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早年曾被劉詞闢為從事,後擔任趙匡胤的掌書記。顯德七年(960年),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推翻後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協助趙匡胤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趙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親撰八分字神道碑賜之。累封韓王,賜謚「忠獻」,並配饗太祖廟庭,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論語》。其「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後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

其實所謂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只是趙普的一句戲言而已,宋朝開國之後有人攻擊趙普,他才發出了這樣自嘲。趙普可謂是一位無師自通的能人。唐朝藩鎮格局造成中央虛弱,政令不出長安,最後亡於藩鎮之手。五代時期,幾乎每一個短命的朝廷都想除去藩鎮的隱患,但都無能為力。這才造成了梁唐晉漢周,播亂五十秋的局面。

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一直想著手解決這個問題,但又無從下手。於是,太祖皇帝問計於趙普,得到的回答是:稍奪其權,收其精兵,制其錢穀。簡簡單單地十二個字,趙匡胤一杯酒就把它完完整整地給落實了。為禍近兩百年的藩鎮割據,讓趙普短短十二個字就得到了徹底解決,其作為大宋開國宰相,也不是浪得虛名。當然,北宋削弱地方勢力的勁頭也有些過猛,導致了地方完全空虛之後,對於少數民族的入侵毫無招架之力,一旦突破邊防就只能下首都。但也不得不說,趙普所開創的這項政策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從此,地方勢力反叛中央的情況大大減少,唯一成功的是明成祖朱棣,但那是由於得到了更大權力的結果。

藩鎮的問題較為複雜。

唐末以來的歷史就是藩鎮割據的局面。五代以來除了趙匡胤,各個皇帝都是以節度使奪位的。

原因在於,這些個封疆大吏們,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王國,地盤廣、權力大,可以決定轄區內的官員任免,可以收稅,可以養兵,可以殺人放火,最關鍵的是節度使還能世襲。

這就是土皇帝!

藩鎮危害皇權,已經到了必須得改的地步。

作為趙匡胤頭號謀士,趙普得保證大宋的長治久安、代代相傳,不能成為短命王朝。

所以,他提出「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只有「稍奪其權,制其錢財,收其精兵」。

當然,改革措施有利有弊。不過,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歡迎關注本號,長篇連載北宋人和事。


這個就是中唐以來藩鎮割據帶來的弊病,藩鎮有錢有糧有兵,還能自行任命官員,動不動就造反,改朝換代,宋太祖陳橋兵變不就是這樣嗎?為了防止別人也這麼干,宋朝一直奉行重文輕武、強幹弱枝的國策,比如分割相權、限制地方長官的權力,還收了地方的財權、司法權,更別說地方的兵權了,所以宋朝基本沒有地方長官造反能夠成功的,所以兩宋國祚才能綿延幾百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