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力田

四平雖然是一座小城,但是並不簡單,尤其是與清朝的歷史相終始。近代以後,這裏更加因爲鐵路交匯而成爲要塞,見證了多次戰爭。總的來說,四平是一個值得一看的地方。

文史宴:一座決定滿清命運的東北小城,關係到滿清的興起與滅亡

今天講述一座東北小城的故事,它並非一線城市,在今天東北經濟整體停滯的時候顯得尤其平庸。然而,這裏的人們似乎都有一種不服輸的勁頭,就像網絡電影《四平青年》一樣,生猛刺頭,這就是四平。俗話說,四次大戰方能太平,這兒有着怎樣的歷史往事?

蒙古與女真

1

四平位於吉林省的西南部分,緊靠着省會長春,東北的城市在清代以前往往是沒有歷史的,然而要是真的考證,大多能考證到之前的遊牧民族,不過東北這塊地方民族變幻不息,很多以前的民族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了。

事實上,四平歷史頗久,雙遼後太平村文化遺址顯示,早在3000年前的殷商時代,這兒就有成熟的青銅文明瞭。此後的公主嶺大青山遺址出土的青銅器,是東北比較先進的青銅文明瞭。

周朝,此地已經有了農耕文明的遺址,戰國時代,此地屬於燕國。此後這裏陸續成爲各朝開發東北的基地之一。

到了明朝,此地屬於海西女真的主要居住地。當時明朝的東北,居住着三部分女真族,在黑龍江和庫頁島的是野人女真,是最爲落後的一部分女真族。在遼寧東部的則是建州女真,後來建立清朝的努爾哈赤就來自於建州女真,而在中間的吉林省,則居住在海西女真,海西女真的名字源於海西江,經過考證,就是今天的松花江。

海西女真其實是不太純粹的女真族,這點明朝人自己都記述了,我們看下四平的地圖就清楚了,在四平的西邊,正好是廣袤的內蒙古大草原,科爾沁草原就位於那兒,草原的遊牧民族只要跨越葉赫河,就來到了四平,因此,海西女真中的葉赫部就是蒙古人的後裔,這一支遊牧的蒙古人東遷到吉林後,居住在葉赫河兩岸,和當地的女真族融合,後來就變成了海西女真。


文史宴:一座決定滿清命運的東北小城,關係到滿清的興起與滅亡


葉赫河

海西女真後來南遷,分佈頗廣,可以說,整個松花江流域一直到遼寧開原,都是海西女真的地盤,經過南遷,海西女真分化成了四個部落,分別名叫哈達、烏拉、葉赫、輝發,這就是海西女真的四個部落。

這四個部落都是以河流命名的,原來分別居於哈達河、烏拉河、葉赫河與輝發河,故而得名,這幾條河流都是松花江或者遼河的支流,因爲女真族喜歡居住在河流邊、森林旁,方便捕魚和打獵,所以這四個部落都居於河邊。因爲哈達又自稱爲“扈倫”,所以他們又被稱爲扈倫四部。


文史宴:一座決定滿清命運的東北小城,關係到滿清的興起與滅亡


扈倫四部

到了16世紀,葉赫部成了海西女真中最強的部族,和想統一女真的建州女真部爆發了激烈的衝突。那麼,這兩個女真部族之間究竟有怎麼樣的故事呢?

納蘭與慈禧

2

前文說到了海西女真是蒙古族和女真族的混血,其中就有一支蒙古族的那拉氏,因爲遷居到了葉赫河,爲了區別於蒙古族的那拉,他們成了部族“葉赫那拉”,葉赫那拉男兒成了八旗子弟中最驍勇善戰的鐵騎,女子則成爲了清朝衆多皇后的人選,比如皇太極的生母葉赫那拉·孟古,比如慈禧太后,比如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側妃都是葉赫那拉,葉赫那拉家族與愛新覺羅家族糾葛了幾個世紀。

其中,葉赫那拉部早期有一個非常傳奇的美女,傳說名叫“東歌”,一說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她的名字,在歷史上又有“葉赫老女”的稱呼。

她於明朝萬曆年間生於葉赫部,當時,葉赫部的的薩滿巫師預言說:“此女可興天下,可亡天下”。一時間,人們都不敢娶她。葉赫那拉氏長大後成爲了一位絕代佳人,有“女真第一美女”的稱謂,豔冠女真。

然而,可憐的葉赫那拉氏卻成了葉赫部的政治籌碼,在瀋陽篇中說過,努爾哈赤和海西女真矛盾激化後,海西女真聯合了九大部族聯合進攻建州女真,在著名的古勒山之戰中,努爾哈赤大敗九部,海西女真領袖葉赫部決定遣使向努爾哈赤通好。

貝勒要把東歌嫁給努爾哈赤,然而東歌不願意,因爲她的姑姑孟古已經嫁給了努爾哈赤,而且還生下了皇太極,她與姑姑孟古共侍一夫,不等於亂倫嗎,再說她深恨努爾哈赤,所以堅決反對。

事實上,這是東歌第三次嫁人,9歲那年,她被許給哈達部貝勒,該貝勒卻在迎親路上被葉赫部伏兵所殺,原來這只是一條美人計。後來東歌又被許配給烏拉部貝勒,引誘他參加“九部之戰”。

東歌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又被葉赫部貝勒許配給了努爾哈赤,這讓原本與東歌訂婚的輝發部貝勒惱火,不久這些部落先後被努爾哈赤所滅,而東歌最終被嫁給了蒙古喀爾喀部達爾汗貝勒之子,當時她已經33歲了,出嫁後一年就死去了。

東歌的故事很是傳奇,甚至像一個故意挑起戰爭的間諜,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與明王朝決裂,其中“第四恨”即爲明朝廷偏幫葉赫,使該部將本來許配給自己的東哥轉嫁蒙古,努爾哈赤最終以這個藉口滅掉了葉赫部。

東歌是否與努爾哈赤有某種默契的配合,來攻滅各部,不得而知,她的傳奇故事被無數小說演繹。


文史宴:一座決定滿清命運的東北小城,關係到滿清的興起與滅亡


影視劇中的東歌

在葉赫部被攻滅時,末代首領金臺石臨刑前對天發誓:“我葉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建州女真,意思是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不同戴天,將來滅愛新覺羅的一定是葉赫那拉,有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意思。

然而,金臺石的兒子尼雅哈卻投降了努爾哈赤,尼雅哈的兒子就是著名的康熙時代大臣——納蘭明珠,也就是說,納蘭明珠也姓葉赫那拉氏,許是這個姓氏在清代不太好,人們還是稱呼他納蘭氏。

納蘭明珠之子納蘭性德是清代著名的詞人,他21歲時參加了殿試,得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他通儒學,編纂有《通志堂經解》,還擅長詩詞,小令水平很高。納蘭性德夫妻恩愛,妻子卻難產而死,所以他後期的詞也很傷感。

納蘭性德的生活背景影響了京城的滿族文學,甚至很多人覺得漢軍旗人曹雪芹寫的《紅樓夢》受到他的影響。當年乾隆皇帝第一次看到《石頭記》的時候評論,此乃明珠家事也,紅學之事不做討論,有待再議,但曹雪芹的《紅樓夢》也確實受到了納蘭性德的影響。

這種傳統傳到後期滿族文學,不管是和邦額的《夜譚隨錄》中的自然天性,還是文康《兒女英雄傳》中的天真浪漫,亦或是王度廬的武俠名著《臥虎藏龍》的兒女豪情,似乎可以說,滿族文學的自然天性是一脈相承的。

納蘭容若的詩詞很是出名,在妻子去世後,納蘭性德寫下來思念妻子的《浣溪沙》: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好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我們曾經習以爲常的,在失去後都會變成永遠無法回來的痛,這道理十分淺顯,但有多少人領會?


文史宴:一座決定滿清命運的東北小城,關係到滿清的興起與滅亡

影視劇中的納蘭性德

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不同戴天,此後,清朝皇帝一直不願意娶葉赫那拉女子爲妻,但也有例外,比如鹹豐皇帝,當年入宮的便是葉赫那拉之女,著名的慈禧太后。

她出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官宦之家,進宮後被封爲蘭貴人,但很多人不知道她的名字,根據她家裏人說,她小名“杏兒姑”,大名叫做“杏貞”。

慈禧的父親名叫惠徵,是一個祕書一樣的官職,因爲在安徽、江蘇、山西等任職過,所以慈禧出生地又有徽州、鎮江、長治等各種說法,但最新研究,以上都不是慈禧出生地,慈禧出生於最意想不到又最合情合理的地方——北京,當時雖然父親在外任職,但她是在老家出生的,慈禧後來15歲進宮,得寵生下了兒子。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克北京後,鹹豐逃到了熱河,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臨終前皇位傳給了年僅6歲的唯一兒子,而他的生母慈禧當機立斷,籠絡當時皇后慈安,同時聯合自己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

皇帝登基後,因爲有兩個太后同朝而治,年號叫做“同治”,從此,慈禧、慈安兩太后開始垂簾聽政,慈安不久也神祕病死了,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權力,歷時四十七年之久。關於這點,也有不少影視劇反映。


文史宴:一座決定滿清命運的東北小城,關係到滿清的興起與滅亡


慈禧年輕時的畫像

滿清確實是在慈禧死後不久就滅亡了,彷彿印證了金臺吉的詛咒。慈禧的功過就不再多說,不過沒有慈禧滿清應該會滅得更快。

柳條邊與闖關東

3

今天人們來到四平梨樹縣郊外的葉赫那拉古城登上城牆,看着護城河環繞,四周羣山綿綿,可以慢慢感受這巍峨雄俊。


文史宴:一座決定滿清命運的東北小城,關係到滿清的興起與滅亡


葉赫古城

在清朝,四平因爲南來北往的交通條件,成了吉林省重要的邊防之地。梨樹縣的孟家嶺鎮大溝村還有一個叫做“赫爾蘇門”的地方。

原來清朝爲更好地統治東北,清廷開設了一條由北京經瀋陽到吉林,全程二千二百四十五華裏的“柳條邊”。爲了保護東北“龍興之地”,清朝在這兒修築了幾個邊門,限制漢人、蒙古人、朝鮮人進入。

如果不從邊門走,就是犯法,所有走邊門的人則都要交稅。邊門南面是漢人區,北面是蒙古人區,進行嚴格管制。

到了晚清,滿清爲了增加賦稅,柳條邊漸漸廢棄,大量漢人闖關東,逐漸分佈在整個東北了。而吉林省幾經調整則則失去了海濱領土,變成了原來的一半大小。今天邊門的遺址還在這兒,訴說着那段特殊的歷史。

清末闖關東的時候,因爲不少黑龍江移民要到四平歇息,後來他們記不得這裏,只知道昭蘇城北半里地有一棵非常粗大的梨樹,所以這裏就叫做梨樹縣,有點類似於山西移民洪洞縣大槐樹的意思,今天梨樹縣還是不少東北人記憶中的祖籍地。

清朝末年,東北成爲日俄爭奪的場所,南滿鐵路拉來了長春,因爲四平正好處於幾條鐵路交匯處,是東北交通的咽喉,戰爭年代可以說誰獲得了鐵路控制權,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因此四平變得十分重要,這裏先後成立了遼北省等區,內戰時期爆發了四場大戰。

今天人們來四平,更多是作爲東北旅遊的一箇中轉站,然而四平的葉赫古城值得一去,如果說赫圖阿拉城是一半的清朝男人史,那麼葉赫拉那城就是一半的女人史。



歡迎關註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