。

  二是國退民進的政策東風。

  1999年9月,在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第十五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國有經濟要“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爲有所不爲”的方針,國有資產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的思想開始發展。上述企業在經營層面出現困難的情況下,地方政府都萌生了退意。

  三是符合“格林柯爾系”的產業鏈擴張原則。

  科龍與美菱不必多說,皆與格林柯爾的主業能夠形成完善、有效的配套產業鏈,亞星客車與襄陽軸承則都是打造汽車產業鏈的關鍵環節,這也是顧雛軍原本想要進軍的下一個目標。至於產業鏈的好處,除了給格林柯爾內部帶來生產上的便利之外,“契合”二字也成爲了顧雛軍談判時的籌碼之一。

  利用國企重組的政策東風,挑選優質企業,在其資金出現問題,地方政府放手意願充足時出手,盤活後再帶來大量現金流,顧雛軍的資本運作理念不可謂不清晰。

  以此手法,短短4年時間,顧雛軍便從無到有,打造了一個坐擁深滬港三地5家上市公司,橫跨家電、汽車兩大領域,佔據了中國冰箱業半壁江山的龐大“格林柯爾帝國”。

  從“顧氏循環”理論到格林柯爾帝國,顧雛軍用15年時間,完成從技術狂人到資本大鱷的轉變。

  2003年,顧雛軍被評爲CCTV經濟年度人物,頒獎詞爲:他用10億元的資本槓桿撬動了百億規模的企業,他是製冷專家,更是投資贏家。

  郎顧之爭惹禍上身

  與“顧氏循環”理論一樣,顧雛軍的“格林柯爾系”在急速擴張中也是飽受質疑。

  2001年,來自《財經》雜誌的《細探格林柯爾》一文指出,格林柯爾宣傳材料中“世界第三大製冷劑企業”的說法立不住腳;產品推薦書上列出的多家客戶稱從未購買過格林柯爾製冷劑。除此之外,收購過程中資金來源、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等疑問也被反覆討論。

  巨大光環下的顧雛軍,身處同樣巨大的風暴漩渦,性格倔強的顧雛軍承壓前行,不時傳來其反駁質疑的聲音。

  對顧雛軍最致命的一擊,則來自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任教的郎鹹平。

  2004年,依靠預言“德隆系”必倒而名聲大噪的經濟學家郎鹹平,對海爾管理層收購、TCL集團產權改革一系列國企改中可能存在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提出質疑,迅速颳起了一股“郎旋風”。

  2004年8月9日,郎鹹平發表了一篇題爲《在國退民進“盛宴”中狂歡的格林柯爾》的演講,矛頭直指格林柯爾董事長顧雛軍,稱其以七種手法侵吞國有資產,在收購活動中捲走國家財富。郎鹹平將顧雛軍的手法歸納爲“安營紮寨”、“乘虛而入”、“反客爲主”、“投桃報李”、“洗個大澡”、“相貌引人”、“借雞生蛋”七個表述。

  郎鹹平開始在上海電視臺第一財經頻道主持《財經郎閒評》,第一期就是《顧雛軍,在收購的盛宴中狂歡》,引起更大的轟動。

  同樣被點名的海爾、TCL等公司選擇了沉默,從不示弱於人的顧雛軍則選擇了反擊。他向郎鹹平發出了律師函,要求刪除上述文章並道歉。

  不過,等待他的卻是郎鹹平新的一篇《學術尊嚴,不容顧雛軍踐踏》的文章,文中直言,“我絕對不接受這份律師函所表達顧雛軍的那種財大氣粗、盛氣凌人、踐踏學術尊嚴的口氣。”

  明星企業家與明星學者的對峙也很快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2004年12月,顧雛軍收到了廣東證監局的詢問函。2005年4月,湖北、江蘇、安徽、廣東四省證監局聯合調查“格林柯爾系”的ST襄軸、亞星客車、美菱電器、科龍電器,同時,證監會稽查部門主導的20多人工作組進駐科龍調查格林柯爾挪用資金事件。

  5月,事情陡然生變,巡檢變成了立案偵查。

  根據顧雛軍回憶,顧找到時任廣東省委副書記歐廣源,歐廣源立馬給當時的證監會副主席範福春打電話,“打了6個,第一個是能不能不公告,第二個是能不能按例行巡檢公告,答案都是不行”。

  2004年5月10日,科龍正式發佈公告,稱公司因涉嫌違反證券法規已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帝國分崩離析

  風頭正盛的“格林柯爾系”急轉直下,很快陷入困境。

  2005年7月29日,顧雛軍從上海飛往北京,一落地便被佛山市公安局拘捕,此時,證監會的調查結果還未宣佈,公安算是提前介入。

  “我絕望了”,這是顧雛軍被刑拘前說的話。

  8月3日,證監會公佈了調查結果,稱顧雛軍等人以及“格林柯爾系”有關公司涉及侵佔、挪用科龍電器財產累計發生額34.85億元,涉嫌8類犯罪行爲。2006年 6月15日,證監會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對顧雛軍給予警告,並處以30萬元罰款,同時認定顧雛軍爲永久性市場禁入者。

  在看守所的顧雛軍不服該處罰,一路從提出行政複議到向國務院申請行政裁決,然而並未見成效。2006年12月,在二次開庭時,顧雛軍以絕食相逼,提出公佈舉報信。在休庭的十分鐘間歇,顧雛軍的弟弟顧紹軍在佛山中院審判庭外面,向旁聽的記者和羣衆散發了兩封針對中國證監會工作人員的舉報信。

  2008年1月30日,廣東佛山市中院對格林柯爾系掌門人顧雛軍案作出判決,顧雛軍因虛報註冊資本罪、違規披露和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資金罪被判12年有期徒刑,執行10年,並處罰款680萬元。

  欲挽狂瀾的顧雛軍几上京城,上下公關,用盡了所有行政救濟手段,還是沒能避免鋃鐺入獄的結局。曾說過“不成功就進監獄”的顧雛軍也沒想到,一語成讖。

  顧雛軍身陷囹圄後,格林柯爾系的上市公司體系也分崩離析。

  隨着顧雛軍入獄,收購而來的四家A股公司紛紛選擇了脫離“格林柯爾”的體系。

  2005年8月2日,襄陽軸承發佈公告稱,襄陽軸承第一大股東襄陽汽車軸承集團已於8月1日向揚州格林柯爾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致函,要求解除與其的股份轉讓合同(彼時股份轉讓尚未過戶)。最終揚州格林柯爾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收購襄陽軸承公司29.84%股份的合同,被中國證監會叫停。

  2005年9月9日,在順德看守所中,顧雛軍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海信集團出資9億元接盤科龍電器26.43%股份,公司後改名“海信科龍”。

  2005年11月,格林柯爾所持美菱電器股份以1.45億元轉讓給長虹集團,長虹成爲美菱控股股東,並承諾助其業務整合。而根據2018年6月5日公告,美菱電器擬將公司全稱由“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爲“長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同時,擬將公司A股證券簡稱由“美菱電器”變更爲“長虹美菱”。

  2006年7月,亞星客車前母公司亞星集團出資1.65億元回購格林柯爾手中亞星客車60.67%股權,收購完成後,亞星客車脫離格林柯爾的控制。2011年9月,亞星客車進入濰柴集團,成爲濰柴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

  至於顧雛軍自己掌控的格林柯爾,2007年5月18日正式在香港退市,至此,鼎盛一時的“格林柯爾系”完全瓦解。

  四年擴張,一朝歸零。在接受野馬財經採訪時,顧雛軍還曾表示,“我懷念執掌5家上市公司,並不是迷戀權力,而是那樣就有機會將家電產業整合做強,有資金髮展自主技術,甚至能夠在國際上與全球巨頭同臺競技。”

  從2008年被判有罪到如今終審宣判,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一年。沉浮人生,大起大落,對於顧雛軍的經歷您有着怎樣的看法,歡迎在文末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