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研究團隊的研究與量子電腦有關。

科大物理學系教授杜勝望。

科技大學及華南師範大學的研究團隊早前將單光子量子記憶體的效能提升至新紀錄,研究結果近日成為權威期刊《自然光子學》的封面故事。

量子電腦是建基於量子力學規律的新一代數據處理器,其強大計算能力更有望拓闊基本科學的界限,如協助研發新藥物、破解天文學謎思。科技大學及華南師範大學的研究團隊,早前首次突破瓶頸,將單光子量子記憶體的效能提升至新紀錄,研究結果近日成為權威期刊《自然光子學》的封面故事。

科技大學及華南師範大學的研究團隊將單光子量子記憶體的效能提升至新紀錄,研究結果近日成為權威期刊《自然光子學》的封面故事。

有別於傳統電腦運算單位「比特」(bits),量子電腦可以「量子比特」(qubits)進行運算,每個單位可同時並行處理「0」和「1」,原則上可更快及處理更複雜的運算。不過,要製備高效能的量子記憶體,需要一個高效的光子-物質的量子接口,至今仍是重大的挑戰。加上單一光子的能量非常微弱,極容易被雜亂的背景光所蓋過,因此量子記憶體的效能長期被侷限於五成以下。

實驗帶來新的可能,使量子電腦「大眾化」夢想邁前一步。

科大物理學系教授杜勝望、華師教授張善超與顏輝,以及來自華師與南京大學的朱詩亮,4人率領研究團隊,利用激光和磁場,將數以億計的銣原子捕捉到一個毛髮狀的窄小空間之中,將這些原子冷卻至接近絕對零度,創造一個量子記憶體。團隊巧妙地將單個光子與光學噪音區分開,令其效能提升至8成半以上,保真度達99%。杜勝望指,實驗為未來的量子技術與工程帶來新的可能,使量子電腦「大眾化」夢想邁前一步。

科技大學的新研究對於推動量子電腦發展大有幫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