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宇宙的旋律共振

梁漱溟先生曾經總結東西方文化的異同,說東方文化的特點是向身內探索奧祕,西方文化的特點是向身外尋找真理。的確,對於共振的探求,東方的佛道兩家把自己的肉身作為實驗品,尋找聲音與身體的共振之道。而西方人更多的從外部世界去發現共振的力量。高曼介紹說,早在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畢達哥拉斯就認為宇宙是一個巨大的單絃琴,弦的上半部連接絕對的靈性,弦的下半部連接著絕對的物質。他曾向學生們指出:「學習單絃琴,你就會知道宇宙的祕密。」

從19世紀,西方的物理學對共振的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愛迪生同時代的美國天才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就充分認識到共振的力量。一個小能量的輸入,經過共振就可變成大能量的輸出,這種能量的超級傳輸可以帶來全球的能源革命,特斯拉終生都在研究這種共振能量傳輸。據說,他曾在實驗室裏向地下打下一口深井,裝入鋼套管,然後向井內輸入特定的頻率,結果地面開始晃動,引發了一場小地震。特斯拉說:「如果把物體的振動與地球的諧振頻率正確地結合起來,幾個星期內就可以造成地動山搖,地面升降。」他還仿照阿基米德的名言說:「假如給我一個共振器,我就可以把地球一分為二。」

朱清時院士是南方科技大學的校長,他在2009年的一次名為《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的演講中,對現代物理學的最新成果──弦論進行了解讀,他說;「弦論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來像粒子,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維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論中的宇宙弦(我們把弦論中的弦稱作宇宙弦,以免與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動。每種振動模式都對應有著特殊的共振頻率和波長。小提琴絃的一個共振頻率對應於一個音階,而宇宙弦的不同頻率的振動對應於不同的質量和能量。所有的基本粒子,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或振動激發態。每條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約為長度的基本單位,即普朗克長度(10-33釐米)。簡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組成的大海,那麼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們不斷在產生,也不斷在湮滅。我們現實的物質世界,其實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壯麗的交響樂。

在現代物理學看來,宇宙間充滿了各種物質與能量,從其小無內的夸克到其大無外的宇宙,都以振動的方式存在。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獨有的振動頻率,並以這樣的方式吸收或釋放能量。以人體來說,不僅五臟六腑有振動頻率,小到細胞,硬如骨頭,微到腦電波都在波動,如果頻率一致,就會發生共振,看似弱小的能量就能造成很大的影響。正如王唯工指出的,人體利用這種方式極大地節約了心臟的做功。但除了正面的影響,一旦超過物體的承受限度,共振又會造成極大的破壞。

據說,西方研究有一種次聲波武器,次聲波就是低於20赫茲的振動波,這種武器的原理就是發出與人體大腦或內臟振動頻率一致的次聲低頻頻率,讓內髒髮生共振,並且超出人內髒的承受範圍,造成內臟崩潰。次聲波穿透力很強,可以通過空氣、海水、土壤、建築物,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衰減很少。比如海里的鯨魚就能發出次聲波,遠在千里之外,它們都可以互通信息。地震,颱風,甚至輪船航行、高音喇叭,都能產生次聲波,但一般都在人的承受範圍。次聲波一旦足夠強烈,可在很短時間內造成生物大量死亡而外表幾乎不發生變化,也不對建築物造成損毀。在我寫這篇文稿的時候,新聞報道說美國一些地方發生鳥類在空中突然大量落地死亡,長達幾十里的海面魚類大量死亡,至今原因不明,造成許多人恐慌。其實,如果是次聲波的危害,就會達到這種效果。

歷史上還發生過多次士兵列隊齊步過橋而造成橋樑垮塌的事件,按照承受的重量來計算,本來都在這些橋的負荷之內,但訓練有素的士兵可以踏步走得整齊劃一,一旦步伐形成的頻率與橋樑內在的頻率一致,形成的共振力量就可能超出橋樑的承受極限。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著名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孟姜女的新婚丈夫被秦始皇的部隊徵召去修長城,一去幾年。孟姜女千里尋夫,來到長城腳下,卻得到丈夫已經去世的消息。孟姜女悲從中來,跪坐在長城腳下,痛哭三天三夜,忽然,一聲巨響,長城塌陷了一大角,露出了丈夫的骨骸。雖然這是一傳說,但在理論上卻包含有可能性,孟姜女痛徹心扉的哭聲一旦與長城的振動頻率一致並超過長城的振動極限,就會創造奇蹟。

中國古人愛說天人感應,他們相信人與天地自然之間有一種神祕的內在聯繫。比如對文學創作過程中的妙筆生花,古人說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人一旦接通天地的氣息,踩準了宇宙的節奏,文思便如打開的泉水沽沽而出。很多音樂家也有這樣的創作感受,一種旋律好像本來就存在,突然間進入了大腦中,作曲家只是把它記錄下來而已。門捷列夫在夢中發現元素週期表的列序,特斯拉所有的重大發明都如圖畫般在大腦顯現。這些神祕的精神體驗,也許都可以從萬物共振的角度去思考她的另一類真實,意識的載體──大腦及腦細胞有自己的頻率,當與天地間的某種節奏諧音共振,說不定就會獲得超常的智慧。

——摘自《聲音療法的七大祕密》,作者:Jonathan Goldman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