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和思考能力沒有關係。

知識本身不存在讓人失去思考能力的功能。

但是確實存在這樣的人,因為知識太多而失去思考能力。

讓我們先來看下,這些人是些什麼樣的人。一般因為知識太多而失去思考能力的人,只把知識儲備作為目標,就是說知識本身就是他們的最終目的。我們通常叫這種人,書獃子。

把知識本身作為追求目標的問題在哪裡呢,就是知識本身不創造價值,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才能創造價值。最直接的事例,參考屠龍之技。

知識絕對不會影響人的能力,但是過多的知識儲備,會扭曲人對自我能力的認知,把知識本身誤解為價值。如前所述,知識沒有價值,解決問題才有價值。

但是我們會尊重傳承知識的人,因為很多知識是無數代人的積累與提煉,儲存並傳承知識就是他們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本身也是有價值的。

綜上所述,知識和思考能力沒有關係。


不會。

我猜你是被信息壓力衝擊了,這是互聯網時代很多人都會碰到的問題,不用慌,給你一些我自己的小思路,可以防止你的信息過載。

1、做主題搜索或閱讀,盡量搞懂一個問題後再進入下一個。

2、將主題作為關鍵詞發起,製作思維導圖,以樹狀形式建立知識樹,深度可大可小。

3、控制印象筆記資料收集的慾望,一天3-5條,不貪多。最關鍵還是要將收集的內容,按照「見感思行」的方式進行拆解,做成自己的知識卡片,加工之後保存起來,變成自己的知識銀行,便於後期學習,寫作調用,形成「輸入——加工——輸出」的良性循環。

兩個重點 1 把新知識嵌進已有的知識框架,變成一個小主題。 2 消化完再去啃新知識。


你有一個思想,別人有個思想,加起來就可能有三個思想或更多的思想。


如果有這個情況,那是因為你的知識並沒有很好的被消化、讓你無所適從。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直是這方面顛仆不破的真理。

只是學習而不去思考,你會感到迷惘困惑;只是思考而不去學習,內心就會危疑不定而一無所得。

面對古往今來這些賢哲的智慧,應慢慢讀、細細想、和自己的人生經驗驗證,反思你覺得哪些對你而言是有道理的、哪些你覺得是有問題的,有自己的判斷後、再想這對你的生活/實踐上有什麼意義。將知識真正整合進自己的思維體系、完成「內化」——自然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就像武俠劇里的那些偷學了武功秘籍而黑化的人,往往不是因為知識太多,而是沒有守住自己的「根」和「本」。

擔心自己失去思考能力的,終究是看的知識還太少,尚未形成獨立的評價體系。

求學過程中,最害怕的不是書讀太多,而是讀書一知半解便奉之為真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