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大掃除,學摸出來的。以前不知道誰的文章,有些看不清了,姑且自作主張亂把缺漏補齊了。請大家看看這個人寫的怎麼樣。

臣某言:

臣聞諸吏以陛下篤信天命,而欲上福瑞以昭陛下之明,呈珍寶而示國家之盛。竊以為非。

昔明以內監之高麗,尋海青鷹子以實上用。然明帝實不知鷹之產高麗,乃高麗火者進言。帝每以使朝,或假皇威而恣睢,或憑天使而搜括,至於折辱其君臣。其國病之,因懼內監權勢,不敢不傾國以樂之。

時一內監篡上意而謂高麗:天朝使爾貢耕牛一萬。高麗以國小人稀,無可足貢,天使催逼,因疏天子。明乃赦之,高麗尚貢耕牛六千,蓋無敢得罪於天使也,至於國內農事荒廢,百姓抱怨,無可奈以。

此固前朝番邦事也。今陛下圖治,海內安逸,黔首被澤,循法守正者盈朝,自勝於前代。然《易》曰: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此臣之憂也。

鄉宣德號治世,康熙號國盛,二主之賢,煥炳史牒。雖然,百姓猶以皆好戲蟲而刺之。何也?《孟子》曰: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者矣。俗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故陛下得一,而有司求十,究其所源,俱在黎庶。以是下損百姓上損皇威,此百姓所以刺之也。

況祥瑞有其時,今陛下欲求,豈人可易乎?《荀子》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強求之,則民負加矣,昔唐之武后、明之世宗,皆尋祥瑞而天下疲。《詩》曰: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臣恐前朝之事再見矣。

此臣所以諫陛下一也。

今大朝鼎盛,國家豐豫,幅隕廣於漢唐,治康興於明清——誠前代無有之盛,陛下欲尋祥瑞以象熙然可知也。然豈可以志滿而自億乎?

臣聞唐庄宗之起沙陀,下樑蜀,拒契丹,槍戟銳於天下,秦王所以朝也;明斷勝於藩鎮,割據所以敗也,慨然有恢復之勢。然功未大成,用倡伶、耽聲色,以致弟叛身死。實自滿之罪也。

清高宗之承大統,定和卓,臨陽布,軍勢隆於諸侯,安南所以壽也;經略強於外邦,附庸所以歸也。熙然有漢唐之風。然自號十全,興文獄、異黜陟,以致民反宮陷。亦自滿之罪哉。

故知自滿者衰。

此臣所以諫陛下二也。

《唐書》曰: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臣竊以為然。

夫商湯革夏,鎡基才三百里;文王代殷,方圓僅七十里,及至弔民伐罪,而列邦響應影從者百千。皆雲天命所歸。然微湯文修德,百姓富昌,律正法平(這個字似乎不是平,有點變化,但是看不清,猜的),遂得人心,天命安歸耶?

桀紂承祖宗弘業,兵則百萬,將則數千,內有良弼,外有爪牙,方圓千里,而潰如崩沙,身死國滅。非其掠民膏脂,隳壞禮樂,法如弗設,上下高樂;百姓則窮困無塗,無以自養,或見欺凌,告訴無門,何至於人人皆欲與同喪,天命復安棄哉!

故天命者,實人心也。

今陛下承祖宗之業,當為萬民慮。使天下之人,皆得自養,生死有依,強不凌弱,眾不暴寡,人心歸焉,雖祥瑞不降,於聖朝何闕焉?使天下之人,無蔽體之衣,立錐之地,生死無憑,至於強而欺弱,富而奪貧,百姓之怨日積,朝野之綱日壞,人心稍離,雖祥瑞盈野,於陛下何加焉!

此臣所以諫陛下三也。

臣請陛下其思臣言,效古人杜漸防萌之意,勿貽後世之患。


有一種讀過出師表然後丟下出師表開始寫古文的感覺。如果不是說家裡大掃除找出來的,我會以為是誰寫架空文在明清之後設計了一個新王朝。

一、格局定位和行文語氣明顯不當

文中有「此臣所以諫陛下一二三也」這樣的句子,翻譯成現代話就是「我給領導提幾條意見」。一般來說,既然寫了這樣的句子,那麼在文章開篇、段落開頭、文章結尾,都會有「臣惶恐」、「死罪死罪」、「臣請就湯鑊」之類的話,表示自己也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膽非要找事兒,並不想影響領導權威。

然而沒有。

這就導致行文語氣有點像「陛下何故造反」、「你特么知道你有多少過錯嗎狗皇帝」,指著鼻子罵,太不客氣了。

現代人平等慣了,隨便一寫東西就有點像檄文。要模擬古文,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檄文入手。然後再逐漸考慮奏疏怎麼寫。

我們可以看看以直諫聞名的魏徵是怎麼進諫的:

臣誠愚鄙,不達事機,略舉所見十條,輒以上聞聖聽。伏願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參以芻蕘之議,冀千慮一得,袞職有補,則死日生年,甘從斧鉞。

這是《十漸不克終疏》的結尾。這段話攏共就一個意思:

「我魏徵是個蠢貨,啥也不懂,說話不過腦子,瞎**亂講,你把我剁了吧。」

這就是以直言敢諫不要命聞名的魏徵寫的奏疏。這樣寫才是臣子本分。

現代網民稍微接近一點的說法就是「上面的字兒都是鍵盤隨機敲出來的,我一個也不認識」。

一般來說,人臣上奏,必不能學出師表。就三國時代而論,可以學《陳情表》。《陳情表》的結尾是這樣的:「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當然,這篇不是進諫。進諫的有劉廙《上疏諫曹公親征蜀》,據三國志里引用的內容,開頭是這樣寫的:

「聖人不以智輕俗,王者不以人廢言。故能成功於千載者,必以近察遠,智周於獨斷者,不恥於下問,亦欲博採必盡於眾也。且韋弦非能言之物,而聖賢引以自匡。臣才智闇淺,願自比於韋弦。」

三國以外,有名的奏疏也很多。像韓愈的《諫迎佛骨表》,結尾是「臣某誠惶誠恐」。

正常寫奏疏,都很懂得加過渡句,各種委婉,不是「圖窮匕見」,就是「曲終奏雅」,話都很好聽。題主引用的這篇,不知道是何人所寫,可以說一點過渡都沒有。就是搓個澡,咱也得先沾點水試試吧?上手就暴力干搓,那誰也受不了,「嗷」一嗓子就喊出來了。那可是皇帝!你還能拿搓澡巾把嘴堵上不成?

學校里教的奏疏有很多,最有名的是《出師表》。由於三國的熱度,很多人也特別關注這篇文章。然而在這方面,《出師表》是個極壞的例子。這篇奏疏的定位不同於一般的進諫。一般進諫都是「臣子對君父」,這篇是「相父對帝子」,權臣以凌駕於皇帝之上的身份教訓皇帝,語氣和常見奏疏是截然不同的。

學寫奏疏一定不要學《出師表》,語氣根本不對。

《出師表》的格局是顛倒的。文中開篇第一段的結語就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這明顯是在針對劉禪的某些話在發揮。打嘴仗打到奏疏里就有點缺少節制了。到最後全文結束,按照漢代習慣,應當是「頓首」、「死罪」,但是諸葛亮寫的是「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架子端得非常高。這實際上不是在進諫,也不是上表,而是以公文形式下達人事任命,實際上是布告。由於語氣內容上都表現了明顯的壓制,很容易給讀者造成欺辱劉禪的心理引導。事實上看完《出師表》以後大部分人都看不起劉禪。當然這就是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問題了。

文中甚至對宮廷禁軍指揮官的人事問題都進行了安排。就是開個公司,總經理也不能把董事長身邊的司機秘書保鏢管家乃至哥們兒都統統安排一遍,人家董事長的老爹就是死了你也不能這樣。

寫奏疏要是學出師表,要麼你是諸葛亮、是相父,要麼你就得是董太師、曹丞相,一般人這樣寫是絕對不行的。

題主所列的這篇文言文,看起來有點《出師表》的意思,語氣、格局都不太對。如果是草稿還可以理解。但是草稿如果都這樣寫了,成品是否能解決這個基本問題是很難說的。

確定是以前寫的嗎?

二、用典敘事及起承轉合稍欠妥當

明清以來八股文流行於世。八股文的特點是體例森嚴,格局嚴謹。在用典敘事上十分精要,在起承轉合上既層次分明又圓轉如意。

在明清古文傳統下教育出來的人才,又能夠做到給皇帝進諫的職位,那麼他的公文不知道寫了多少了,很多基本的錯誤是絕對不會犯的。然而這篇文章卻有很多基礎的毛病。

之前說這篇文章在格局定位和行文語氣上有重大錯誤,這應該是正常不會犯的錯誤。現在說些文章結構上的問題。

這篇文章用典很多,但是敘述稍顯啰嗦,不夠老到。

開篇那倆例子,這內監那內監的,第一次看還能馬馬虎虎看下去,第二次再看就有一種看了就煩的感覺。當然,這可能是我自己吃多了撐的造成的——本來這也沒我什麼事兒——勿怪。

問題出在哪呢?不能直擊主旨。

其實這倆例子就是八個字: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然而作者寫了半天,沒說出來。這種感覺就像刺蝟掉到了厚塑料布上,你說扎透了吧,它扎不動,你說它扎不動吧,那塑料布都扎變形了。哎呦我的天呢,簡直撓死個人。給個痛快行不行?讀起來太費勁,就會讓人覺得不耐煩。

後邊我就不分析了。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覺得這篇文章已經沒什麼好改的地方了。

三、作者水準分析

算是高中吧。

一般初中生才剛開始正經學文言文沒多久,不見得讀過《出師表》。大多數初中生還沒學《出師表》,這得到初三。算算時間,今年的初三學生差不多也該學了。所以大體上是初三以後到高中的水準。考慮到很多大學生的顛峰時期就是高中,那麼把大學生算上也行。

要說是接受過清末八股文教育、並且有一定身份的人寫的,我不太相信。當然不排除學得一般的人,那倒也有可能。

如果是高中生寫的話,那倒還行。從文中可以看出讀過一點書了,知識面不算太窄。

就是缺練。建議多刷幾套數學模擬題,刷刷腦子。


這文章怕不是袁世凱稱帝時某位臣子的上奏。

首先就是「治康興於明清——誠前代無有之盛」,「明清」都是前代,那也就只有袁世凱會這麼說了。溥儀兩次復辟大概都不至於會從法理上撇清自己同清朝之間的關係。

其次,文中對清代的稱呼、清代帝王的稱呼都不像是清代人的口吻。「清高宗」這個詞絕對不是清代臣子能說的,清人稱呼乾隆,比較常見的應該是「高宗純皇帝」。更不要說還批評康熙、乾隆了,那是不大可能的。

再來,一般來說,求祥瑞這種事情是為了強調政權的合法性。袁世凱稱帝時,確實也干過這種事。而如果是清代乾隆以後的君主,基本上沒什麼必要。祖宗家法就是他們的政權合法性來源,祥瑞什麼的不必在意。

但是我確實也沒查到這文章的出處,題主找到的莫非是手稿?怕不是題主祖上曾經在民國時期也是位叱吒風雲的人物。

從文章遣詞造句來看,作者應當還是很有學問的。文章裡面有些字詞,不是飽學之士恐怕很難用得出來。例如在一段之內用了「豐豫」「幅隕」「自億」,這些詞都不是一般人能夠掌握的。另外,文章裡面數次引用前代文獻,有些與原文頗有參差。例如《孟子》原文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者矣。」又如《新五代史》原文:「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這裡把出處也記錯了。這是前人引書時常見的情況,尤其是起草時憑記憶引用,先不核對原文。等到正式謄寫時,有空就去核對核對,有時候也直接就這麼放著了。能做到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這位作者的學問還是很不錯的。

PS.如果這文章真是民國時期的手稿,題主能夠通篇讀下來,至少對繁體字的識讀肯定是沒有問題的。題主是有家學?嘛,秉著「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之原則(手動狗頭保命),題主該不會是自己炮製了一篇文章來釣魚吧……(最後這句劃掉)


底子挺厚的。

這個水平一般人還真寫不出來。

但是問題在於,這是一個勸誡書。

勸誡書,古文里有兩篇非常好的模版。一個是這篇文章的原文出師表,另一個是李斯的建築課書……手機打字,懶得去找正確的字。

你發現沒?這是勸誡領導,不要搶棒子的東西,不要去尋求祥瑞。這個格局太低了。配不上你洋洋洒洒這麼一大篇文字。


正常情況下。勸誡書的邏輯是這樣:

1.領導,你不要這樣做。

2.這樣做都有哪些危害。

3.都有誰這樣做死了

4.領導應當怎樣做。


上文是正常的勸誡邏輯。

洋洋洒洒寫了好多字,好像沒有寫應該怎樣做。

這就是行文上的邏輯缺失。

這一點李斯寫的就挺好。


另外一部分,是行文的感情缺失。

出師表寫的最牛逼的一句話是哪一句知道嗎?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這就是典型的甩鍋技巧。這裡面有三方面的技巧。

1.老子就是胡說八道,怎麼了?你咬我啊?

2.你只要乖乖聽我的話,你就永遠是蜀漢的老大。

3.我一時激動說錯了話,你以後也不能為這事兒找我麻煩。


我覺得這才是寫文章最深的道理。

可惜好多老師都不肯講。


當中 有幾句確實有古文的意思,不過有些地方強行仿古,反而露了怯。

「此安南之所以壽也」這句,原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這就是安南祝壽的原因,然而這個壽怎麼看都解讀不出來祝壽的意思。與其這樣強行名詞做動詞用,就不如老老實實地寫一句「此所以安南祝壽者也」。還有前面那句清高宗不能叫軍勢強於諸侯,因為乾隆自己不是諸侯,對手也不是諸侯。後面那句經略用的也有問題,經略一般做動詞講,比如經略朝鮮事務,動詞用多了自然也成了名詞,成為了官職,比如宋應昌經略。

還有就是高票答案說的,沒有誠惶誠恐的感覺。其實不是所有的上疏都要誠惶誠恐,但表達出一種期待回復的感覺。你不能說完了就結束了,還要有一種期待聖明裁決的感覺,比如不勝泣血祈禱之至類似的。

總的來說,如果不是細節上露怯,你還真不能斷定這篇古文是不是明清時期寫的。但文言文也是在時代中發展的,能模仿出明清的感覺是因為明清時期的文言文已經不再那麼「文言」了。要說模仿,還是模仿一下先秦兩漢最帶勁。嘻嘻。


不是掌握一些字詞句法就夠了。

這文章要真是給某位皇帝的,先別呈上去了,大不敬是肯定了。因為批語只有四個字:狺狺狂吠。

引證有誤(還是那個時候讀書人倒著都能背的書),字句輕率,氣口凌亂,議論明清,康熙,清高宗赫然在列,這就不會是清人手筆。最後的 承祖宗之業,就說明不是袁世凱復辟時的文章。

今人手筆中也不算好的。我見另外的回答中說可以算中上,這絕無可能。那只是他見到的樣本量太小了。


首先這篇文章滿滿的現代味,如果不是你寫的,那也肯定是某個中二青年的「傑作」--不會超過三十歲。

舉個例子來說,你說的高麗貢鷹的事,首先高麗跟明朝的交集不會超過三十年(反正在明太祖的時候高麗就滅亡了),那時候半島叫朝鮮。(不過看你的文章裡面清朝在清高宗那代就滅亡了,弄不好你的設定是這樣,也無可厚非)其次,海東青並不是祥瑞。你舉海東青的例子跑題了。最後這篇文章連詞用的很不好。今人寫古文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於不會用連詞。因為連詞這種東西是靠在日常生活中練出的語感。你的第一個連詞就用錯了,而欲上福瑞的而字不應該有的。

半夜手機打字不容易,有心情今天上午在挑幾條。


陛下信天命而好福瑞。欲呈天兆以昭陛下之明,見珍寶而示國家之盛。臣竊以為不可。

明以內監去高麗,征海青以用。使每至,假威恣睢,憑權搜括。以至上下折辱,內外病之。所以未反者,恍懼皇威,傾國以足其樂。

時有內監,篡上意而發矯召。使之高麗,貢牛一萬。高麗國小人稀,無可足貢。每上奏疏,泣淚多下。帝乃赦,復貢六千。由是農事荒廢,百姓抱怨。

前事之鑒,後世之師。今陛下勵精圖治,海內安平。黔首被澤,循法守正。萬恩盈朝,廣勝前代。然,易經有訓:君子以思患而豫防。此臣所以憂也。

康熙乾隆,以德治世。二主之賢,煥炳史牒。雖然,百姓猶以蟲刺之。何也?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陛下求其一,而有司征其十。究其所源,俱在黎庶。以是下損百姓而上折皇威,世人所怨也。

況祥瑞有其時,亘可與得?今陛下之所欲,非人之所及。《荀子》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求之無物,百姓之所負。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臣所以不敢不諫。

今天下鼎盛,國家豐豫。幅隕廣於漢唐,治康興於明清。此誠萬代之盛,無足祥瑞以復知。

唐庄起於沙陀,攻假梁,下偽漢,平倭蜀,拒契丹,終於蕩平天下,威加四海。

這玩意兒太難改了!算了算了!話太多了!古代皇帝肯定不愛聽。


11.19更新

看了別的幾個回答,袁世凱朝或者張勳這些人的手下可能性較大,不過我甚至懷疑是題主寫的(狗頭

以下是原回答

這文章應該是寫給康熙之後的某個皇帝的,居安思危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然而古今又有幾人能採納呢,這文章的文筆也談不上出色,可能出自某低級官員或者武官之手。


評論也就那樣了 我看到很多大學發布出來的校慶古文還不如樓主這篇 現在就是這樣 辛辛苦苦寫出來 低階的人看不懂繞道而行(李清照曹雪芹寫的東西都有人笑話 無知者無畏);高階的人挑毛病 心理素質不行的 真是大受打擊 那麼為什麼還要學文言呢 文言到底有沒有用?


就像不吃飯會餓,寫與不寫,有什麼區別?

每一時代的文章,有一時代的特點,後人是模仿不來的。

也就是高中生或者文言文愛好者寫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