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生素種類熱烈徵求中~

 

抗生素,顧名思義就是對物的藥物。而這邊的微生物大多指的都是細菌。雖然都是抗生素,但不同的抗生素之間的性質與可以殺滅的菌種差異極大,並不是所有的抗生素都可以殺滅所有的細菌。不只對沒有醫學背景的人來說很複雜,對我們醫學相關背景的人來說也是很頭痛。這一篇文章只會提及抗生素使用的觀念,而不會深入的告訴大家什麼抗生素要怎麼用,原因就如前面所說,抗生素種類實在是太多太複雜了。另外因為我不太清楚大家手上到底可以拿到那些抗生素,所以這篇文章我也順便調查一下:大家平常都是使用哪一些抗生素呢?之後我會再寫一篇抗生素的個論,以大家比較常用的抗生素進行詳細的用法與劑量的描述。

另外由於文章很長,所以我直接在文章的最前面寫上這篇內容的總結,不想看長篇大論的人可以把重點看完直接左轉了~

 

以下是文章的重點

  1. 每種抗生素都有自己比較適合對抗的細菌種類,但大多數的情況下,魚隻是感染什麼細菌都是用猜的,所以有時候會發生抗生素治療失敗的狀況。
  2. 廣效型抗生素雖然很好用,但是會傷害硝化系統還有魚的腸道益生菌,必要時可以在給為抗生素治療後,給魚補充一段時間的益生菌。
  3. 抗生素至少要連續給5~7天,並且要讓藥物濃度維持。
  4. 抗生素的治療效果可能會延後出現,所以至少要給藥3天才能確定抗生素有沒有效。如果魚隻沒有明顯的症狀改善,擇要果斷的換抗生素種類。
  5. 細菌性感染是很標準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疾病。魚感染太嚴重的時候就算有用抗生素,也是死馬當活馬醫,所以要養成每天觀察魚的習慣。
  6. 鹽度和pH都會影響抗生素的功能,所以有些抗生素適合用在海水,有些抗生素適合用在淡水。
  7. 每種抗生素都有自己喜歡去的組織細胞,所以必須要視感染發生的組織類型,決定使用抗生素的種類。
  8. 注射給藥可以確保魚有完全吸收藥物,而魚體內的藥物濃度會很高。但是魚的壓力會很大,而且太小的魚不能用。
  9. 浸泡給藥大多只能殺體表還有環境的病源,但在海水魚還能夠治療腸炎。
  10. 浸泡給藥會影響環境菌叢與硝化菌,可能造成水族箱的環境大變。而且可能產生具有抗藥性的環境菌。
  11. 口服給藥雖然方便,但是不確定魚會吃多少藥,而且如果魚已經不吃飯了就不能用。
  12. 魚的免疫強度決定了細菌性感染是否會大爆發,而且也決定了抗生素治療的成效。如果魚免疫力太差,就算抗生素成功的壓制細菌,只要停藥疾病就會再次復發。

 

 

抗生素的機制

要說抗生素我們就必須要從細菌說起。細菌是種具有細胞壁的超小型生物。根據細胞壁的成分細菌可以分成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兩個種類,以下我們簡稱為陽性菌和陰性菌。陽性菌的細胞壁超級厚,不過主要成分只有一種,而且細胞壁的縫隙很大,很多物質可以自由的進進出出,所以雖然陽性菌比較可以抵抗外界環境的改變,但是只要他形成細胞壁的功能被破壞,細菌就無法生存。而且藥物也比較容易進入細菌的內部。陰性菌雖然細胞壁比較薄,但是他的細胞壁中間有一層由脂肪和醣類構成的膜,這一層膜使得外界的物質很難隨意進出細菌,而且就算合成細胞壁的機制被干擾,至少還有一層脂肪在維持細菌外型。這兩種細菌除了細胞壁的構造外,細胞內的反應就沒有太大的差異。要生存都是需要不斷的複製DNA,然後以DNA為模板製作出RNA,接著再從RNA製造出蛋白質,而這些步驟都需要能量和一些微量元素輔助才能完成。所以要殺細菌不外乎就是從干擾細胞壁合成、干擾DNA複製、干擾RNA生成、干擾蛋白質合成或是干擾細菌獲得能量與微量元素。

由於細胞壁的成分與結構的差異,使得細菌天生就具有避免某些藥物進入細胞內的能力。而所有的抗生素都必須要抵達細菌的內部才能夠發揮功能。所以有些抗生素只能殺死陽性菌(例如:盤尼西林),有些抗生素則只能殺死陰性菌(例如:氟滅菌)。因此選擇使用的抗生素種類非常重要。如果用錯抗生素,就算劑量下再多也沒有用。在正規的細菌感染檢驗中,醫生們是必須要從感染部位採集細菌,判斷是什麼細菌感染後,還要對細菌的抗生素感受性進行實驗,再選擇使用的抗生素種類。但這在觀賞魚的世界來說要辦到很難。如果要對魚隻進行這樣的檢驗大多要犧牲魚隻,而且從細菌採集到確定使用的抗生素種類之間至少要3天的時間,如果真的要等到結果出來才給抗生素根本緩不濟急。因此大多會在判斷為細菌感染後,就直接用廣效型抗生素治療,像是我們常用的安莫西林、四環黴素、歐弗洒欣都屬於廣效型抗生素,他們可以殺死某些陽性菌也能殺死某些陰性菌。這不能說是濫用抗生素,因為在人類的醫療上也是這麼做的。只要有用正確的方法使用抗生素,就不用擔心細菌的抗藥性產生,而且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功效。不過使用廣效型抗生素就必須要擔心好菌也會被殺死,不論是環境中的硝化菌或是魚腸道裡面的益生菌都會被殺滅。所以在進行抗生素治療時要以對硝化系統傷害最小的方式進行,像是把魚移出主缸後再進行抗生素療法,或是以口服抗生素的方式取代浸泡。而再給完抗生素治療的魚隻則可以適當的補充益生菌,幫助魚隻的腸道菌叢復原。

 

抗生素的使用原則

抗生素的使用原則其實和硫酸銅的使用原則相同。必須要維持足夠的濃度一段時間才有辦法殺滅。如果是體表的感染,則是水裡的抗生素濃度需要維持。如果是體內的感染,則是魚組織裡的藥物濃度必須要維持。抗生素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逐漸被分解。他不像是硫酸銅一樣穩定,只能透過換水來移除。大部分的抗生素在體內或是環境中很快就會失效。所以定時定量的給藥,維持藥物濃度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而一次抗生素的療程至少要維持5~7天,有些藥物甚至要用到10天,如果少於這些建議天數使得有些抗藥性較強的細菌沒有被壓制,則下一次感染發生時,就會是以這些有強烈抗藥性的細菌為主軸。使得下一次的藥物治療失敗。

另外抗生素的作用雖然很即時,但是症狀的改善通常需要一點時間。這是因為有時後造成魚隻異狀的並不是因為細菌活著破壞細胞,而是細菌本身的成分就有毒。這些毒素在細菌死後還是會持續影響魚體。所以就算抗生素能夠在短短的數小時內殺死大部分的細菌,但這些細菌的屍體仍然持續的造成魚隻生病。只有在免疫細胞逐漸的將這些細菌的屍體清除後,症狀才會逐漸改善。所以不能因為使用抗生素1~2天覺得於魚沒有變好就直接決定換藥。至少要等到給藥後3天再來判斷會比較準確。

因為藥物無效跟藥物反應較慢這兩者從魚隻的反應上無法區分,因此會建議先以同一種抗生素治療3天,如果發現魚隻完全沒有改善,則在給完第三天的藥後,第四天就直接更換抗生素種類進行下一輪的治療。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魚在細菌感染的狀況下根本無法支撐那麼多天。這個擔心很正確,而且很有可能會發生。魚隻是對細菌感染耐受性非常高的生物,微量的細菌就算入侵到魚體內,也很快就能被清除。如果魚隻已經演變成立鱗、鰭充血、體表出現大量出血點的這種全身性細菌感染症狀時,就代表環境一定有某些地方不對勁,才會讓魚隻的免疫力變差或是環境裡的菌多到魚隻無法負擔。在這些恐怖的症狀發生前,一定會已經有很多的跡象顯示魚隻的身體不適,不論是體表出現紅點、食慾些微的下降或是體色異常的改變。這些改變都可能暗示了有細菌感染正在發生(不過其他的疾病也可能會造成類似的現象,這就是魚病困難的地方),所以養成觀察自身的魚隻的習慣很重要。細菌感染就是很標準的必須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夠提高存活率的疾病。太晚發現的細菌感染,就真的是死馬當活馬醫,救得回來是僥倖,救不回來是應該。

 

抗生素的吸收與分布

雖然知道要把抗生素濃度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原因是抗生素很容易被環境的因素影響,尤其是海水裡的二價離子以及水的酸鹼度都會影響抗生素的效果。有一些抗生素,像是:四環黴素,就很容易被二價離子結合喪失效果,所以四環黴素類的藥物在海水中的效果就會很差,但是在淡水裡效果就很不錯。而有一些藥物本身在酸中不穩定,像是:紅黴素,他就需要鹼性的環境才能夠被魚體吸收,所以紅黴素在海水裡的效果會比在淡水裡好很多。所以海水魚和淡水魚使用的抗生素種類會是不一樣的。

而除了環境會影響抗生素被魚體的利用程度外,抗生素在被魚體吃入後也不是全身的組織細胞就會浸潤在抗生素中,不同的抗生素喜歡待的組織位置是不同的。有一些抗生素只會待在細胞外面,所以對會感染細胞內的細菌就沒轍,。而只有特定的抗生素可以進入魚的神經系統還有骨骼系統。有一些抗生素則是在被吃進肚後,腸道連吸收都不吸收就從糞便內被排除。這些抗生素都會有不同的用途。如果是魚的腸炎,就會希望使用腸道不吸收的抗生素,這樣魚隻的腸道內抗生素濃度就會很高。如果是魚開始有神經症狀,行為詭異,就必須要用可以進入神經系統的抗生素才有辦法治療。如果是會進入細胞內的細菌感染,則就要用可以穿透魚的細胞的抗生素才有辦法治療。所以選擇抗生素並非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不是某種細菌就用某種抗生素治療這樣,還必須要考慮藥物被魚吃入後會分布在身體的哪裡。而如果是浸泡給藥還必須要考慮到藥物是不是能夠透過魚的體表還有鰓吸收。

 

抗生素的給藥方式

魚類的抗生素給藥方式有三種:口服、浸泡還有注射。

注射可以分成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兩種。注射給藥的好處為可以無視某些抗生素很難被魚體吸收的限制,而且可以讓體內的藥物濃度瞬間達到最高值,使得殺菌效果大幅上升。但也因為這樣如果打錯藥物就是打錯了,沒有任何可以反悔的餘地。而且注射的方式對魚來說壓力很大,因為每天都要把魚抓起來注射一次,至少要連續5~7天,有時候甚至會發生細菌感染治療成功,但是魚壓力太大緊迫死的狀況。而且就算把藥物直接注射到魚體,不會進入神經系統的抗生素還是不會進入神經系統,抗生素的分布位置是不會因為給藥的方式而被影響。另外太小隻的魚也不適合用注射的方式給藥。

浸泡給藥是最方便的給藥方式,但是有幾點必須要注意。很多抗生素無法透過鰓和體表被魚吸收,所以浸泡給藥大多數的功能是在做魚體表與環境的消毒,這也是為什麼黃藥會被視為神藥的最大原因,因為黃藥可以很輕易的被魚的體表吸收,所以光是浸泡給藥就能夠治療魚的全身性感染,而且黃藥是廣效型抗生素,幾乎所有魚的病源菌都可以被黃藥殺死,只可惜被禁用了。幸運的是大部分感染魚類的細菌都是先從體表或腸道感染開始。所以在感染早期以浸泡的方式給魚藥物可以很有效的治療魚的細菌性感染。尤其在海水魚浸泡給藥可以順便治療腸炎,因為海水魚會喝水,但淡水魚不會喝水,所以淡水魚的腸炎治療還是要以口服的方式會比較適合。

而因為環境的病源也會被抗生素殺滅,所以也能夠防止病魚把身上的細菌傳染給其他健康的魚隻。不過這種方式給藥除了會破壞硝化系統外,也會變成變相的訓練環境細菌的抗藥性。環境菌有一些也是伺機性病源,所以太常使用抗生素的缸體,最後很有可能會演變成感染魚隻的伺機性病源每一隻都有超強力的抗藥性。所以細菌性疾病發生後,如果要進行抗生素的浸泡藥浴,最好先把一部份的硝化系統移到別的缸中,開始準備養新缸的水,然後再加入抗生素藥浴。最後療程結束,魚的身體也恢復健康後,就把魚搬到新的缸體裡,舊的缸體舊直接用漂白水等強力的清潔劑完整的消毒,殺死那些具有抗藥性的環境菌。如果主缸太大很難這樣處理,則就是把魚移到小缸進行抗生素藥浴,然後以頻繁換水的方式取代硝化系統,這時候因為我們的系統中缺乏硝化系統,所以餵食量必須要大幅減少甚至停止餵時,以免殘餌與魚隻的糞便造成水質的急速惡化。然後主缸體內的硬體設備則是在停止水循環後加入高濃度的過錳酸鉀或是優碘進行消毒,過濾系統則是與一般維護的方式類似全面的清洗。等到魚恢復健康後再將魚放回主缸中即可。

口服給藥對魚來說就是壓力最小的給藥方式,而且也是讓藥物可以進入魚隻體內被吸收的方式。大多數市售的抗生素都是口服劑型,所以一般我們拿得到的抗生素,魚也可以透過腸道吸收。抗生素飼料的作法是先使用少量的水把抗生素粉泡開,然後把拿乾飼料(量大概為平常餵食量的一半)去吸抗生素水,等到飼料把抗生素水吸乾後,再將飼料陰乾就可以餵食。在治療的期間盡量少量餵食,這是為了確保魚不會因為吃太飽,而在下一次該餵食的時候不想要吃餌。而使得抗生素的治療受阻。

口服給藥還有幾個問題,我們並不確定魚隻真正吃入的抗生素劑量多寡,而且可能越健康的魚因為食慾越好所以吃了更多的抗生素,而食慾差的魚就完全不想吃,所以在進行口服給藥的時候,最好把生病的魚單獨分開餵食,這樣比較方便觀察。這也說明了厭食的魚隻就完全不適合使用口服的方式給藥,但好消息是細菌性感染很少造成魚隻的厭食,所以只是單純細菌性感染的魚大多都還會吃。等到細菌造成魚隻完全不吃時,就只能以注射給抗生素的方式賭一把了。

 

抗生素的成敗最終還是取決於免疫

抗生素雖然可以殺滅細菌,但卻不是完全的殺滅,因為細菌是以一個群體為單位造成感染的,這種群體就稱為生物膜。生物膜的最外圍營養分最多細菌最活躍、複製速度最快。而在生物膜的中心則會有一些缺乏營養分的區域,這些區域的細菌因為得不到養分就會進入類似休眠的狀態。但大部分的抗生素都是阻礙細菌的複製,所以當細菌不複製時,抗生素的效能就會大幅下降。在很多時候,抗生素是殺不死生物膜最中心的休眠細菌。而如果沒有免疫細胞的協助,這些休眠的細菌在抗生素濃度降低時,就會再次甦醒,然後造成下一次的細菌感染。所以抗生素的治療成敗於否有很大一部份取決於魚隻的免疫力。雖然只要用對了抗生素,在使用的抗生素後的1~2天就會發現魚隻的狀況明顯變好。但如果魚隻免疫太差,在停用抗生素後大概2~3天疾病就會再次復發。而如果病原本身具有欺騙宿主免疫的能力,則雖然暫時因為魚的免疫力夠好,疾病不會馬上發作,但病原其實能長期少量的潛伏在魚隻的體內,等待魚的免疫力變差時,細菌感染就會再次發生。通常具有這類能力的病原我們就會稱為絕對致病菌,像是魚的鏈球菌就算是一種絕對致病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