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時評

  李成剛

  自4月1日起,新一輪減稅降費拉開了帷幕。

  李克強總理4月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今年降低政府性收費和經營服務性收費的措施。其實施後全年將爲企業和羣衆減負3000億元以上。如李克強總理所說:“減稅降費是今年應對下行壓力的關鍵舉措,可以說是當前經濟工作的‘一盤主菜’。”

  作爲中國經濟轉型期的積極財政政策手段,相比往年,今年的減稅降費可以說是規模空前、特徵明顯、指向精確。相比2016年至2018年政府設定的減稅降費目標(5000億元、5500億元、8000億元),今年全年減稅降費將超過2萬億元,是上年的2倍多、2016年的4倍多,足見規模之巨大。特別是減稅降費的目標十分明確,即普惠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並舉,以減增值稅和降社保費爲着力點,將重點放在生產經營環節、直接構成產品和服務價格要素的流轉性稅費上。由此,此輪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明確回答了兩個問題:首先,減稅降費的目的,在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產品價格進行減稅降費,通過降低稅費成本來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最終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益;其次,從增值稅和社保費入手,在重點降低製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的同時,減稅降費幾乎覆蓋了所有行業,因此,其預期效果能否實現依賴於規模效應,需要在方式上更加註重制度化建設。相較於稅基式減稅和稅率式減稅,此次增值稅稅率調整,充分體現了“簡稅制、低稅率、寬稅基”的改革訴求。

  需要強調的是,要實現上述減稅降費的目標效果,需要相應的支撐條件。稅收的目的在於支撐政府財政支出,如果目的在於擴需求,減稅降費必須以增列赤字爲支撐,否則減稅降費無法達到效果。此輪減稅降費的目的在於降成本,因此就不能訴求於增列赤字,而必須以“節用裕民”爲支撐。我們看到,爲企業減負降成本,今年中央財政提出了一系列開源節流的措施:一般性支出壓減5%以上、“三公”經費再壓減3%左右,地方政府支出結構也提出了優化要求。同時,增加特定的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進入國庫,收回長期沉澱的資金。因此,大規模減稅降費,是在動政府的存量利益,割政府自己的肉。

  隨着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自去年以來,爲企業減稅降負,提升競爭力,抵禦市場寒流的壓力,已成爲世界主要經濟體應對變化的主要手段。可以理解輿論將此次減稅降費放在了一個罕見的高度——事實上,“減稅降費是一項重大改革”的論淡一點也不誇大,這一輪減稅降費與削減、優化財政支出通盤籌劃,不僅考慮到了財政發展的可持續性,也是保障了減稅降費的切實效力,這是一項刀刃向內、壯士斷腕的改革,直擊企業稅費成本的核心。

  從稅基到稅率、從特惠到普惠,通過制度化減稅方式的轉變提增企業的預期與獲得感,以“節用裕民”爲減稅降費的效果實現提供保障,其結果可見是以政府收入的“減法”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以及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乘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