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銷活動我們是見多了,但你有沒有注意到,不同商品的促銷活動方式是不同的:

對於高價格的商品,一般都是以降價多少為噱頭,比如,某品牌電視機直降500元;

對於價格相對較低的商品,經常以打折力度為噱頭,比如,商場常見的的全場5折;某品牌限時上新,9折優惠;

而日用品則更多是以加價換購為噱頭,比如,購物滿200加1元可換購價值10元的抽紙。

為什麼要弄這麼多花樣呢?商家就這麼閑著沒事幹愛折騰嗎?

其實,不同商品採用不同的促銷方式,背後是有經濟學道理作為支撐的,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比例偏見。

比例偏見,利用的是消費者的價值判斷邏輯。消費者更容易感受到商品價格倍率或比例的變化,從而忽視價格數值本身的變化。

換而言之,對消費者來說,貴和便宜都是相對的,人們對「比例」的感知,遠比對「數值」本身的感知要來得更敏感。

因此,針對不同價位的商品,商家會採取不同的促銷方式,讓消費者在第一時間感受到打折力度的吸引力。

比如說,10塊錢的餅乾,打7折,賣7塊錢,其實不就是便宜了3塊而已嘛。

但打著「7折促銷」的幌子,肯定比直接說降價3元的吸引力要來得大,雖然兩者的本質是一樣的,但前者的說法更具有迷惑性。

而5000塊錢的冰箱,打7折,就是便宜了1500塊,賣3500塊錢。

這時候,「直降1500」又聽起來比「促銷7折」要來得更動聽。

而同樣的10元優惠,「購物滿200加1元即可換購價值10元的抽紙」,和「購物滿200即送價值10元的抽紙」,效果又不一樣。

或許你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很多時候,前者起到的效果會更加好。

滿200加1元即可換購價值10元的抽紙,是引導消費者把注意力放在用1元換10元的以小博大上,優惠力度高達90%,讓人有一種撿到便宜的感覺,就歡天喜地地買單了。

而滿200即送價值10元的商品,給消費者的感覺是:都買了200,才送一盒10塊錢的紙巾,真摳門。

這樣白紙黑字一字一句列出來分析時,你會發現,商家這把戲也沒高明到哪去,比例偏見,不過是利用了消費者在價值判斷上感性的一面而已。

很多促銷活動,其實也沒有優惠到哪去,只是巧妙地利用了比例偏見,抓住消費者的心理弱點,讓很多剁手族不知不覺就被下了降頭,買了很多本來不需要的東西。

比例偏見,你get到了嗎?下次看到促銷活動,記著要理性一點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