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在圓桌派的表現其實沒問題。

看得出她很重視這個節目,每次備課都很足,實際上蔣方舟在這個節目的自我定位和她的作品是一個方向的,她是一個信息販子,她把她看到的信息用一個後輩的身份說得很清楚,是她在圓桌派和她的書里一直在乾的事,她一直做得很好。

具體在這個節目里,她一方面把年輕人或者是其他的哪個方面的東西表達給其他嘉賓,畢竟他們都是中年人,也都有自己所精的專業,另一方面,她有時候也充當了背景介紹的作用,這時候她就解放了竇文濤,讓竇文濤可以暫時模糊化自己主持人的身份,和嘉賓鬥法。又能夠在適當的時候抽身而去,當回主持人。

這個節目每個嘉賓都是有功能性的,多數嘉賓就是代表的本專業,典型的就是李玫瑾,所以李玫瑾的觀點並不代表李玫瑾本人,而是代表了她這個專業。而蔣方舟這個功能性並不來自文學,那是馬家輝的功能之一,而是來自她的年輕人身份。

我認為她做得不錯。

和蔣方舟對立的我認為是馬未都,馬未都屬於完全不用備課的那種,每次都跟著自己的經驗來,表達的東西都很獨到,但有時候會容易和主題脫節,你可以看到,馬未都跑題次數是最多的,但蔣方舟可以說從不跑題。這個節目既需要馬未都這樣的行業翹楚,也需要蔣方舟這樣的規範化信息輸出點,所以馬未都這種嘉賓可以變著法的換人來,但蔣方舟這種有普適性功能的最好不要多,一個熟面孔就好。

舉個例子,這一季(第四季)武志紅來的幾期,武志紅這種一直在本專業內的人對於語言環境是有要求的,所以他和其他嘉賓聊的時候要不斷介紹術語和概念,在這些既定的環境中他交流更自在,這時候武志紅就替代了蔣方舟一定的作用,蔣方舟就會不夠放得開,不是心情放不開,是內容放不開,那這期就不好看,因為一個嘉賓沒有體現作用。

當嘉賓的功能性重複,就會發生嘉賓互相玩得很爽,但觀眾並不爽的情況,比較典型的就是有一期蔣方舟馬伯庸史航,直接吊起了書袋,仨人high得不行,但其實效果很差。

對於蔣方舟的非議我認為主要還是來自場外,她的作品一直都沒什麼自我的內容,有點信息搬運工的味道,甚至可以說沒什麼建樹,她成名已經很多年了,大家對她的要求其實要高得多。

這其實是蔣方舟一直以來的問題,她是文學行業的,這個行業的人天天都在自我剖析,但蔣方舟是很不敢發聲的,她講她觀察到的東西很自在,因為她以前一直是一個孩童的視角,這個視角本身就很有看點,大家很獵奇很買賬。但她成年以後,這個視角就不值錢了,看到的東西畢竟是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所以大家就都覺得她傷仲永。

在圓桌派里,她是少有的年輕人,她的視角又開始有意義,所以她可以說是如魚得水。

但本質上還是太矜持了。


蔣方舟已經三十歲了,不知道「年輕」這個借口還能用多久。

能看出來,蔣方舟想走公知路線,她也確實看了很多書,可她鮮有透徹、獨到的見解,而這卻正是一個公知最該有的特徵。她最常說的是,某某人、某某書說如何如何。

也許,她太愛惜羽毛、小心翼翼,不敢說自己的真實看法;又或許,她真的就沒什麼看法。

我能理解《圓桌派》想要一個年輕的聲音,竇文濤常在節目里問:「方舟,你們年輕人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對此,蔣方舟往往以別人的觀點說話。當然,並不是說人云亦云就不對,可那就不必要問你們年輕人怎麼看了。

為什麼有人覺得蔣方舟淺薄?

我想起《鐵齒銅牙紀曉嵐》里和珅說:「易子而食,這你聽說過,可你真見過嗎?那只是你們讀書人眼裡的四個字!」所以說「紙上得來終覺淺」。

她說得雲淡風輕,不是因為她看得多通透,而是她確實缺少了解。

蔣方舟幼年成名,少年風光,青年名校畢業,入職名企,直接副總編,你讓她談996、房價、出身?

她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掉書袋。

為什麼其他嘉賓不會受到這種指責?因為無論馬未都、竇文濤,他們在成名前,都曾有過身為一個普通人的經歷,他們知道社會(起碼是以前的社會)是什麼樣的。

但蔣方舟本該擁有的這段人生體驗,被人為地「刪減」了。10歲就出名,一路被大人們呵護著、捧著,其實她也既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因為缺少這種經歷,所以她說的話,寫的文章,就都給人隔靴搔癢的感覺,間接導致她的作品變成書齋味兒。

蔣方舟說過最多的個人經歷就是戀愛,「前男友」都快成她口頭禪了。如果她說的都是真的,那她的感情經歷也算豐富了。可這麼豐富的感情經歷,卻沒見她對感情有過什麼深刻的看法,也沒見她有什麼出色的愛情小說。聽她講失戀,都不如竇文濤的故事引人共鳴。她確實缺乏一種創見能力。

之前有人說,圓桌派就是一個娛樂節目,誰說非得有成績才能上?

我懷疑我們看的不是一個圓桌派,這節目里,絕大部分人都是各領域的精英,他們都有一個專業,然後以此發散思考,因為學科間是有相通性的。

比如那個美國廚師羅朗,從美食差異說到文化差異,顯得很自然,前提是他對美食確實有足夠深的研究才能發散思考,人家可是國宴級別的主廚。

再比如,李玫瑾,犯罪心理學專家,公安大學教授,很少說自己專業以外的東西,只是偶爾涉及到社會現象。許子東,嶺南大學教授,主攻近現代文學,系主任,一聊文學,許老師就生動了,在一些社會現象里,也常用文學作品引介。周軼君,常年駐外記者,採訪很多國家政要。汪海林,國內一流編劇。陳丹青對繪畫、美學的研究。馬未都,國內文物收藏知名人物,做編輯多年,中國知名作家他差不多都認識。梁文道差點,但也是幾十年的媒體人。竇文濤,國內脫口秀類節目主持人頭籌。什麼姜文、何冰、亞東、劉索拉,這些都不用說了。

蔣方舟的頭銜是作家,卻沒什麼作品,讓她跟這幫人坐在一起,肯定顯得她幼稚、膚淺。

所以,當蔣方舟與孟廣美、李艾之類坐在一起時,人們就不會覺得她言之無物了。

這都是對比出來的。

維護蔣方舟的一般都說:你算什麼東西?你有人家優秀么?等你也出書了在說三道四吧,評價別人之前先看看自己,你有什麼成績?

可問題是有成績,有話語權的人都沉默了。文人相輕似乎已經是過去式了,現在都是文人相護,彼此都是朋友,弄不好還是一個出版公司的,不好意思拆台,大家一起悶聲發大財就得了。


前三季還行,第四季開始要麼就是接不到話,要麼接到話了,觀點容易讓人不舒服。

原生家庭恩怨那期,武志紅說到,「書讀得太多,缺乏生動豐富的互動」,後來他又補了一句,大致意思是在場三個人(竇,梁,蔣),可能都存在這個問題。

看方舟說話,開頭經常是,「對,我曾經看過一本書……」 「我曾經看過一篇報道」等諸如此類的開頭,我真的覺得她讀書讀得太多了,一方面感嘆她驚人的閱讀量,一方面又覺得照搬前人的觀點實在無趣。可是,圓桌派得有一個嘉賓能代表8090發出聲音吶,所以我很能明白為啥請方舟做常駐嘉賓。

她也不是沒有生動和閃光的時候,不知道是哪一期,講拍馬屁話題的,她說領導的字明明寫得丑,那個拍馬屁的卻說,您寫的太好啦,簡直力透紙背吧啦吧啦的,我當時就想,她講述自己經歷過得事比從別的渠道看來的聽來的時的面部表情、神態等生動得多,整個人都閃著可愛的光,可惜這種時候並不是很多。

與之相反的是馬爺,馬爺年齡最大,可是身上生動的光芒卻最為強烈,他分享的觀點,大都說的是自己親身經歷過得事兒,什麼看有錢大佬裝A和C之間那范兒,朋友在他家順手偷酒等,很好笑很生動。

想想挺有意思,方舟和馬爺,一個年齡最小,一個年齡最大,年齡小的最愛提書,年齡大的最不愛提書。可能馬爺把自己的閱歷形成了一本書,這本書是真正屬於他自己的,想說就說,想用就用,信手拈來,這肯定比翻別人的書有意思。

另外,方舟長得不醜,說她丑有些刻薄了。


因為比較喜歡竇文濤,所以在《一路書香》剛開播的時候去看了幾集。我記得在黃土高坡那一期,竇文濤和蔣方舟在車上純聊了好長時間,邊上另外一個女主持人出身,同樣作為嘉賓的小姐姐愣是沒能插上話。那時候我就知道,絕大部分人,他的內在都是匱乏的。蔣方舟雖然在圓桌派上有愛弔書袋的習慣,但是能在一群老前輩面前,談笑風生,應對自如,她的表現,在同輩人當中,就已經是頂好的了。


蔣自詡討好型人格,實際不是,是嘩眾取寵型人格。

你聽她說話,分明都能看到她每天晚上睡覺前拿出一個小本,背誦自己這些年裡編出的典型論據。

這些論據太典型,以至於如此切合每一次講的內容,你也會看到她用盡全身細胞的聰明把它們插入到談話之中。

它們是如此完美,除了它們都是假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