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春憶薺菜

  作者:張泓

  (原載《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三月,寒意尚未消盡,溪頭田間卻早已綠意蔥翠,寂寞了一冬的野花也適時地活泛過來。田埂上一棵棵薺菜開着小朵的白花,隨風搖曳。“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薺菜花開了,春天也就來了。

  在閩西老家,薺菜是春天裏一種最負盛名、備受青睞的時令野菜,它是大自然的饋贈,承載着鄉人難以割捨的親情。它色澤油綠、清香怡人。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做法多樣。陸游曾說“春來薺美忽忘歸”,鄭板橋邊吃邊贊“三春薺菜饒有味”,蘇軾更是美其名曰“天然之珍”,稱其“雖不甘於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在被貶外放時期,蘇軾喜用薺菜、蘿蔔和粳米,不加調料做羹食用,還發明瞭薺菜與米煮粥,自稱“東坡羹”。他的詠薺名句“時繞麥田求野薺”,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幅村婦攜稚子挖薺菜的畫卷。

  在那些青黃不接的時日,薺菜還是窮苦人的“救命糧”。它隨處可見,遍地可尋,足以果腹活命。現在隨着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薺菜早已卸掉了昔日的“重任”,成爲各類美食的素材之一。

  而我最惦記的就是薺菜餃子。兒時,母親包的薺菜餃子是我最愛吃的,百吃不厭。每逢春分前後,母親就會帶我去挖薺菜。母親拿着鏟子走在前面,我挎着籃子走在後面,腳踏着鬆軟的泥土,不一會兒,滿籃嫩綠。回到家,母親先把薺菜擇好洗淨,放到熱水鍋裏焯一下,再撈出瀝乾剁碎,加入煎好的碎雞蛋以及豬油、蔥花、香油、鹽,攪拌均勻後,就可以動手包餃子了。

  母親在包餃子時,常說:“包餃子就像做人,肚子裏要有貨,但是要藏而不露,這樣才能走得遠。”幼時的我,似懂非懂地聽母親講着這些“深奧”的道理,眼裏卻是饞着那一個個玲瓏剔透的餃子。煮熟出鍋後,夾起餃子一口咬下去,只覺汁液鮮嫩,豬油的醇香、薺菜的清香、雞蛋的鮮香融成一股馥郁的嫩香,在脣齒間滑動。

  從兩千年前的《詩經》中詠唱的“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到當代著名作家張潔的那篇散文《挖薺菜》,舌尖上的春天,曾在多少個饑荒年代慰藉了祖輩們的胃口。如今,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野菜,又重新回到了我們的餐桌,喚醒着我們最純樸的記憶。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又在一個春日吃上了薺菜餃子,只是沒了當年餃子的味道,少了當年包餃子的人。

  作者

  張泓,退休教師,喜歡文字,客居廈門。

  朗讀者

  孫翔,原南京軍區文工團話劇演員,現任市青少年宮戲劇教研組組長,兒童劇團導演。

  徵集

  標星+置頂廈門日報

  一秒找到日報君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製作:李一揚 黃曉青 圖片:網絡

  編輯:陳少英 林蕾 值班主任:蔡萍萍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