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秋思

元代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者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是元代的大戲曲作家、散曲家。他一生創作十五種雜劇,現存七種。其中《漢宮秋》代表了馬致遠雜劇的最高成就,也就是元雜劇中的優秀作品。《漢宮秋》長於內心感情的抒發,真摯深切,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曲詞融情匯景,優美流暢,很好地突出了悲劇的藝術效果。

馬致遠是元代最著名的散曲作家之一,有散曲輯本《東籬樂府》一卷,包括小令104篇。他的散曲創作的數量,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可以說是最多的。他的散曲內容廣泛,風格豪放洒脫。他開拓了散曲的題材內容,提高了散曲的地位,推動了散曲的發展。其貢獻是不可忽視的。

《天凈沙.秋思》是散曲,「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全曲是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枯藤纏繞的老樹上棲集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幾處人家。

荒涼古道上。蕭瑟秋風裡走著一匹瘦馬。

夕陽已經在西方落下,

漂泊末歸的遊子還遠在天涯。

《天凈沙秋思》,抒寫了一個長期飄零異地的遊子的思鄉之情。

這首小令僅五句二十八個字,卻用前十八個字寫了九種事物,用詞凝練。

作者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時。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本來抽象的,難以表達的悲苦之情,藉助景物畫面刻畫得淋漓盡致。「小橋」「流水"「人家"本是極常見的普通景物,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一個圖景之時。便不是一個孤立的景象。而成為「斷腸人」心碎斷腸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了悲涼的氣氛。古人說:「凡景語,皆情語。」這篇作品除最後一句外,全是都是景語,而字字都是扣著情字來的。這就是它藝術上的動人之處。


謝友邀答。友友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讓我考量了好久,是答還是不答呢?如果答了,有些傷自尊,失身份,因為這是個『一般人都知道″的答案。可能連二、三年級的小學生都能張口即吟。倘若不答呢,那就有失禮數,有背「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古訓。因此,我要答一下,不過我作了篡改:

夕陽西下,友友們來品茶。

如是,鑒諒。


謝謝相邀!因工作原因不能及時回復望老先生反諸位友友勿煩。看到老先生的提問,首先想到了傅紅雪,想到了古龍古大俠。如果說梁羽生的作品是水墨畫,金庸的小說是記錄片把人帶入歷史的厚重年輪的話,古龍的作品猶如清新的生活劇,彷彿就在身邊。人名如詩,作品如畫,林詩音,花滿樓,傅紅雪…這些是主角,天涯。明月。刀,這是我最喜歡的小說名,有人,有情,有景。扯遠了,老先生提到的馬致遠曾寫過:斷腸人在天涯!凄涼,美!辜望說之,不喜勿看!


夕陽西下,各回各家,找爹的找爹,找媽的找媽,該幹啥幹啥!哈哈,開個玩笑!這首散曲夕陽西下的下一句是: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這首散曲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在元曲中那是無出其右的。關於「秋思之祖」之議我引以前報紙上的一篇小文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其實真正的「秋思之祖」是辭賦大家美男子宋玉的《九辨》:

《九辨》原文太長,就不全引了,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下。


夕陽西下,餘暉如畫!


下句「斷腸人在天涯。」《秋思》一詞被奉為「秋思之祖"。斷腸一詞沿用至今,可見其生命力如滔滔江水奔騰不絕。但今人對斷腸一詞,也運用至極。試想「腸斷"時,欲語淚流,欲語忘言,欲語還休,那次第,現今幾人曉得!今人為什麼創不出這般如斷腸類的佳句?是文化基礎,還是人文環境呢?!「寶劍鋒自磨勵出,梅花香從苦寒來。"個人陋思,話多勿怪。


馬之夕陽西下己久遠了。我只有把塵封了十多年,2000年吧,之(秋收)拿出本來見下光,望各位別笑,別,笑迷眼,。:每天早晨,伴著新鮮空氣迎著朝霞滿面而出。鐮刀起處,在夕陽下劃(畫)上了一道優美的圓弧<彩虹。>帶著豐收的喜悅,載著滿天星斗飲譽而歸!


斷腸人在天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