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院士,两弹一星奖章获得者,被称为氢弹之父!28年隐姓埋名,为国家进行艰苦的科研工作,只为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就连其家人,在当时都不知道他的实际工作内容。

邓稼先1950年从美国归国,于敏1949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邓稼先先生的经历使其在回国前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而于敏院士(1988年入选)由于当时的工作性质,国家不可对他和其他类似的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所以在同一领域里几乎和邓稼先先生齐名的于敏先生,社会知名度不高,但他们的功绩将名标青史!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苏联用了近4年,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短短2年零8个月。

如果说,中国原子弹之父是钱三强,导弹之父是钱学森,卫星之父是孙家栋,那么,著名科学家于敏就是当之无愧的氢弹之父。

中国早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于1960年底就启动了氢弹研制。当时的二机部刘杰部长、钱三强副部长把研究氢弹的任务交给了以于敏为首的一批年轻人。

从那时候开始,于敏就过上了隐姓埋名的生活。从1960年到1988年,长达28年内,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被国家列为最高机密。所以,多年来世人对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等人津津乐道,却对「于敏」两个字感到很陌生,原因就在此。

在刚刚从事氢弹研制的那几年,适逢中国进入困难时期。科研人员一度连吃饭都成问题,不得不靠挖野菜,以瓜、菜和小球藻等来充饥。由于营养不良,很多科研人员都得了浮肿病。包括于敏也是如此。但是,于敏带著一帮科研人员,毫无怨言,始终保持著饱满的工作情绪,日以继夜地工作著。

研制氢弹,面临著大量的复杂计算。可那时候国家没有大型电子计算机,甚至连手摇电子计算机都没有几台。于敏等人只好使用「土办法」,用上了计算尺,来进行复杂计算。这显然加大了工作量。为此,于敏等人经常加班到深夜,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在举国欢庆的时刻,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很关心氢弹的研制进度,希望尽快研制成功。

1965年10月,在于敏的亲自组织和部署下,氢弹理论得以突破。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7时,一架72号轰炸机带著中国第一颗氢弹进行空投试验。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瞬间升起了一颗极为神奇壮观的「太阳」。

中国第一颗氢弹终于试爆成功。

鲜为人知的是,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第一次是在1969年初,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于敏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在同事们的看护下,才慢慢地恢复过来。

第二次是在1971年10月,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

第三次是在1973年,于敏在从西北返回北京的列车上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他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我们知道,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的物理科学家群体中,群星荟萃。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有出国留学或进修的经历。于敏却从来没有留过学,因此,他被称为「土专家」,日本同行则称之为「国产土专家一号」。

于敏深知自己的这一短板,所以,在工作上比别人更加勤奋。晚年,当别人问他一生有何遗憾时,他说:「这一生没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深造交流,这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是很大的遗憾。对于科学家来说,正式的职业是科学研究。而学术研究的环境和学术氛围比较浓的是欧美和过去的苏联。我虽然在国内是一流的,但没有出过国总是一种遗憾。如果年轻时能够出国进修或留学,对国家对科学的贡献或许会更大。」


当时中华儿女都知道。二弹一星,是他研究成功。与于敏。包括,我自己都不知道,她是谁。现在知道了,女邓稼先,爱人于敏女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