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一個初中學歷的艾滋病患者,哪裡懂什麼歷史。

所謂無湘不軍,抗戰中國軍的骨幹力量就是湖南人。

以湖南地區作戰為例,日軍早在1939年就已經殺到湖南境內,但在湖南鏖戰長達6年之久,發動了3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芷江會戰這6起大規模會戰,仍然無法控制湖南全境。

要知道,日軍在華北作戰,往往幾個月就佔領1個省,在湖南卻打了6年最後灰頭土臉的投降。

日軍8年在中國大陸地區共戰死60多萬人,其中有一半以上死於湖南省,日軍在湖南失去了2名中將,5名少將。

日軍曾經這麼說:想要滅亡中國,先要滅亡湖南!

為什麼這樣,自然是因為湖南人堅決抗日,絕不妥協。

抗戰中,湖南平均每年為國家提供兵員二十六萬多人,人數居全國第2位。湖南並非人口最多的省份,只有三千萬人,在八年抗戰中,卻為抗戰提供了二百一十萬兵員,佔全國募集人數的百分之十五,每百個人中參軍人數的比例為全國第一。

當然,代價也是巨大的。

八年抗戰,湖南人民死傷累計達到二百六十二萬,其中死亡九十二萬,重傷一百七十多萬。國務院曾經發表過統計數字,稱中國在抗戰共死亡一千萬人,按照這個數字,湖南在抗戰中死亡的人數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大大超過各省死亡平均數,由此可見湖南在抗戰中付出了最為慘重的生命代價。

這還是外戰外行?

說話的人腦子長在屁股上嗎?


每一個犧牲都是有價值的!

我就討厭自己沒為國家上過戰場流過血,卻一副NB哄哄的樣子,對打過仗的,評這個,損那個。

湘軍也和淮軍,和楚軍,和東三省及蒙古騎兵收復過新疆,不是嗎?功不可沒。

湘軍從來就不是一支。打完了裁,需要時徵召。打太平軍的,打阿古柏的,還有打日本鬼子的,不是一波人。客觀的說,如果說共同點,他們一是湖南人為主,二是基本算是民軍——臨時招募的鄉勇。

就算敗,甲午戰爭人家上了。血染牛莊、田莊臺。

如圖,請看看田莊臺戰役之後的景象。

再請看看臨戰前湘勇的照片。這隊鄉勇還帶著濃濃的鄉土氣息,手裡握著長標!——這就是武器。他們的臉上,還帶著淳樸的或稚氣未脫的笑容!

而且我很討厭某些文人,整天叫著「溫情看歷史」,原來就是兜售什麼「鬼子入侵不過是想來做生意」,而對撒血拚命的中國人,卻非常猙獰,毫無溫情!


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沒道理,但也不是完全沒道理。

說些說說為什麼說是沒道理呢?首先湘軍不是沒打過外仗,收復新疆,中法戰爭湘軍都立下過汗馬功勞,而甲午戰爭中,湘軍最後以「牛莊之戰」悲壯謝幕,所以說用這麼刻薄的話評價湘軍不太合適。

但同時,這評論也不是完全沒道理,為什麼呢?因為外戰的時候,除了對付阿古柏匪幫外,對付西方國家(包括日本)的近代軍隊的時候,湘軍確實表現不太好,沒打過多少勝仗。

但是這不是湘軍一家的鍋,因為甲午戰爭後來換上李鴻章的淮軍,抗擊八國聯軍的時候換上甘軍,那表現也是一樣。

為啥?因為湘淮兩軍本質上也只是個「舊式軍隊的威力加強版」,頂多是接受了些近代化的軍事訓練,裝備了些先進武器;但是其組織能力、訓練水平、軍事紀律、參謀能力、配合能力、指揮能力等等各個方面都與真正的近代化軍隊差得不止一星半點。

後來解放戰爭也是一樣,為什麼國軍人數眾多,裝備精良,卻始終幹不過解放軍呢?因為從本質上來說,當時的解放軍纔是一支「現代軍隊」,而國軍仍然是一支舊式軍隊。


王朔就是一噴子。噴了曾國藩,不小心誤傷了左宗堂。

王朔的邏輯是,曾國藩打太平天國沒問題,剿滅捻軍沒有問題,但是面對天津教案,就成了徹徹底底的漢奸。

然而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曾國藩並不等於湘軍。

曾國藩所部主要是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和曾國荃兩個能帶領的軍隊,可以叫曾家軍。

曾國藩之前最開始訓練湘軍的是,江忠源。不過江忠源居士的比較早,江忠源的這一部分湘軍,最後也由曾國藩節制。江忠源部,後來做官最大的人應該是劉坤一,最後做到了兩江總督。

曾國藩練軍期間,王錱帶領的一部分老湘營獨立出去。他曾國藩長期交惡,誰也不理誰。為此,曾國藩和張亮基,駱秉章等人關係惡化很嚴重。

王錱死後,軍隊交給了左宗棠,左宗棠帶領這支軍隊,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牽制曾國藩的作用。後來,左宗棠把自己的這部分軍隊叫做楚軍,以表示和曾國藩的湘勇的區別。但事實上,很多人把這些人也叫湘軍。

曾國藩遠赴江西作戰時,清廷把湖北巡撫的位置交給了胡林翼,胡林翼帶領的軍隊叫做鄂勇,主要將領有李續賓和鮑超。胡林翼死後,李續賓戰死,鮑超帶領與餘部曾國藩繼續作戰。

曾國藩的嫡系,實際上也就只有曾國荃。以至於在接到慈禧太后要求裁軍的命令時,曾國藩就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讓曾國荃裁撤嫡系勢力,第二件事讓曾國荃罷官回鄉。這兩件事兒,慈禧太后相信,湘軍不會再造反,最重要的是,自己在打擊曾國藩嫡系勢力的同時,扶植李鴻章和左宗棠,他們兩個人的實力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有所擴張。

第二,曾國藩的非嫡系勢力,在左宗棠的麾下,發生了不少的對外戰爭。這部分軍隊毫無疑問應該歸在湘軍的範圍內。

左宗棠帶領湘軍打贏了兩場對外戰爭。

一場戰爭是平定中亞阿古柏入侵,威懾俄羅斯,歸還伊犁。

阿古柏在中亞地區建立了浩瀚國,然後在英國,俄羅斯的支持下,揮兵東進佔領了今天新疆,甘肅甚至陝西的大片土地。這時候左宗棠抬棺西征,迅速清除了阿古柏在新疆甘肅的勢力。收復了新疆的同時,威懾俄羅斯歸還了伊犁地區。

第二場戰爭是中法戰爭主要發生在雲南廣西,福建,臺灣等地。

中法戰爭的西南戰場,很多人記住了馮子才。然而馮子常被馮子材背後分別有兩名將領,一名湘軍將領王德榜,另一名淮軍將領潘鼎新。

相對而言,馮子材只是一名先鋒,而王德榜和潘鼎新纔是主將。王德榜帶領的湘軍隊伍在廣西鎮南關大捷中,立功甚多。

中法戰爭的西南戰場,很多人記住了,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事實上當時臺灣的是兩劉守臺,劉銘傳之外,還有一名將領叫做劉敖。而這名劉敖正是左宗棠的愛將。

左宗棠的心血福建馬尾船廠被法國軍隊徹底消滅,一方面是李鴻章避戰思想,一方面是左宗棠提拔的沈葆楨叛變並歸順了李鴻章。這一點,再加上之前的海防爭論,讓左李二人水火不容!

劉銘傳作戰不利的情況下,左宗棠捐棄前嫌,從福建打通道路增援劉銘傳,最終為東南戰場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現在是個解構英雄的時代,但為中華復興立夏汗馬功勞的湘軍,不能污衊!

如果清末唯一打贏兩場對外戰爭的左宗棠湘軍是外戰外行,我實在想不出近代還有幾個人可以稱作「民族英雄」。

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近代,自陶樹曾國藩左宗棠以來的湖南人,始終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譚嗣同以一介書生,封疆公子投身維新變法,視死如歸!

唐才常繼承譚嗣同事業,發動自立軍起義,卻因軍費被康有為貪污而功敗垂成,何其可惜!

焦達峯帶領湖南新軍主力支援武昌起義,卻被譚延闓抄後路而死!

即使是官場混混譚延闓,也是策動四川福建多個省份獨立的重要角色。

黃興,同盟會真正的實幹家,真正在軍事上打到清廷的偉丈夫,即使袁世凱對他也只能多加籠絡。

宋教仁,近代最頂尖的憲政專家,議會民主的先行者。

這只是清末民初湖南人的很小一部分人,卻也是近代史上繞不開的關鍵角色。

至於王朔,北京衚衕裏的一條混混,我不知道這樣的人在清末民初能做點啥,也許頂多就是會玩鳥會唱戲的八旗子弟吧!

我上面提到了幾個湖南人,幫我數一數吧?

親,關注丹水秋風,瞭解更多有趣的歷史知識!


王朔不是歷史學家,也缺乏客觀評價歷史的功力。歷史上的"湘軍"在平定了太平天國之後總是戰場多悲壯、史冊乏戰績,平捻軍時已經力不從心,平"回亂"時也很喫力,收復新疆之後左宗棠之所以要以談判方式討回伊犁就是因為以我方當時的戰力若與沙俄交戰則毫無勝算,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老湘營健兒依舊打出了血性,但畢竟最終未能贏得戰爭。可是這個責任不應由"湘軍"自身來承擔。自平定吳三桂"三藩之亂"之後,清朝歷代統治者對漢族將領領兵一事非常敏感和忌憚(哪怕是像年羹堯那樣的科舉出身、有戰功且為皇親國戚的也會因為手握重兵遭到猜忌,後來的袁世凱也是因練兵有方、統帥得力而受到猜忌),因此平定太平天國之後的"湘軍"屢經被質疑、被削弱、被分化、被遣散,不僅沒有升華質量成為一支近代化的勁旅,而且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進程中。不僅"湘軍"如此,"淮軍"也是一樣,都是清王朝廢馳武備、自毀長城的政策演變的畸形產物。因此,面對晚清對外抗爭的困局,清王朝根本就不可能有一支"外戰得力"的雄獅勁旅。


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就看大家怎麼理解了。

在清朝的歷史上,先是有了八旗軍,八旗軍戰鬥力喪失了,就出現了綠營軍。後來綠營軍的戰鬥力也不行了,就產生了團練。

湘軍就是這樣產生的一支團練武裝,湘軍是曾國藩在參考歷史上岳家軍、戚家軍和王陽明治軍的辦法後組建起來的軍隊。

湘軍的軍官主要以讀書人為主,每營500人。十人為一隊,隊有什長;八隊為一哨,哨有哨長,統為哨官;四哨為營,轄為營官。水師每營為五百人,有長龍八艘,舢板二十二隻,各十四人,每船為一哨。

各營都由統帥來命名,由統帥來招募。因為士兵來源單一,基本上全是同鄉同村的兄弟、親戚,因此在戰場上就能做到同進退、共生死。

這支軍隊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並最終攻下了天京城,消滅了太平天國。

在太平天國滅亡後,湘軍成了慈禧太后的眼中釘,被要求裁員到了幾萬人的規模。

之後在鎮壓捻軍的過程中,湘軍屢次失敗,曾國藩被迫下臺,這支軍隊除了部分交由李鴻章指揮外,基本上就消失了。

最關鍵還在於,在鎮壓太平天國後期,這支軍隊快速腐敗。為激勵士兵戰鬥積極性,每攻下一座城,就準許士兵們搶劫數日。搶到錢的軍官和士兵就天天抽大煙玩妓女賭博,軍隊內部不少人甚至還加入了黑社會組織哥老會。因此哥老會員迅速壯大,最終變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因此這支軍隊基本上沒有直接和外國軍隊交戰的機會,並不能完全說外戰外行。

因為後來的淮軍和楚軍,建軍的模式都高度接近湘軍,但又有些的不同,因此可以說也是湘軍的一部分。

湘軍消失後,其中的軍官和士兵也部分加入了淮軍和楚軍,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可以說是湘軍的變種。

左宗棠的楚軍在後來的平定新疆叛亂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間接上也可以說是湘軍勝利了。

而接納了不少湘軍將士的淮軍在外戰中,就表現的比較差了,尤其是在甲午戰爭中表現的相當之差,不管是陸軍還是海軍都被日軍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從以上可以看出,說湘軍外戰外行,內戰內行也是有道理的,但也不完全有道理。


有網友問:王朔說湘軍「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有沒道理?為什麼?其實這句話是在一次訪談節目當中出來的。準確來說,這句話說的並不正確。

我們知道在近代,湘軍可以說是精銳部隊的代名詞,一直到抗戰時期,很多精銳部隊都有大量湖南兵。比如,我們熟知的中法戰爭鎮南關大捷,很多人說那是廣西部隊打的,還專門拍攝了電影,廣西狼兵甲天下。

其實在中法戰爭,鎮南關戰役,湘淮軍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廣西部隊,而且,馮子材的翠軍其實是廣東部隊,只是50年代以後,翠軍的徵兵地,才逐步劃歸了廣西。

到了甲午戰爭,湘軍參加的戰鬥,表現說實話,都比較優異。在牛莊戰鬥,日軍以11000多人大戰2000湘軍和3000武威軍,戰鬥非常激烈,日軍第5師團交戰以後發現,湘軍「穿銃於屋壁,裝填無煙火藥以擊」,或者拿速射炮(機關槍)、急射炮阻擊,火力強大,「如驟雨一時來注」,日軍處於開闊地帶,造成較大傷亡。

最後,雖然湘軍士兵,損失2000多人,日軍也傷亡389人。這在甲午戰爭已經是造成日軍損失較大的戰鬥了。牛莊保衛戰之後,清朝於1900年在牛莊最為繁華的西門外修建了湘軍陣亡紀念坊,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已經不見了蹤影。

在抗戰期間,很多精銳部隊都有大量湖南士兵,比如第74軍,第18軍,第5軍等等。抗日戰爭時期,湖南戰場是戰鬥最多、戰鬥最為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 抗戰8年,湖南輸送近200萬青壯, 平均15位湖南人就有1位參加抗日。據統計,日軍投入湖南戰場先後投入的兵力有37個步兵師團80多萬人。

我們最後說一個湖南老兵李寬的故事,李寬在1940年,只有13歲的時候參軍,後來在軍訓結束以後,連長張吉祥問他,說你告訴,我晚上幾次查房,都看見你在夢中哭。你實話告訴我,今年多大年齡?

而他的連長結婚3個月就上了戰場。1943年11月,16歲的李寬跟著他的連長張吉祥來到常德,這是一座大多數人都無法再生還的城市。在這裡連長的腸子都被打出來了,李寬急的大哭,以至於日軍後來投降的時候,長官不斷叮囑大家:日軍侵華打死了我們很多戰友、兄弟,但明天日軍投降,任何人不得向日軍開槍,違令者槍斃。


英雄遲暮,偶爾嘴炮

謝謝邀請!

有的嘴炮是性格使然,比方R大炮。

有的嘴炮是半路出家,情勢使然,比如王朔。

朔爺是能夠興風雨、聚焦點的人物。只不過時移世易,江湖已經翻過一頁,不是朔爺叱吒江湖的那時了。

所謂他說的內戰外戰、內行外行的話是當不得真的,權當侃大山的一句段子,可也。

他又不是這方面的專家。

這樣說是就事論事,沒有半點要唐突誰的意思。因為王朔是有讓人敬重的資本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屬於王朔的。他的小說、電視劇裏那些人物和語言是那麼振聾發懵、提氣醒神。

「當別人指出你優點的時候,應該虛心接受」

「海水象呼吸一樣有節奏地把清波碧浪一道道推上岸來……站在這情意感人的大海面前,我涕泗滂沱」

「逼有什麼好牛的,這玩意兒姑娘們人手一個」……

以上是在回憶中隨手百度的,掛一漏萬,遺珠不少。

真叫閱歷與犀利齊飛、柔情共嬉皮一色。正邪兼俱,黃白共存。

不過後來批金庸、談魯迅那純屬聳人聽聞。大概是英雄寂寞後的一種扯眼球的破壞行為?那些瘋狂觀點我可不認同。

王朔老矣,雖「尚能飯」,但畢竟老矣。

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對王朔的喜歡和敬重。

王朔和真理,我都愛。


中國人欺內之心。有多少人沒死在外人手中,死在自己人手中,從外人搖尾曲膝。對自己人心狠手辣。

就象一個人在外國人人羣中,外國人反而友善對待他,在國人中會無數個人把他往死里弄。這無數個人中往往是一些底微缺修養的人。我記得有一個事件,一個姑娘長到三十多歲,做X光發現,子宮內有十幾根針,才發現是幾個月時一個婦女對其父母不滿弄的。還有悄悄在別人水裡,食物中發葯的。特別是現在黑惡勢力不明玩。很多以藥物控制。單位,各種聚會中。人人自危。

令人震撼,不可思。這些人真不知那麼下得去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