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君臣之間,朋友之間常常會談到忠字,在古代人們崇尚的各種美德里面,忠是居於首位的。而圍繞着忠字也有着不少的故事,在晚明的臣子袁崇煥和錢謙益身上,就有這麼一些和忠義有關的故事。

  這兩位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同事了,同朝爲官,在一些社交場合也是有過一些交集的,但是他們二人的際遇卻天差地別,而在後人口裏的評價更是大相徑庭,這到底是何緣由?

  這兩人一個是文臣,一個是武將,經歷肯定是不同的,但是導致後人對他們的評價完全不一樣的原因則是在民族大義面前兩個人表現出來的氣節問題。

  在明朝一片黑暗,即將覆滅的時候,袁崇煥滿懷憤懣,本來身爲文人的他一怒之下丟掉了文房四寶,選擇了長槍盔甲,他憑藉着自己胸膛裏的一番熱血和滿懷的忠義去了戰場,希望能把明朝解救於水火之間。他對這個國家的忠義,化成戰場上面的每一場拼命廝殺,他以爲這樣能夠對得起大明朝的子民和帝王,但是敵人小小的反間計就瞬間將他推入地獄。

  皇帝對他的信任完全敵不過敵人小小的計謀,他從奮勇殺敵的將軍變成了一個人人唾棄的叛徒,他被皇帝打入大牢,被判凌遲而死,他奮力守護的百姓一個個守在行刑臺前等着噬他的血肉,一句句的奸賊和叛徒,比那凌遲的刀還要讓人痛不欲生。

  他的死透着一種沉重和悲鳴,而同是晚明臣子的錢謙益則選擇了輕飄飄的活法,他在朝爲官六十載,當時南京被清兵圍困,他受命成爲六部尚書,但是他沒有選擇和清兵奮戰到底,而且在清兵還未出擊就徹底投降,做了走狗,之後還借自己的身份四處遊走勸說別人投降,他以爲憑藉着這勸降的功勞,還能換的新朝得一官半職。

  可是他這番小人做派卻很是讓滿人看不上眼,所以清朝建立之後,也就隨便給了他一個官職,並沒有得到重用,後來他看着在滿人這裏得不着好,就徹底辭了官,晚年以晚明遺民的身份自居。

  這兩人不論如何,是牽扯不到一起的,但是很肯定的一點是,在乾隆之前,滿族人普遍覺得袁崇煥是一個勁敵,而錢謙益則勉強算是個朋友。

  但是到了乾隆年間,他們二人的地位瞬間發生了反轉。當時這兩人的事情也算是過去很久了,算的上是前朝舊夢,不論他二人到底是什麼爲人,反正都做了古,也沒有什麼好追究的。而且在乾隆時,那些所謂的前朝遺民早就和滿人一家親了。當時可能是日子過的太舒服,然後不知道在誰的刺激下,乾隆帝竟然對從前的那些事有了興趣。

  某天心血來潮,竟然起了要給袁崇煥平反的心思,當時很多檔案都是封存的,輕易不會拿出來示人,畢竟當時沒有檔案保存期這一說法。乾隆帝則心思巧妙的將關於袁崇煥的所有檔案都公佈了出來,這下袁崇煥身上的冤屈才徹底得以洗脫,身爲他最大恥辱的叛徒帽子就這樣被敵人的後代給摘了下來。

  而乾隆對這位所謂的敵人也是頗爲讚賞,他覺得雖然這位以前是敵人,但是他能忠於朝廷,忠於君王,忠於百姓是非常值得欽佩的,可惜的是當時的皇帝昏庸,不能對得起他的滿腔熱血,才使得他死的那麼慘烈。

  乾隆也是一個性情中人,決定爲其平凡之後,他向世人宣告了袁崇煥的忠義,也把自己先人曾經使用的反間計也公之於衆。他決定既然明朝給不了這位袁將軍一個清白,就由他們清朝來給。之後他還命人去尋訪袁家後人,還專門派人去袁崇煥祖籍,希望能穩妥安置袁家子孫。

  之後經過一番查找,只能找到袁崇煥的一些遠房親戚,而他直系的那些親屬都死於滅門,之後這些遠方親戚都被接到京城,並且被好好安置。

  當時拼命抗擊滿人的袁崇煥被如此推崇,那麼當年給滿人大開後門的錢謙益又是如何呢?

  乾隆對這位曾經的“朋友”很是看不上眼,他派人把錢謙益生前寫過的書都給查抄了,同時下令昭告天下這人就是個沒有氣節,德行有虧的僞君子。就是這樣也就罷了,之後乾隆帝可能越想越覺得此人無恥,在修史之時,專門把錢謙益列到歷史上令人不齒的臣子裏。而且在乾隆的詩詞裏面,錢謙益常常是作爲反面教材出現的。

  對於滿清的江山來講,錢謙益的貢獻是不小的,他算是最早投誠的明朝臣子,而袁崇煥則和滿人在戰場廝殺,滅了不滿清勇士,使得滿清統一天下的大業被耽誤了好些年。乾隆帝這番做派究竟是什麼原因?爲什麼要極力吹捧自己的敵人,而貶低自己的朋友呢?

  乾隆要吹捧的不是袁崇煥,而是他身上所具備的忠義氣節,他希望給百姓,給朝臣樹立一個忠義的價值觀。臣子能力如何另談,但是必須忠心。

  乾隆帝給這種曾經的敵人翻的案不止袁崇煥一個,還包括曾經的抗清勇士史可法,他當年面多爾袞勸降絲毫不爲所動,這讓乾隆很是欽佩。單看乾隆帝這番舉止,我們可能會覺得他是個心胸頗爲寬廣的帝王,但是他這樣僅限於已經死去的抗清人士,那些還活着的仍然感念前朝的人卻遭受了百般迫害。

  不論怎樣,他乾隆帝都要求一個字“忠”,他希望在他的統治下,不論是臣子還是百姓都能夠對他保持忠誠,前朝的臣子忠於前朝可以,但是現在是滿清的統治,臣子百姓們就要忠誠於他,這也是一個皇帝最大的私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