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出鞘》中,我們簡述了臺軍盼星星盼月亮都還沒盼到的M1A2C主戰坦克的機動性能和防護性能。而在本期中,我們將接著上期的話題,簡單聊一聊M1A2C坦克的火力和信息化性能。

受不斷增長的體重以及老舊的設計架構所限,M1A2C主戰坦克在機動性、防護性能兩方面的表現都只能算是中規中矩,十分平庸。不過這樣的表述也難免引起很多「美粉」軍迷的不滿,也有網友在留言中表示「我就問你如果美國對中國開放軍售你買不買?」,這個我也只能回答:能弄到一兩輛,測試測試詳細性能,順便當靶子打一打那自然是好的。但要採購M1A2當解放軍的制式裝備,那還是另請高明吧。也不是解放軍挑剔,畢竟連在M1上喫過虧的伊拉克人都看透這東西,轉回頭去買T-90了不是。

此外,還有朋友私下裡向我質疑了關於M1基礎型坦克拆掉限速器後的最高速度。上篇中我寫到的180公里時速來源是很久之前看到的M1坦克測試表格,由於時間過於久遠現在再回去找並沒有找到。出於嚴謹起見,這裡再列出一些至今仍有據可查的速度數據以供各位觀眾老爺們辨析:一名M1坦克試駕員曾經在土路上開到過63英里的時速,並且他聲稱當時坦克的加速性還很好,功率也很充裕,只要他想(然而他沒敢),他的那輛M1坦克應該能開出70英里(約113公里)以上的時速。同時,他還聽說他在諾克斯堡的同行用同樣的M1基礎型坦克開出了90英里(約145公里)的時速,但他不清楚當時坦克處於怎樣的狀態(路況、燃料類型等等)。

相比於機動性和防禦力,火力、信息力兩個方面對武器平臺架構的要求並不高,這也使得M1系列主戰坦克在這兩個方面表現的「上限」較高。以火力而言,自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暱稱「(射穿組織的)銀色子彈」的M829A1貧鈾穿甲彈問世以來,美國主戰坦克的火力就一直處在領跑者的位置上。

目前美軍現役穿甲彈M829A3(及其改進型M829A4)穿甲彈主穿桿(鈾桿)長度約為680毫米,穿桿長徑比在25~30之間。在其2千米著靶速度略低於1500m/s的著速下按照美國人的試驗,相似長徑比的穿桿在入射布氏硬度為300(不同材質的靶板會引起穿深數據變化,本文所有論證均以這篇美國論文為準,不宜直接把數據與其他來源的數據相比較)的靶板時穿深與桿長之比(P/L)約為0.88。換句話說,M829A3的貧鈾穿桿部分大概能夠穿透約600毫米厚的論文裝甲板。

雖然這樣的紙面數據確實並不算好看,但由於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的重防護坦克均採用了反應裝甲+主裝甲的構型,而M829A3頭部約150毫米長的鋼製穿桿又基本可以保護後面的貧鈾穿桿盡量免受反應裝甲的毀滅性破壞,故M829A3穿甲彈在實際面對其他國家的重防護坦克時仍然是世界範圍內最具威脅的穿甲彈之一(畢竟摘掉爆反之後還能防住600穿的坦克實在是不多)。

一直以來,M1坦克在火力方面留給軍迷們最大的遺憾就是那門「萬年不變」的44倍120毫米滑膛炮。從德國人在L44與L55 Rh120上的實際應用來看,55倍徑火炮能在同等條件下讓射彈出膛動能提高10%左右。對於美國自用的M829A3貧鈾穿甲彈來說,這意味著其射彈的炮口初速能從現在的1550m/s提升到1625m/s上下。這無疑會大幅提升M1A2坦克的穿甲威力。不過具體要不要換炮,還是要看美國人對其戰場威脅以及對自身財力的評估。

當然,上述情形僅適用於美國人自用的M1A2主戰坦克。由於種種未知原因,目前尚無公開交易記錄表明美國人曾經向任何國家出售過自用的貧鈾穿甲彈。唯一有待考證的說法是:德國人由於同美國在坦克火炮、炮彈上的密切合作,曾經以低價獲得過一批美製M829A1穿甲彈,這批美製貧鈾彈一直用到了德國人自研的DM53穿甲彈服役。在公開交易記錄中,美國人綁定M1系列坦克出售的穿甲彈是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公司生產的KE-W 系列穿甲彈。其中KE代表這是一款動能(kinetic energy)穿甲彈,W指出其彈芯材料為鎢(元素符號為W)合金。即這是專門用來外貿的鎢合金動能穿甲彈。

據推測,這型穿甲彈的技術可能與德國外貿穿甲彈DM43頗有淵源——其體型也可以驗證這種說法:KE-W A1飛行體長度約680毫米,等效穿桿長度約為560毫米,這與DM43非常相似,而與M829系列的任何一種型號均有較大差別。由於KE-W A1穿甲彈的飛行體長度、穿桿長度和炮口初速均與我國二期125毫米穿甲彈相仿、故基本可以認為其穿甲能力也與我國二期彈大致相仿(大概可以擊穿96A正面的水平?)。

除了KE-W A1以外,美國人也曾在不同的場合畫過KE-W A2甚至KE-W A3、KE-W A4穿甲彈的「大餅」,但截至目前為止,負責KE-W系列穿甲彈研發與生產的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尚未對這兩款穿甲彈做過任何官方介紹,換句話說,即使這些炮彈真的存在,他們也還沒被搬上貨架出售。此外,網上流傳的所謂KE-W A2/A3穿甲彈的穿桿體型、初速等關鍵指標相較於A1版本亦無太大變化,所以也不排除A2、A3其實都是A1小修小改的「馬甲」,於是通用動力也懶得單獨解釋了的可能性。

由於目前尚未有任何證據證明我軍直接負責臺灣島方向的東部戰區裝備了「重甲坦克」99A。所以如果能買到M1A2C以及與其相配套KE-W A1穿甲彈的話,其火力還是足以對我軍東部戰區現有的主戰坦克造成較大威脅的。這也使得我軍想要在對臺作戰中取得優勢,最好還是要考慮儘快為東部戰區換裝99A型。而這又意味著我軍的換裝壓力、跨海運輸壓力、後勤保障壓力都會相應增加。

可能還有朋友會問,既然臺軍能夠買到M1A2C型,那是不是也可以讓美軍基於其自用的貧鈾穿甲彈為其開發M829系列的鎢合金穿桿版本呢?對此,個人認為在美國自銳鎢並沒有實用化的條件下,這一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不同於貧鈾穿桿,鎢合金穿桿在低速著靶時穿甲能力非常差。而M829A3的設計思路又導致其初速出奇的低,這樣一來,即使有鎢合金版本的M829A3穿甲彈,即使其鋼製桿頭能夠破壞我軍坦克的爆反,其剩餘的鎢合金穿桿同樣難以對我軍坦克的主裝甲形成威脅,這是得不償失的。

在信息力方面,最重要的系統莫過於戰術數據鏈系統。而這一系統的本質還是讓戰場上各個單位之間能夠安全、隱祕的進行互聯互通的通信系統。之前有人曾舉過一個有趣的例子:什麼是數據鏈?數據鏈就是考試的時候學霸和學渣之間的密語交流,比如一個學霸和一羣學渣早考試之前約定了「哎呀我去=A,什麼破題啊=B,誰出的啊=C,怎麼不去死啊=D」,那麼在學霸做完題的時候,他就可以用廣播的形式說「哎呀我去,誰出的啊,什麼破題啊,哎呀我去,怎麼不去死啊,誰出的啊……」,那麼學渣們就能知道,考試的答案是ACBADC……,雖然監考老師也能聽到學霸的廣播,但是他並不懂這是什麼意思。雖然在現實中戰術數據鏈系統的實現遠比上述例子複雜,但根本邏輯還是一樣的。

而此前我們已經說過,這一系統需要的終端硬體並不複雜,充其量只是多臺單片機的排列組合。戰術數據鏈系統建設的難度主要在整個體系的建設。如:戰場信息如何獲取?戰術情報如何匯總?指揮信息如何分發等等。換句話說,同一種擁有「數字化能力」的戰術裝備,在不同的軍隊中發揮的實際效能也可以是天差地別的。就我們本期談論的主角——臺軍來說,其數字化改革起步較晚,投入的資源也較少。據一位與作者熟識的臺軍退伍特種(空降)兵的說法,其在2013年退伍時,其所在的部隊還在用肩背式電臺作為唯一的指揮通信手段,且這些電臺只能普及到排一級,而不能進一步下放到班。

目前,臺軍戰術數據鏈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重要節點:分佈在臺灣島各處的大型雷達站;地下指揮部以及各軍種的戰術單位等。由於臺灣本身並無整合美軍戰術數據鏈的能力,故其全部數據鏈終端均需從美國採購,這就限制了其終端的普及——在軍種戰術單位中,目前已經確定安裝了戰術數據鏈終端的只有部分大型或新型戰術平臺,如:海軍的佩裏級、拉法葉級等主力艦艇;空軍的F-16V戰鬥機等。

但截至目前為止,尚沒有任何直接證據證明臺軍地面裝備接入了臺軍的戰術數據鏈系統,這不僅導致了臺軍戰術數據鏈系統地面事態感知能力極為有限,也直接制約了各作戰單元之間的指揮、協同等戰役戰術能力。這使得像M1A2C這樣的「信息化坦克」的作戰效能在臺軍的「大環境」下難以得到有效的發揮。

從本篇及上一篇中我們談到的四大性能來看,M1A2C坦克整體來說算得上一款中規中矩的好坦克,尤其是其性能相較於我軍東部戰區裝備的96A型還有一定的優勢,能夠對其形成較大的威脅。對此,我們至少應該做出兩手準備:首先,最好是能夠把這筆軍售案扼殺在搖籃階段,這可以從根本上解除眼前的威脅;其次,我軍還是要加快99A這樣的新型坦克的換裝速度,以期「以不變應萬變」。可能有人會說「99A太重,不適合登陸作戰」,但60噸以上的M1A1坦克都能成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絕對主力,何況只有55噸的99A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