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CL2018的論文來看,智能對話的論文比問答的論文要多得多。發現之前的結合知識庫的生成式問答(genQA)也逐漸消失了,目前逐漸做成了一個對話任務。

目前QA的方向感覺還有文本問答、文檔問答、社交問答等等,其中文本、文檔問答感覺現在越做越像閱讀理解的任務,各位老師覺得哪些方向更有學術前景呢?哪些方向工業化應用前景更大呢?


參加了ACL-18,也準備整理一個聽Dialog system報告感受的文章。

  1. 廣義智能問答肯定還是比對話大的一個領域,ACL其實有兩個大的Track都可以歸做廣義的QA,一個是Question Answering。QA這個Track今年無論是投稿還是錄稿都比對話系統的Track少,算是對話系統的崛起。還有一個Track是Semantic也和QA相關,因為Semantic裡面很大一部分是做的Semantic Parser解決一些QA任務。
  2. 對話系統一半面向任務一半不面向任務。面向任務更多做End-to-end的設計。非面向任務的除了解決「萬能回復」的問題,還在追求可解釋性和可控制性。
  3. 其實非面向任務我在上半年很看好的一個方向是 生成+檢索 二者結合。今年ACL和IJCAI果然也都有相應的中稿,而且那兩篇paper,model基本是一樣的。我上個月也做了一個生成+檢索的文章,我覺得方法十分的靈巧,通過 query和query的diff推斷response和response的diff。詳情請見 [1806.07042] Response Generation by Context-aware Prototype Editing


如果說經典問答系統(Question Answering)的話,個人認為還是更偏向IR一些,當然QA一直以來也是ACL的經典方向,不過從最近兩年的審稿來看大家的進展一般,熱度也有所下降。

所以同意 @吳俁 的看法,對話方向在ACL的熱度在逐年上升,作為做對話的人來說是很欣慰的事情。

多說一句任務型對話,也就是經典的dialog system,儘管端到端的研究越來越多,可是數據的規模遲遲跟不上,以至於很多論文看著都有點牽強。


工業上閱讀理解更實際一點,效果更可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