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議會選舉9日舉行,利庫德集團、工黨、藍白黨等逾40個黨派角逐議會120個席位。

  有分析認爲,無論何方勝出,以色列對外政策“強硬化”“右翼化”趨勢不變,打壓伊朗、將巴勒斯坦問題邊緣化的方向不變,都將繼續攪動中東局勢。

  內塔尼亞胡的“內憂外患”

  當地時間9日上午7時(北京時間12時),以色列全國1萬多個投票站開門。投票站定於當地時間晚10時關閉。投票結束後,中央選舉委員會將公佈大選初步結果。

  4月9日,在耶路撒冷的一處投票點,以色列選民參與投票。新華社記者 郭昱 攝

  據中央選舉委員會統計,以色列全國有投票資格的選民爲634萬。預計本屆選舉投票率爲70%。

  最新民調顯示,在此次大選中,藍白黨與利庫德集團支持率領先,工黨與阿拉伯政黨聯盟“爭取和平與平等民主陣線-阿拉伯復興運動”位列其後。

  現任總理、利庫德集團領導人內塔尼亞胡在耶路撒冷投票。藍白黨領導人、以色列前國防軍總參謀長甘茨在以色列中部城市羅什艾因投票。

  4月7日,在以色列特拉維夫,以色列藍白黨領導人之一、前國防軍總參謀長本尼·甘茨(左一)在競選集會上向支持者揮手。新華社/法新

  內塔尼亞胡面臨腐敗指控,還面臨此次選舉最大“黑馬”藍白黨的挑戰,選舉結果頗具懸念,選後政局也尚存變數。

  內塔尼亞胡在投票時也抓緊機會再向支持者“催票”。他說,爲了發展經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支持者不出來投票,意味着甘茨會成爲總理。

  以色列選舉結果如何影響對外政策?

  ——以色列對外政策爲何“更右”?

  北京大學以色列和猶太文化研究所所長王宇認爲,以色列民衆在選舉中最關注的首先是民生問題,但政局和選民結構變化等內政因素也決定了其對外政策走向“更右”。尤其是利庫德集團1977年大選首次勝出、打破工黨連續29年執政局面以來,隨着選民中正統派猶太教徒比例提高,一些右翼宗教黨派對組閣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它們普遍主張“伊朗是以色列頭號安全威脅”“不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等。

  ——以色列對伊朗和巴勒斯坦會怎樣?

  在巴以問題上,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國際問題專家馬曉霖認爲,內塔尼亞胡日前重提若勝選將兌現“把約旦河西岸定居點正式併入以色列領土”的承諾,語驚四座,但無論“鷹派代表”利庫德集團,還是自認“中間派”的藍白黨,本質上都強調“以色列安全優先”,對外政策繼續走強硬路線。加之美國偏袒以方、地區大國無暇他顧,巴以關係成爲此次選舉“冷門”話題,凸顯巴勒斯坦問題“被邊緣化”的困境和未來態勢。

  在伊朗問題上,馬曉霖說,內塔尼亞胡近來與海灣國家公開“走近”,旨在拉攏敵視伊朗的阿拉伯國家,集中精力遏制伊朗影響力繼續在中東地區擴張和滲透,這樣既可“分化”阿拉伯世界反以陣營,也可把國內和國際社會的視線從巴以問題轉移開來。

  3月25日,在美國華盛頓白宮,美國總統特朗普(左)和到訪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展示正式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主權的公告。新華社/美聯

  ——他爲何選舉前一天還要“感謝”特朗普?

  在“美國因素”上,分析人士還指出,美方近期在耶路撒冷地位、戈蘭高地歸屬等問題上給了以方、尤其是內塔尼亞胡政府“充足底氣”,內塔尼亞胡近期展開密集外交,包括選舉前一天還感謝美國總統特朗普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列爲恐怖組織滿足了以方請求和利益,也是想在選戰中凸顯自己在與美國等大國關係方面有資源、有優勢。

  不過是比誰對伊朗、巴勒斯坦更狠

  或許正如以色列媒體的點評,無論是內塔尼亞胡還是甘茨,不過是硬幣的兩面。無論哪一方勝選,以色列以安全爲先的大政方針不會有大幅調整。尤其是在對外政策上,以色列政壇右翼之風還會繼續吹下去,各路政客與政黨不過是在對伊朗、巴勒斯坦上比誰更狠。這股風也將繼續攪動中東一池皺水。

  4月9日,在耶路撒冷的一處投票點,以色列選民確認身份信息。新華社記者 郭昱 攝

  背景鏈接

  本屆選舉原定今年11月舉行。執政聯盟發生變動後,內塔尼亞胡去年12月宣佈議會解散,提前舉行議會選舉。

  以色列是議會制國家,議會實行一院制。只有獲得3.25%以上選票的政黨才能根據得票數按比例分配議席,獲得61個議席及以上的政黨可單獨組閣。但由於中小黨派林立,以色列歷屆內閣都是多個政黨組成的聯合政府。

  通常在大選正式結果公佈後一週內,總統將根據與議會各黨派協商結果授權議會最大黨派領導人在不超過42天時間內組建新一屆內閣,並任命其爲政府總理。

  -END-

  記者:沈敏 呂迎旭 周玥 劉曦

  編輯:孫浩 金正 劉學

  視頻:王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