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研一,科研小白一枚,第一次審稿,biosensorsbioelectronics,17年影響因子8+,投稿文章講的是PLS和PCA兩種化學計量學方法去分析,用微波感測器和分子印跡聚合物同時檢測模型和白葡萄中的殺菌劑。但我查到這個作者去年發過的一篇文章講的是這種感測器用於檢測殺菌劑的可行性,發在另一個影響因子5+的期刊上的。我個人覺得文章創行性沒有那麼強,因為是同樣的方法只是檢測了實際樣品而已,如果強調化學計量方法,那就更不應該發在這上面了,但是科研小白害怕去導師那裡說不清楚,把人家好文章拒了.............


我的導師跟我說的一句話,我覺得也很適合這裡,原話忘記了,翻譯過來大概是。

請一定記得,寫審稿意見的時候,你在幫助作者提升論文,而不是在評價他們的成果。

以影響因子評價雜誌好壞是不對的,這篇文章能不能發表在這個期刊上,不是審稿人的主要工作。審稿應該專註於文章本身的語言是不是易懂、技術是不是合理、有沒有重大問題,並在自己的知識基礎上給作者合理建議,幫助作者提升文章,而不是站在反面。

作為作者,發文章是為了介紹自己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工作。作為審稿人,評價別人的工作(注意不是文章)是不是有創新性,請一定要謹慎且公正。如果你已經瞭解了這個小領域的大部分組的工作,纔有一定資格 建議 別人在創新上做改進。


額,需要更新一下背景,再多說幾句。這是我讀博第一年第一次被邀請審稿時候,導師給我的建議。當時大概跟題主一樣少不更事。

如果你對自己的領域有很深入的瞭解,那麼應當不會迷茫,會有自己的判斷。不過即使如此,審稿意見的主要側重點依然應該是提升論文。

對論文本身的評價不佔審稿意見很多篇幅,但是不論何時都應該公正(畢竟有好幾輪可以讓作者按多個審稿人意見修改論文)。


你老闆是在訓練你,帶你進入學術圈培養你的品味。,讓你從另一個角度培養你設計課題的能力。審的多了自然就知道怎麼做實際上你寫的內容最後他基本不會用。。

審稿也就是所謂的「同行評議」,實際上是互聯網經濟模型的雛形中的一環。

舉個栗子

Uber找乘客,找駕駛員,然後把乘客和駕駛員匹配起來,收手續費。

Airbnb找住客,找房主,然後把住客和房主匹配起來,收手續費。

同樣的, 雜誌社找投稿人(稿源),找審稿人,然後用審稿人把關文章質量,收手續費。 只不過學術期刊還多了一種玩法就是賣給讀者。 好比Airbnb還在民居里裝了攝像頭把你住民居晚上(不可描述)直播收費一樣。

扯遠了

作為審稿人,幾件事你是要清楚的。

1. 領域的現狀是什麼樣,作者提出的問題到底能不能回答領域的前沿,也就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 每個組的文章都是在已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 進的這一步到底有沒有回答新的問題,有沒有又產生新的問題? 水平高的審稿人和水平低的審稿人的最大差距就在這。

2. 作者如何研究這一問題的, 邏輯清楚麼,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沒有排除,數據能不能支持結論。 補實驗主要就是因為要排除其他可能性。 這是最折騰人的環節。碰到個不太靠譜的審稿人,往往會問很多莫名其妙的問題讓你補一堆風馬牛不相干的東西。。

3. 文章的可信性如何? 主要就是造假了麼?

審稿主要就是這三點。

然而不同雜誌對稿子的要求也不一樣。

比方說我給老闆審過N,老闆撇撇嘴,把我寫的意見扔到一邊,他的主要問題聚集在創新性和可應用性上。 過了幾個月同一篇稿子又轉回他手裡,這次投在Cancer research上, 他基本上就用我的意見,把主要意見放在具體的實驗設計上了。

我也很奇怪為啥稿子又能轉回他手上。。。可能他選擇了不transfer意見?

我自己作為主審最高也就審六七分的雜誌,這個檔次的文章基本上就是看看邏輯性有沒有太大的問題,數據能不能支持結論,甚至實驗做的對不對。 一般都沒啥問題我就讓稿子過了,這也是作者幾年的辛苦。。


不是很贊同樓上觀點。

審稿的價值不僅僅是幫助作者提高工作,同時也是幫助編輯決定是否要接收這篇稿子。而後者,很顯然纔是編輯讓你(或者你的老闆)審稿的主要原因。畢竟投稿跟高考一樣是零和的,你多發一篇別人就少發一篇。那麼確保每一篇稿子都得到公正的評價,好的工作得以發表傳播,差的工作被擋在門外,有潛力的文章收到合適的修改意見,纔是審稿的關鍵所在。

什麼樣的工作是好的,是值得被接收的?除了硬性的質量問題(可靠性,邏輯性等)外,科研品味也很重要。就比如題主所說的創新性不足,什麼樣的算灌水,什麼樣的算創新,其實很多時候不同的審稿人會給出完全不同的判斷。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你對這個領域的文獻大方向都不瞭解,是很難給出中肯的評價的。所以其實我一直覺得,讓沒看過幾篇文獻的低年級研究生審稿是一件略不負責任的事。

審稿意見的具體格式反倒不是問題,我一般套路就是開頭說一下文章內容和亮點,指出最關鍵的不足,給出接收還是拒稿的建議,後面再分條列出意見。對創新性和數據可靠性的質疑最好能給出參考文獻,表明哪一篇文章做過很類似的東西,哪一篇文章的結論和這裡的數據相悖等。不放心可以找老闆要一份他過去審稿的意見做模板。各大出版社也都有參考,不放心的話可以參考一下。

比如elsevier的這個:How to review

突然發現還有tutorial,閑著無聊可以去玩玩:Becoming A Peer Reviewer


樓上的大道理說的都對,我這裡給你來點現實的。

首先,確認下作者是不是你們老闆的close friend。對於很多老闆,他們小圈子內部的人互相之間審稿都是心照不宣給過的。如果你老闆碰巧也是這樣的人,那麼謹慎拒他朋友的稿子。

其次,如果你真的不會寫審稿意見,最好的辦法是找一些別人的審稿意見看看,看看人家是怎麼寫的。對於科研基礎為0的人而言,這麼做上手最快。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你作為審稿人,能夠質疑的不是別人的數據如何如何(即使你心裡質疑,這也不是拒稿的理由)。一個合格的審稿人,是要找到作者文章中證據不能支持結論的地方,以及推理環節上的問題和漏洞。

最後,當你真的想一竿子打死這文章不給他找編輯argue的機會的話,最好的理由就是以下兩個:1. lack of significance;2. lack of novelty


恕我直言,你顯然應該推掉這個邀請,因為你能問出來這個問題,就說明你還不適合審這篇文章。

這不是因為你是研一就不能審稿,而是在你適合的時候,你作為該專業雜誌(綜合期刊另當別論)的審稿人,應該已經親自做過較多的此類研究,並至少很熟悉在這個小方向上絕大部分主流工作。你看到被審的文章,你會在學術方面立即產生許多評價,知道文章在許多細節上的優劣和價值,以及和其他工作的聯繫。等等。 你會自然有許多東西要說的。

我同意 甜草莓 所說,審稿人主要作用之一是幫助作者提升他們的工作。

不過,最基本的任務是檢查這個工作的正確性,以防止錯誤、造假的工作入庫,造成學術圈內的信息污染,浪費同行和後來者的精力。

至於編輯直接找到你,邀請你審稿,是他的疏忽或不負責任。

如果是你老闆轉手給你,或者他推薦你想訓練你,是他人品有問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