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就是火炮的繼任者,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上最重視火炮的國家「蘇聯」,首先將火箭炮大規模應用於集團軍攻擊作戰,用火箭炮取代蘇聯人奉為戰爭之神的「火炮」,組成大規模火箭炮集團軍群執行戰役進攻之前的火力覆蓋任務,「開路先鋒」由此誕生。其實不僅是火箭炮各種大口徑火炮早在拿破崙時代就成為了「開路先鋒」。納粹德軍在「契爾卡瑟」包圍圈突圍時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還要進行火力準備,集中各種火炮對防線上的蘇聯紅軍展開密集火力覆蓋,儘可能減輕衝鋒部隊的傷亡。

二戰結束之後火箭炮的技術突飛猛進。喀秋莎火箭發射器一次可使用132mm的火箭彈16發,使用不同火箭彈它的射程也不同其最大射程8500米,填裝一次需要5~10分鐘、發射一次需要7~10秒,這種裝有搞爆炸藥的火箭彈爆炸之後會形成持續幾十分鐘的高溫,陣地上的敵軍就算不被炸死也會被缺氧活活悶死。現代化的火箭彈發射器與火控系統串聯,克服了火箭彈精度不如火炮的弊端,其他各方面性能也有大幅度提高。

俄羅斯的「龍捲風」火箭炮使用口徑300mm的火箭,最大射程可以達到90000米、最小可以調節到20000米,一次可發射12枚火箭彈、3個人在20分鐘內才能再次填裝完成。而且在火控雷達和智能引信的幫助下可以做到130米高度領空爆炸,並釋放出金屬射流擊穿20mm以內的裝甲,對陣地上的防護碉堡也有很強的破壞能力。因此說現代化戰爭在發起戰役之前都會使用遠程火箭炮削弱敵軍有生力量,為後續進攻掃清障礙「開路先鋒」的名號也是由此而來的。


發端於十五六世紀的火炮實用於十九世紀末,至二戰爆發時已經達到非常成熟的鼎盛時期。在十九世紀的俄法戰爭、普法戰爭、美西戰爭中,火炮雖然已經成為突擊步兵的掩護火力而進入實用狀態,但並未形成大規模壓制性火力覆蓋的戰爭氣勢。自一戰爆發後,交戰國之間發現了火炮可怕的毀傷效果,於是專門組建了專業的炮兵部隊,以配合步兵的進攻戰暨陣地爭奪戰。但由於當時火炮技術上的一些缺陷,如不能隨己方步兵的衝鋒而實施安全有效的炮火延伸,從而導致己方步兵在進入敵方陣地前沿之前即失去了己方炮火的掩護,以至於己方步兵在敵方馬克沁噴射的密集彈雨中大面積倒下。二戰爆發後,蘇聯率先研發了凸現戰爭威勢的『』喀秋莎『』:其大規模齊射時所產生的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威猛氣勢,往往令人望而生畏,對敵方心理無疑有著超強的震懾力。再加上密集的火箭炮彈落在敵方陣地形成的大面積壓制性火力覆蓋,從而為己方突擊步兵基本掃除了進攻障礙(降低了傷亡率)。所以,如果說高膛壓火炮是戰爭之神,那麼確實可以稱火箭炮為突擊步兵的開路先鋒。

註:所謂高膛壓火炮即發射炮彈時,因炮彈發射葯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的作用,從而使身管出現物理性回縮的火炮:如現在新型的大口徑加榴炮。

中國新型火箭炮:


因為相對於身管火炮,其火力覆蓋面積更大,毀傷效果更強,震懾力更強,射程更遠,又比導彈便宜。雖然射擊精度不如身管火炮和導彈,但能以火力覆蓋來彌補精度不足,加上不斷完善的彈種,對於打擊敵軍一、兩線兵力,便宜、好用、威力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