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5年,這一天正值一年一度的元宵節,皇帝憲宗朱見深下令要在宮中隆重慶祝,皇宮內外張燈結綵,熱鬧非凡,上至王宮大臣,下至宮女侍衛,人人都穿著喜慶服飾,愉悅之情溢於言表。

元宵節這天,宮廷畫師要從早到晚都跟隨憲宗皇帝左右,將所見的各種熱鬧場面如實地記錄下來。為了讓憲宗皇帝開心,大臣們可謂絞盡腦汁,別出心裁。為了增加節日氣氛,宮廷還特意請來了雜技班子,身著盛裝的憲宗皇帝坐在大殿前,台下各種雜技表演盡顯其能,有鑽圈、魔術、倒立等等,驚險刺激,令人目不暇接。

雜技表演旁邊,還有專門的樂隊用來助興,敲鑼打鼓,吶喊助威,熱鬧非常。元宵節最主要的娛樂項目是賞燈,各地官吏紛紛向皇宮進奉特製的燈飾,各種花燈的設計精美絕倫,讓人眼花繚亂。

明朝過元宵節還特別規定,從正月初八上燈到正月十七落燈,要一連張燈十夜,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正月十五元宵節,更是把賞燈的氣氛推向高潮。相傳,在元宵節這天還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明憲宗是一位喜歡追求新鮮刺激的皇帝,雜技、戲曲、賞燈場面雖然熱鬧,可是在皇宮裡卻也司空見慣,所以憲宗覺得不夠過癮。

他不滿地說:「元宵節年年如此,未見什麼特別。」

這時,一位大臣上前回話:「皇上莫急,前面定有驚喜。」

果然前面不遠處傳來了一陣陣歡聲笑語,憲宗快走幾步,見台下有不少的貨郎高聲叫賣,人潮湧動,熱鬧非凡。

原來,為了取悅皇帝,大臣們特意將民間的街市情景搬到宮中,見慣了宮廷盛景的憲宗皇帝見到民間街頭場景,覺得新奇好玩,大加封賞,憲宗皇帝覺得這也具有「與民同樂」的象徵,當下命令宮廷畫師用大量篇幅將這一場景記錄下來。繪

成了——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明憲宗坐在殿前的黃色帳篷下,

頭戴黑色便帽,

身著淺青色綉金龍袍,

正在看太監、童子們燃放煙花爆竹。

▲畫的右下角,

一名太監正從一隻大木箱里往外取爆竹,

準備分發給大家。

▲圖中第二段憲宗換上了金龍黃袍,

他站在殿前石台的右側,

慈愛地看著童子們,

圍在貨郎車周圍。

▲貨郎車上琳琅滿目,

頂蓋上掛著各色彩燈

▲車上擺滿了孩子們喜愛的各種玩具和零食,

惹得孩童們手舉銅錢前來購買。

貨郎車周圍,

童子們拿著各種寓意吉祥的彩燈。

▲馬形燈寓意馬到成功,

蟾蜍燈寓意蟾宮折桂,

另外還有漂亮的螃蟹燈、

兔子燈、仙鶴燈和官員燈。

▲圖中第三段描繪的是明憲宗身著淺黃色龍袍,

正在欣賞化裝演出和各式雜耍。

化裝演出的隊伍里,

有的扮作扛著毛筆的道士,

有的扮作光頭凸肚的彌勒佛。

▲四個手拿刀槍劍戟的人騎在竹馬上,

扮演《三英戰呂布》的戲文故事。

▲化裝隊伍後面是個由外國使臣組成的獻寶隊伍,

他們牽著瑞獸、扛著珊瑚,

興高采烈向皇帝展示各種寶物。

另有敲鼓、吹笛者組成一個樂隊,

走過殿前供憲宗欣賞。

▲在雜耍表演的右後方有一座用松柏枝紮成的燈棚,

據說它是仿照玉皇大帝巨鰲的形狀而建造的,

因此稱「鰲山燈棚」,

燈棚上掛著各式漂亮的彩燈,

彩燈之間還有「八仙」往來穿梭。

▲雜耍演員各顯其能,

這位躺在桌上的男子僅用一隻腳撐起一根細桿,

桿的頂端站著一個光頭童子,

一手抓著杆子,

一手搖旗吶喊,

而在底下撐桿兒的男子卻悠閑地吹起了笛子,

一副藝高人膽大的模樣。

為雜耍表演助興的是一支樂隊。

▲另一邊的雜耍表演,

雜技演員各顯其能,

有的鑽圈、

有的倒立、

有的表演魔術,

令人目不暇接。

▲明憲宗朱見深身著淺黃色龍袍,

帶黑氊直檐帽,

悠然觀看。

旁邊小公主頭上兩側扎小髮髻,

手指前方,

歡欣雀躍。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請將手機橫屏觀看▼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國家博物館藏

1966年江蘇蘇州市虎丘鄉新莊出土

END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文博山西,並獲得授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