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北漂算下來已將近15個年頭。每當看到萬家燈火,就會希望其中一盞是屬於我的。在那微小、溫暖地房間裏有老人和孩子的陪伴,大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的在一起。再也不會爲了節假日買不到回家的火車票煩心,也不會在每次離別家人奔向工作崗位時流淚傷感。因爲我知道我的家在這盞光裏,我的根也在這裏。爲了那盞屬於我的光,我也一直在努力奮鬥着。但是在這條路上,孩子與我離別的傷感卻從未因此消散。尤其最近幾次內心感觸特別深。這種無奈和辛酸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對我的依賴感越來越深而變得愈加濃烈。我想這種經歷應該不止我一個人纔會有吧。

  之前看到同事在朋友圈發過一條心情,對方也是北漂族。內容大致是:看來孩子已經長大了,每次分開都會抱着我哭着對我說"媽媽,求你別走好嗎?"當時看到後內心有些抽疼。爲人父母看到這些,雖然心情並沒有當事者那麼強烈,但是也能感同身受的體會箇中滋味。雖然那會兒我家孩子還小,只要家裏有人陪着,有玩具可以玩兒,只要是不親眼瞧見我和老公拿着行李離開她就不會哭鬧。但是現在她已經漸漸長大了,已經能夠明白分開後就意味着五天的漫長等待。她會掰着手指一根一根地慢慢數完,然後問我:"媽媽,是不是這樣一天、兩天、三天、四天、五天,這麼多啊?"

  放假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總是很短暫。讓我和她都特別珍惜。相處期間給孩子營造了一種愉悅地安全感和可依賴氛圍。也給我帶來了久別重逢的喜悅。但是由於我的北漂身份比較特殊,以至於每次分開時對於孩子和我來說都是一種折磨。"孩子越長大對你越依賴,尤其父母不經常在身邊的孩子"。現在短暫的相聚已經不能滿足我和孩子的需求。每次分開都像是一部壞人拐走孩子,而他卻拼命掙扎反抗的影視劇。

  清明小長假結束的那天晚上,我家墨墨對我說:"媽媽,你們是不是吃完晚飯就要走了啊?"當得到我的肯定答案後,她就迅速爬到我的背上。當時我還納悶,以爲她要和我玩兒遊戲。問過之後才知道一個讓我淚目的真相。她說:"我爬到你背上,等你們走的時候就會忘了我還沒有下來,這樣我就能陪着你們一起走了"。當時我心裏酸的難受,長時間在一起分開的時候大人心裏都非常難受,更何況是一個四歲的孩子?

  作爲媽媽,我很心疼孩子這麼小就要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離別。那我們又該如何緩解孩子對家長的依賴和分離焦慮症?首先我分析了一下原因

  1、環境因素:父母工作在外,老人幫忙帶孩子

  80後的我們,上有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爲了生活也爲了給他們提供更好的生活,不得已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外出打工。雖然老家屬於二線城市,但是工資卻精準的定位在四線城市的水平。孩子不能帶在身邊照顧,只能留在父母身邊。父母呢也能體諒我們的辛苦,所以保護孩子就像他們養育我們時一樣。甚至愛得更加"深沉"。

  2、孩子感到孤獨,沒有歸屬感

  孩子老人帶,老人養,老人吃,老人住。懂事兒早點兒的會覺得父母不在身邊,也不是自己的家,心裏多少會有些失落,沒有歸屬感。我們這代人,很多人都是有兄弟姐妹的。老人要幫好幾家帶孩子,孩子年齡有大有小。大一些的孩子不想陪她玩兒,小的孩子她也不願意跟人玩兒。慢慢地時間久了,她會覺得很孤單。

  有時我會有一種衝動,這也是我現在必須要面臨的選擇:是繼續北漂工作掙錢養家?還是回老家陪孩子上小學,再找一份有着微薄收入的工作。雖然和現在收入有很大的落差。但是能陪着她也是不錯的選擇。

  3、老人的vip待遇,孩子缺乏自立能力

  我父母總是認爲我不能爲了帶孩子就放棄工作。老人心裏也會對自己有一種暗示:孩子父母不在身邊,我們就應該好好照顧她,儘量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不然覺得孩子"太可憐了"。像這種VIP級別待遇,會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性。不能自主完成一件事兒。

  應該如何適當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的個性需要從小開始培養。而且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見影的。家長們也不要認爲孩子太小什麼都不會做,也不讓孩子去做。總是擔心會有危險,擔心孩子做得不夠好。你只有放手才知道他做得到底有多棒。我們只需要在一旁指導就可以。在動手過程中能建立孩子的自信而且也要及時的讚美肯定他的表現。慢慢地孩子會更喜歡自己動手,而且會有一種成就感激勵他自己完成。家長可以循序漸進地進行。

  有的孩子除了對父母有依賴,對玩具也會產生很深的依賴性。總是戒不掉經常抱在手裏的玩具,這種情況主要是缺乏親情撫慰所引起的。有的家長會認爲,好不容易休假了,就應該好好歇着。直接丟給孩子一部手機讓她自己玩兒。

  家長需要注意了,這種依賴症是孤獨症的一種前期表現。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孩子的性格會變得越來越孤僻。父母對待這種情況應該多接近,多與孩子談心進行交流。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兒遊戲,一起看書,一起畫畫等。同時也要鼓勵孩子適當與人交往。帶她離開自己設置的小世界。

  分別總是讓人難以接受,但是面對種種,我們總要教會孩子應該如何面對,讓她那顆幼小的心靈得到一點點來自於你的慰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