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在圆桌派的表现其实没问题。

看得出她很重视这个节目,每次备课都很足,实际上蒋方舟在这个节目的自我定位和她的作品是一个方向的,她是一个信息贩子,她把她看到的信息用一个后辈的身份说得很清楚,是她在圆桌派和她的书里一直在干的事,她一直做得很好。

具体在这个节目里,她一方面把年轻人或者是其他的哪个方面的东西表达给其他嘉宾,毕竟他们都是中年人,也都有自己所精的专业,另一方面,她有时候也充当了背景介绍的作用,这时候她就解放了窦文涛,让窦文涛可以暂时模糊化自己主持人的身份,和嘉宾斗法。又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抽身而去,当回主持人。

这个节目每个嘉宾都是有功能性的,多数嘉宾就是代表的本专业,典型的就是李玫瑾,所以李玫瑾的观点并不代表李玫瑾本人,而是代表了她这个专业。而蒋方舟这个功能性并不来自文学,那是马家辉的功能之一,而是来自她的年轻人身份。

我认为她做得不错。

和蒋方舟对立的我认为是马未都,马未都属于完全不用备课的那种,每次都跟著自己的经验来,表达的东西都很独到,但有时候会容易和主题脱节,你可以看到,马未都跑题次数是最多的,但蒋方舟可以说从不跑题。这个节目既需要马未都这样的行业翘楚,也需要蒋方舟这样的规范化信息输出点,所以马未都这种嘉宾可以变著法的换人来,但蒋方舟这种有普适性功能的最好不要多,一个熟面孔就好。

举个例子,这一季(第四季)武志红来的几期,武志红这种一直在本专业内的人对于语言环境是有要求的,所以他和其他嘉宾聊的时候要不断介绍术语和概念,在这些既定的环境中他交流更自在,这时候武志红就替代了蒋方舟一定的作用,蒋方舟就会不够放得开,不是心情放不开,是内容放不开,那这期就不好看,因为一个嘉宾没有体现作用。

当嘉宾的功能性重复,就会发生嘉宾互相玩得很爽,但观众并不爽的情况,比较典型的就是有一期蒋方舟马伯庸史航,直接吊起了书袋,仨人high得不行,但其实效果很差。

对于蒋方舟的非议我认为主要还是来自场外,她的作品一直都没什么自我的内容,有点信息搬运工的味道,甚至可以说没什么建树,她成名已经很多年了,大家对她的要求其实要高得多。

这其实是蒋方舟一直以来的问题,她是文学行业的,这个行业的人天天都在自我剖析,但蒋方舟是很不敢发声的,她讲她观察到的东西很自在,因为她以前一直是一个孩童的视角,这个视角本身就很有看点,大家很猎奇很买账。但她成年以后,这个视角就不值钱了,看到的东西毕竟是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所以大家就都觉得她伤仲永。

在圆桌派里,她是少有的年轻人,她的视角又开始有意义,所以她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但本质上还是太矜持了。


蒋方舟已经三十岁了,不知道「年轻」这个借口还能用多久。

能看出来,蒋方舟想走公知路线,她也确实看了很多书,可她鲜有透彻、独到的见解,而这却正是一个公知最该有的特征。她最常说的是,某某人、某某书说如何如何。

也许,她太爱惜羽毛、小心翼翼,不敢说自己的真实看法;又或许,她真的就没什么看法。

我能理解《圆桌派》想要一个年轻的声音,窦文涛常在节目里问:「方舟,你们年轻人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对此,蒋方舟往往以别人的观点说话。当然,并不是说人云亦云就不对,可那就不必要问你们年轻人怎么看了。

为什么有人觉得蒋方舟浅薄?

我想起《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珅说:「易子而食,这你听说过,可你真见过吗?那只是你们读书人眼里的四个字!」所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她说得云淡风轻,不是因为她看得多通透,而是她确实缺少了解。

蒋方舟幼年成名,少年风光,青年名校毕业,入职名企,直接副总编,你让她谈996、房价、出身?

她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掉书袋。

为什么其他嘉宾不会受到这种指责?因为无论马未都、窦文涛,他们在成名前,都曾有过身为一个普通人的经历,他们知道社会(起码是以前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但蒋方舟本该拥有的这段人生体验,被人为地「删减」了。10岁就出名,一路被大人们呵护著、捧著,其实她也既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因为缺少这种经历,所以她说的话,写的文章,就都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间接导致她的作品变成书斋味儿。

蒋方舟说过最多的个人经历就是恋爱,「前男友」都快成她口头禅了。如果她说的都是真的,那她的感情经历也算丰富了。可这么丰富的感情经历,却没见她对感情有过什么深刻的看法,也没见她有什么出色的爱情小说。听她讲失恋,都不如窦文涛的故事引人共鸣。她确实缺乏一种创见能力。

之前有人说,圆桌派就是一个娱乐节目,谁说非得有成绩才能上?

我怀疑我们看的不是一个圆桌派,这节目里,绝大部分人都是各领域的精英,他们都有一个专业,然后以此发散思考,因为学科间是有相通性的。

比如那个美国厨师罗朗,从美食差异说到文化差异,显得很自然,前提是他对美食确实有足够深的研究才能发散思考,人家可是国宴级别的主厨。

再比如,李玫瑾,犯罪心理学专家,公安大学教授,很少说自己专业以外的东西,只是偶尔涉及到社会现象。许子东,岭南大学教授,主攻近现代文学,系主任,一聊文学,许老师就生动了,在一些社会现象里,也常用文学作品引介。周轶君,常年驻外记者,采访很多国家政要。汪海林,国内一流编剧。陈丹青对绘画、美学的研究。马未都,国内文物收藏知名人物,做编辑多年,中国知名作家他差不多都认识。梁文道差点,但也是几十年的媒体人。窦文涛,国内脱口秀类节目主持人头筹。什么姜文、何冰、亚东、刘索拉,这些都不用说了。

蒋方舟的头衔是作家,却没什么作品,让她跟这帮人坐在一起,肯定显得她幼稚、肤浅。

所以,当蒋方舟与孟广美、李艾之类坐在一起时,人们就不会觉得她言之无物了。

这都是对比出来的。

维护蒋方舟的一般都说:你算什么东西?你有人家优秀么?等你也出书了在说三道四吧,评价别人之前先看看自己,你有什么成绩?

可问题是有成绩,有话语权的人都沉默了。文人相轻似乎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都是文人相护,彼此都是朋友,弄不好还是一个出版公司的,不好意思拆台,大家一起闷声发大财就得了。


前三季还行,第四季开始要么就是接不到话,要么接到话了,观点容易让人不舒服。

原生家庭恩怨那期,武志红说到,「书读得太多,缺乏生动丰富的互动」,后来他又补了一句,大致意思是在场三个人(窦,梁,蒋),可能都存在这个问题。

看方舟说话,开头经常是,「对,我曾经看过一本书……」 「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等诸如此类的开头,我真的觉得她读书读得太多了,一方面感叹她惊人的阅读量,一方面又觉得照搬前人的观点实在无趣。可是,圆桌派得有一个嘉宾能代表8090发出声音呐,所以我很能明白为啥请方舟做常驻嘉宾。

她也不是没有生动和闪光的时候,不知道是哪一期,讲拍马屁话题的,她说领导的字明明写得丑,那个拍马屁的却说,您写的太好啦,简直力透纸背吧啦吧啦的,我当时就想,她讲述自己经历过得事比从别的渠道看来的听来的时的面部表情、神态等生动得多,整个人都闪著可爱的光,可惜这种时候并不是很多。

与之相反的是马爷,马爷年龄最大,可是身上生动的光芒却最为强烈,他分享的观点,大都说的是自己亲身经历过得事儿,什么看有钱大佬装A和C之间那范儿,朋友在他家顺手偷酒等,很好笑很生动。

想想挺有意思,方舟和马爷,一个年龄最小,一个年龄最大,年龄小的最爱提书,年龄大的最不爱提书。可能马爷把自己的阅历形成了一本书,这本书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想说就说,想用就用,信手拈来,这肯定比翻别人的书有意思。

另外,方舟长得不丑,说她丑有些刻薄了。


因为比较喜欢窦文涛,所以在《一路书香》刚开播的时候去看了几集。我记得在黄土高坡那一期,窦文涛和蒋方舟在车上纯聊了好长时间,边上另外一个女主持人出身,同样作为嘉宾的小姐姐愣是没能插上话。那时候我就知道,绝大部分人,他的内在都是匮乏的。蒋方舟虽然在圆桌派上有爱吊书袋的习惯,但是能在一群老前辈面前,谈笑风生,应对自如,她的表现,在同辈人当中,就已经是顶好的了。


蒋自诩讨好型人格,实际不是,是哗众取宠型人格。

你听她说话,分明都能看到她每天晚上睡觉前拿出一个小本,背诵自己这些年里编出的典型论据。

这些论据太典型,以至于如此切合每一次讲的内容,你也会看到她用尽全身细胞的聪明把它们插入到谈话之中。

它们是如此完美,除了它们都是假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