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喜斌 統籌/劉姝蓉】“劉少華同志走了,自治區新聞戰線失去一名優秀戰士,內蒙古大草原失去一位激情的歌者。”4月8日,《內蒙古日報》在頭版刊發了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布小林的署名文章——《向奮鬥者致敬》。劉少華,內蒙古日報社原首席記者,於2019年1月逝世,享年66歲。曾任自治區政協常委、內蒙古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先後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十佳新聞工作者、勞動模範,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長江韜奮獎等榮譽稱號。

  圖片來源於網絡

  記者去世,正部級高官撰文紀念

  4月8日,《內蒙古日報》在頭版刊發了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布小林的署名文章——《向奮鬥者致敬》。布小林在文章中稱:劉少華同志走了,自治區新聞戰線失去一名優秀戰士,內蒙古大草原失去一位激情的歌者。

  我與少華同志認識多年。初次見面印象深刻,他能大段地背誦自己多年前的作品,動情處不能自已。一個人如果沒有真情實感是做不到的,正如他自己講的:文章不僅是用筆寫出來的,還需要汗水、淚水甚至鮮血和生命。

  布小林回憶稱:少華同志記者生涯40多年恰逢我國改革開放的40年。自治區每有重大任務,他始終以記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奔走在第一線,堅守在最前沿。包頭地震、嫩江抗洪搶險、抗擊“非典”、北京奧運聖火傳遞、自治區大慶活動等都有少華同志的身影,農村牧區、企業礦山、邊防哨所、學校醫院都留下過少華同志的足跡。不管在什麼地方,他總能把激情與歡樂帶給大家,猶如他的文字始終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

  2007年他到阿拉善採風,十多天時間深入沙漠戈壁、工業園區、航天基地、牧民家中,回到盟裏時長篇通訊《蒼天般的阿拉善》已經寫就。他在報告會上講述所見所聞,講述他對阿拉善人民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艱苦奮鬥精神的理解,深情地說:阿拉善條件艱苦,這裏的幹部羣衆既要發展經濟,又要守土戍邊,還要治理生態環境,要比其他地方付出得更多,儘管如此,這裏的人們日子過得還是那麼認真、生活得還是那麼有品位。當神舟載人飛船遨遊太空時,當嫦娥探月衛星播放的蒙古族長調《富饒美麗的阿拉善》響徹宇宙時,阿拉善,我們因你而光榮!

  言爲心聲。透過他的作品《五虎山,礦工的山》《永遠的草原晨曲》《牽手草原》《騰飛吧,金色的內蒙古》……我們能感受到少華同志對草原的無限熱愛,感受到少華同志對事業的執着追求。少華同志用自己的方式建設着家鄉,他用飽蘸激情的筆,熱情歌頌內蒙古、讚美草原人民、謳歌民族團結,在他的崗位上實現了人生價值。

  布小林稱: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在建設美麗內蒙古的征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奮鬥者,都是追夢人。只要我們把個人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就會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只要我們在大事難事面前勇於擔當,始終保持革命精神,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戰勝不了的挑戰;只要我們有少華同志那種“採訪八百米井下生活,必須下到八百米井下去,少一米也不行”的敬業精神,無論在什麼崗位上,都會做出成績,體現出人生價值。

  少華同志說過,人生的最高獎賞就在於事業之中。我們正處在一個春潮湧動的新時代,趕上這樣一個時代是我們的幸運。讓我們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境界,投身美麗中國、美麗內蒙古的建設事業,書寫無愧於時代的精彩篇章。

  曾獲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等榮譽

  公開資料顯示:劉少華,男,漢族,1953年1月出生於內蒙古烏蘭浩特市。1970年1月參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曾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常委、內蒙古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曾先後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十佳新聞工作者、勞動模範,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長江韜奮獎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據瞭解,撰文紀念劉少華記者去世的正部級高官是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政府黨組書記布小林。公開資料顯示:布小林,女,蒙古族,1958年8月生,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人,198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6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

  曾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祕書長、辦公廳黨組成員,自治區政府調查研究室(參事室)主任、黨組書記,自治區阿拉善盟盟委副書記、盟長、盟委書記、盟人大工委主任,阿拉善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自治區副主席、政府黨組成員兼中國貿促會內蒙古自治區分會會長,自治區黨委常委、黨委副書記、統一戰線工作部部長,自治區代主席、主席、政府黨組書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布小林還是全國爲數不多的由少數民族女性擔任的現任省級政府一把手。【資料來源:內蒙古日報、澎湃新聞、內蒙古新聞網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