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來

我是從貴陽出發,自駕將近5小時纔到故鄉的。從貴陽到縣城綏陽走了兩個多小時,從綏陽到故鄉又差不多走了兩個小時。我的故鄉隱於山中一隅,距離縣城89公里,其間多是崎嶇的山間公里,他們笑言,若是在我們這裡開過車,那走全國任何的路都沒問題。可以想見,我故鄉的路是多麼的不好走。

所幸這麼難走的路,一路都是越來越濃鬱的故鄉情味,再加上美麗的鄉村景色,所以這一路走下來,尤其是對於我這個不常回故鄉的人來說,並無多大折磨,反倒有種混合著鄉愁的親切感。

我的故鄉按照行政區劃來說,我認為是由兩個行政村組成的,一個是上灣村,一個是野茶村。但如果按照自然村來說,我則認為我的故鄉是農玉村,這個在很多年前以獨立的自然村存在著,直到被併入上灣村,再也不存在了。

我在故鄉讀完小學和初中後,便開始走入外面的世界了,此後回故鄉的時間越來越少,直至現在我已經將我的戶籍搬離故鄉。但因為祖父母尚在故鄉的緣故,所以每年還需回來過年。這次回到故鄉便是此個原因。

這次回鄉過年,和往年的情景並沒有什麼不同,甚至可以說,今年的一切情景基本是複製前幾年的,沒有任何創新,也無任何改變。每次回到故鄉,都讓我有一種時間停滯的感覺,我似乎又恍惚間進入到了畢贛導演創造的那個時間停滯的叫作麥盪的地方,在這個空間,看似和外面連接著,但卻是獨立存在並運行的。外面的人進入到這個空間,便迅速拋開外面的生活習性,迅速習慣於這個空間的運行法則。

在故鄉這個封閉的空間裏,沒有外面的日新月異,沒有外面的突然變化,在故鄉,似乎一切都是緩慢且有序的,就算是有變化,那也是掩藏厚重的面貌下而悄無聲息地演變著的,絲毫不讓人發覺,縱然發覺了也不會覺得詫異。就好像故鄉很多年前家家戶戶都有摩托車,而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了小轎車,這種變化是什麼時候開始並完成的呢?想來想去都想不出來,似乎故鄉一直就如此,流行摩托車的時候就一直是流行摩托車,流行小轎車的時候就一直流行小轎車,一個新事物的突然出現,就像是一直就存在著的一樣,就像它替代的事物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這麼看來,我的故鄉真是一個荒誕且神奇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人們以延續了幾百年的生活習性繼續生活著,這個古老的生活習性太過於強大,以至於將外部的影響蘊藏在這種力量之下,讓故鄉一直緩緩前進著,始終維持著一直以來的模樣,或者說是維持著一種一直以來的記憶。

但若是有心,真的把所有的事情一件件去分剖,去仔細回想,就會明白此故鄉已非彼故鄉,在外部持續的影響下,故鄉到底是改變了的(不管是多麼的緩慢)。故鄉的空心化越來越嚴重,大部分人都離開了故鄉,故鄉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接近城市。但這些都是細節上的東西,對於故鄉那個龐大的架構還暫時構不成摧毀的影響。我預計起碼還有十年的時間,故鄉給我的大體印象是不會改變的,十年之後,故鄉變成什麼樣子我便不知道了。

這次回到故鄉,我作為一個閑人,是沒有事情需要我去做的,我像是回到故鄉的觀光客一樣,走馬觀花地看了一看故鄉,離別的時間到來後,便決然地離開,等到下一年再回來,只要祖父母尚在故鄉一年,我們便回來一年,但若是他們逝去,我們也許便不再回故鄉了吧。

所以今年在極閑的時間裡,在極端無所事事的情況下,我在裡面的屋子裡喫完麪後,突然走出來對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的父親說,我要寫一系列文章,來講一講我對故鄉的感覺和印象,我要寫十幾個故鄉的人物,來大概地描繪一下他們平凡而不平庸的生活。

這便是這篇文章的由來,很突兀的,很沒有來由地產生了,就像是我的故鄉一樣,荒誕且真實地存在著。

二、婚戀

因為表弟的婚禮,我是臘月二十回故鄉的,婚禮過後,臘月二十四我又再次回貴陽,並在漫長的開車途中度過了我28歲的生日。

回貴陽上了三天班後,我再次於臘月二十八回到了故鄉,今天是正月初三,我在故鄉已經待了十一天。所以這個小節寫的僅是我這十一天來對故鄉最直觀的印象。

因為表弟結婚,所以我第一個印象便是故鄉的婚戀關係了,由於這個命題很大,所以我也只能淺談一下我的印象而已,且正好可以拿表弟的婚事作為案例。

表弟今年二十三歲,他的妻子十九歲,他們是經人介紹認識的,認識後兩人一起去浙江打工,去年,兩人在綏陽完成定親。其間生出了許多波折,差點沒能結成婚。所幸表弟他們夠堅持,所以在今年快過年時終於結婚了。

據我所知,像是我表弟們這樣的婚姻締結方式在農村相當普遍,從我身邊的人來說,絕大部分人都是以這樣的方式進入婚姻的。這種方式在城市叫作相親,在農村則更為接地氣地稱為介紹。城市的相親雖然也很多,但是相對於農村來說則是小巫見大巫了。

我認為農村相親情況之所以普遍存在的原因有這麼幾個:

其一是,農村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沒讀多少書,早早地脫離學校環境,沒能在學校找到自己的結婚對象,所以我故鄉經常有這種情況,一個男孩子若是讀初中時就找到女朋友的話,他們很大概率會結婚。對於農村青年男子來說,最好找對象的年紀卻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初中年紀,因為他們大部分人讀完初中後就會走向社會,流向各個建築工地,在那裡他們並沒有多少機會接觸異性;

其二是,自由戀愛的空間在農村幾乎沒有,在城市,年輕人有很多認識的場合和機會,也有許多約會的場所和機會,而在農村這些基本沒有,兩個人基本沒有自由戀愛的場景,所以自由戀愛很難發生;

其三是,故鄉的熟人關係讓男女雙方略過戀愛直接進入相親模式,具體來說就是如果男方女方都是故鄉的人,那麼便沒有談戀愛的空間和時間,因為故鄉太小,都是熟人,男女雙方縱然是自然戀愛,也很快就會被大人知道,知道後戀愛關係將很快結束,直接進入婚姻狀態,而且故鄉的男女沒有城市男女那麼有自然分合的自由,故鄉的男女若談戀愛後,在故鄉的人眼裡,相當於婚姻關係,所以分手成本太大,尤其對於女孩子來說。所以故鄉的戀愛關係時間都很短,短得不是戀愛,而是直接屬於相親。

總而言之,目前在我故鄉婚姻締結方式主要有這四種:第一種是兩個人在學校認識的;第二種是兩人在外面的工廠打工時認識的;第三種則是最為普遍的經人介紹;第四種則是所謂的自由戀愛了。

我看了不少文章,講的都是男生因為彩禮過高而結婚難的問題,這種情況想必在不少地方都存在著,但是在我的故鄉,這種情況卻罕見的不存在。別的地方,男方都要付出不菲的彩禮,但是在我故鄉,嫁女甚至是倒貼錢的。

故鄉婚嫁,男方會按照自己的經濟實力給出適當的彩禮錢,多少不強求,一般就幾萬,這個錢女方父母會保管一段時間,在嫁女的當天,女方父母會將這個錢交給女兒,而且大部分父母還會在這個彩禮錢的基礎上加上一點錢,作為這對新人的家庭啟動資金,當然這些還不包括各種嫁妝。所以總體來說,我故鄉嫁女兒是件很不划算的事情。有一次我父母聽到他們一起工作的一個江西人說他還欠他岳父岳母幾萬塊的彩禮錢時大呼不可思議,覺得他的岳父岳母不講道理。

三、婚鬧

故鄉的鬧婚現狀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在我小時候,故鄉的「婚鬧」還只是小打小鬧,頂多是在新郎的臉上塗一點鍋煙煤(鍋底的煤煙),想不到突然之間就演變成現在這種既不雅觀又很危險的婚鬧了。

最近幾年,婚鬧在我故鄉有越演越烈的趨勢。正如網上頻頻報道的那樣,婚鬧時,會將新郎脫得只剩下內褲,在全身塗抹墨水油漆,用各種方式讓新郎極盡出醜之能事。新郎猶如過街之乞丐,越是奇形怪狀,旁人就笑得越是歡喜。

婚鬧這種情況在落後貧窮的鄉村尤其普遍,很多參與婚鬧的人,不覺得這是不對的,反倒覺得這是表達喜悅的方式,似乎越是這樣胡鬧,就越是對新人的祝福。如果結婚不鬧一鬧,在他們看來就沒有意思,就很冷清。有個曾參與婚鬧的人告訴我:「一輩子就結一次婚,不鬧的話就沒什麼意思了。」

對於婚鬧問題,故鄉的不同人有著不同的意見,甚至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對婚鬧堅決反對的正是我們的祖輩和父輩,他們都經歷過結婚,但卻在突然產生的婚鬧行為面前發矇了。他們見到婚鬧時,常掛在嘴邊的話便是太不像話了,可是他們也頗為無能為力,對於這些熱衷於婚鬧的年輕人,他們的勸阻是無效的,又不能在婚禮現場發脾氣,所以只能任由他們鬧下去,只要不鬧出事情來就好。往往在結婚之前,大人們都會專門去叮囑那幾個愛婚鬧的人,讓他們適當鬧一下就好,不要太過分了。

這件事情我曾專門和我父親討論過,父親說他也很討厭婚鬧,卻又對婚鬧沒有辦法。我問他說,如果你去勸那些婚鬧的人不要鬧時會怎麼說,父親說,只能讓他們稍微玩一下,不要太過分就行。我說,你這樣說沒用的,要不讓鬧就堅決說不準鬧,稍微玩一下,適當鬧一下都是沒用的,沒人拿得準這個度。我想我父親的想法應該可以代表不少我們祖輩和父輩的人的想法,他們既不喜歡婚鬧,但也不想因為制止婚鬧行為而得罪他人。

其次不支持婚鬧行為的是故鄉那些通過讀書而考出去的年輕人,他們或還在外地讀大學,或已經畢業在外面工作了。他們對於婚鬧,不是憤世嫉俗地反對,而是輕描淡寫的輕蔑,認為這是一種粗魯的不文明的行為,他們不屑於參與,也不屑於阻止,他們是自掃門前雪的那部分人。這部分人如果結婚,來往的都是同學,一般不會發生婚鬧行為,而且愛婚鬧的那些人也和這些人玩不來,更不會腆著臉皮去鬧。因為在喜歡婚鬧的這部分人看來,你結婚時我鬧你是因為我們關係過硬,是我看得起你我才鬧你。

熱衷於婚鬧的這部分人,大部分都是初中畢業或初中還沒畢業就出去打工的青年,他們籠統地接受了外來的文化,但又消化不了,也融入不了,最終只學得了他們認為的城市人的生活。我一直認為婚鬧和前幾年流行的殺馬特文化是源出一脈的,他們都是農村青年進入城市不得,又不得不退回農村時的產物,他們這些人在社會上找不到存在感,只能努力掙存在感,所以才產生了這些浮誇但足夠吸引人眼球的行為。對於這些人,我感到很難過,因為我的好多朋友和親人就是這樣的人,我理解他們的渴求和痛苦,但我也無能為力,我並不比他們好什麼,我們都是在人間辛苦生活的人。

四、酒席

故鄉亂辦酒席之風似乎越來越剎不住了,像是一輛逐漸失控的大貨車一樣,正飛快地行駛在高速路上,只需要一小點變故,便可能出現車毀人亡的後果。

故鄉對於酒席,既厭惡又熱衷,厭惡的是別人家總是辦酒席,熱衷的是自己家怎麼著也要辦一次。酒席現在成為了農村家庭的雙刃劍,一面酒席像是鈍刀割肉般逐漸掏空家底,一面是酒席能一次讓人掙夠一年的工資。所以故鄉的人對酒席的態度始終曖昧。嘴巴上對酒席貶低不已,實際上又搜盡各種理由來為自己辦酒席。

據我看到的,我故鄉現在主要有這幾種酒席:一是紅白喜事、二是做壽、三是喬遷、四是小孩滿月。這四種酒席,在春節前後十幾天,幾乎是一天接著一天,甚至有時候一天有七八家同時做酒席。每天都是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和煙花聲。一家人分頭去喫酒,竟然總是出現人不夠用的局面。春節除了在家喫年夜飯,基本是不用做飯的,因為喫酒席就已經喫不過來了。

故鄉喫酒的禮金一路上漲,比人民幣的通脹速度還快,從我父母他們喫酒只送一把面一包糖,到我小時候只送五塊十塊,再一路上漲到二十起底、五十起底、而現在已經是一百起底了,送得多的則有上不封頂的趨勢,一千、兩千、五千、一萬、三四萬都屬於正常。我家光是這幾天喫酒就已送出去兩萬元,而這還遠遠不夠,明天開始,到正月十五,尚有一二十處酒席要去喫。

在故鄉流傳著許多酒席的笑話,從這些笑話裏就可以看出人們對於酒席的泛濫已經不能招架了。

我的母親說,畢節有戶人家,只有兩個老人,每年喫酒都送出去了許多錢,但他家又沒有什麼理由做酒席,所以十分煎熬。終於有一年,他家的母豬生了十二隻小豬仔,於是給豬做了一個酒席,稱為十二太保酒。

我一個表哥說,他有年去新浦喫一個喬遷酒,第二年又去那家喫喬遷酒,第三年又去那家喫喬遷酒,他還納悶那家怎麼一年買一處房子,後來一問才知道這家只買了一處房子,但是有三兄弟,每個兄弟為這個房子做了一次酒。

這樣的笑話尚有許多,過年期間,只需找個有人談話的地方坐上一會兒,就能聽到不少這樣的笑話。就我自己親生經歷的,也有許多不能理解的:比如我尤其不能理解,有些人家給父母做壽酒,因為有幾兄弟,所以就鋪幾個賬本,我故鄉叫鋪攤子。我去喫過鋪三個攤子的,過幾天還要去喫鋪五個攤子的。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前兩天我表哥來我家,給我爸痛訴了酒席之苦,原因是他家鄰居兩年做了三次酒,這種頻率在故鄉已經是很高的了。表哥不想去喫酒,但又礙於面子不得不去,只能是心裡罵娘,臉上生光地去了。我表哥的這種心思或許能代表故鄉的大部分人的心理。他們疲於應對,但是又囿於人情關係,不能不勉力支撐。

前晚和我堂弟他們打牌,在打牌聊天時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我覺得很有意思,所以記錄下來:

堂弟問一個鄰村的叫作建輝的年輕人說:「你的駕照拿到手了嗎?」

建輝說:「沒有呢,沒時間去考。」

堂弟說:「你都報名那麼久了,都要過期了。」

建輝說:「要去上班啊,不然今年回來過年都沒有喫酒的錢。」

我們還沒有接話,建輝就自顧自地說下去了:「我去年下半年把學駕照的時間拿去打工,掙了兩萬多,今年回來十幾天,就喫酒送了一萬五六,辛苦半年剛好夠喫酒的錢,要是去學駕照了,沒錢喫酒,喫酒的錢還要去借的話,那就丟人了。」

聽完這段話後,我頓覺觸目驚心,一個成年男子在最能掙錢的年紀,掙的錢竟然全部投入到喫酒上了,這難道不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嗎?這難道不是該嚴懲濫辦酒席的信號嗎?

其實我也知道政府前幾年有在管控,但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幾年乾脆不管了。而我故鄉的人也明白其中的關竅,他們的酒席都集中在政府沒上班的這段時間。由此可見,他們還是害怕政府的,也由此可見,政府的不作為是酒席泛濫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記得幾年前,政府在嚴管的時候,許多人是不敢做酒席的,八十歲以下的壽酒都是沒人敢做的,更別提什麼喬遷酒滿月酒了。就是有人家敢頂風而上,也是悄無聲息地做,鞭炮都不敢放。而現在家家做酒都大張旗鼓起來,鞭炮煙花聲音震天,四十五十都有人敢做壽酒,立個小偏房也有人敢做喬遷酒,甚至直接回來說我家在外面買了房子,而在這個房子有沒有也無人知道的情況下,也敢在家做酒。這些情況難道不是政府絲毫不作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造成的嗎?

五、最不可理喻的事情

故鄉是什麼時候變得像一出荒誕劇的呢?我想來想去也想不出來。在我記憶裏,那個淳樸自然的鄉村,什麼時候就變得讓人有些不可理喻呢?

我最不可理喻的事情其一:白天放煙花

在我小時候,過年家家戶戶都是捨不得放鞭炮的,因為鞭炮很貴;後來長大一點,開始有人家戶放鞭炮了,只是是很小的一串而已;再長大一點,鞭炮就變成很長的一串了;再後來,人家放鞭炮的時候還會放點煙花,但是這個煙花需要在很晚的晚上才放,因為越深的夜煙花越美;但現在,不管是過年還是做酒還是去墳上燒香,都是大白天的放煙花,只能聽到砰砰的煙花爆炸的聲音,卻什麼都沒有。我不知道花幾百塊上千塊買來的煙花,卻只聽聲響是什麼道理,如果要聽聲響,何不買個大鼓來敲呢?難道真是我的鄉親們如此富裕了嗎?把錢來買聲響聽?但就我所知,我故鄉絕不是這麼富裕的,還有很多人過得很難。

我很小的時候,有一年除夕晚上,我和我的堂哥堂弟們想放煙花,但錢又不夠,問大人要錢大人又捨不得。我們就幾個湊錢買,好不容易湊齊了想去買的時候,我又被我的母親阻止了,母親沒有說任何原因,就是不讓我湊錢去買,於是我便委屈至極地哭著回去了,母親跟在我身後一句話都不說。我回到家後,就跑去房間,捂在被子裏哭,整個除夕晚上我都陷入了一種難過中。我母親就在外面看春晚,但我知道她也沒看好,因為她也陷入了一種難過中,她走進我的房間好幾次,看我在哭,就又默默出去了。直到我不哭後,我出去才見到母親坐在那裡垂淚,她見我出來,她才對我說:「你要放煙花我們就自己買,你們湊錢買了只能在下面他們家放,我們家就一直是黑乎乎的。」這時我才恍然明白了母親的心思,那時家裡困難,煙花對我家來說也是價值不菲,家裡實在冷清極了,母親的想法不過是既然要花錢的話,為什麼不讓家裡也熱鬧一點呢?

母親問我說:「你還是要買煙花的話,我給你錢。」那時我突然懂事了,於是不再鬧著買煙花,也不再哭了,而是和母親坐在一起看春晚慢慢結束。

所以看到故鄉大現在白天時刻不停地放煙花時,我就想起這件小事兒來,我就生出了許多不理解,生出了許多疑惑,故鄉的人何以忘得這麼快呢?我一個小孩子都還記得很多年前大家的生活都很不容易呢。

可是我又因為我故鄉的這種行為感到難過,他們的這種心理,盲目地「炫富」,難道不就是因為以前窮怕了嗎?也或許是一種負氣的心理在作祟,大家心裡都覺得委屈呢。

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其二:買不住的房子

上次和我一個堂的表弟聊天。

我問他:「你家今年在綏陽過年還是回老家過年?」

他說:「我家一直在老家過年啊。」

我說:「那你家綏陽的房子住進去了嗎?」

他說:「沒有呢。基本沒住過,就是出去打工時在那裡休息一晚上。」

表弟在綏陽的房子買好幾年了,住過的次數卻寥寥無幾。這種情況,在我故鄉還不是少數,近年來,不少人家都在城裡買了房子,可是買了後,卻又不去住,在家裡做完酒後,就空在那裡了,租出去又捨不得,而且還很難租出去。於是掏幹整個家底買的房子就此成為了一個陳設。

其實他們哪裡有時間去住縣城裡的房子呢?他們大部分都在外面打工,不是在沿海的工廠,就是在建築工地,縣城幾乎沒有工作機會。一年的時間裡只有過年的那幾天能短暫回家,而他們在城裡又沒有親戚,一切社會關係都在老家,所以過年又必須回到老家去。於是本來就不多的回鄉機會,竟是一天都分不到在縣城裡的房子的。

他們不知道這種情況嗎?當然知道的,買一套房子,必定是經過一家人反覆思考的,各種情況都有思考過的。可是他們明明不去住還是要買,又是為什麼呢?我覺得的原因就是攀比。

我在城市還是農村都有相當長的生活經歷,這種經歷告訴我沒有一個地方的攀比之風比農村更甚,而我故鄉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人人都要攀比,家家都有攀比。今年你買了個小車,那明年我肯定要買個比你更貴的,不管是不是能承受,不管是不是有必要;今年你修了一個房子,那我明年肯定要修更大更好的,不管是不是住不了;今年你家在城裡買了房子,那明年我砸鍋賣鐵也要在城裡買個房子,不管是不是沒有時間去住……

這就是我的鄉親們啊,和天鬥和地鬥還不夠,還要和自己鬥,還要和鄰居親戚朋友鬥。可是反觀我自己,不也是這樣的嗎?我為他們可憐,也為我可憐,我們的自尊心都是自己給的,不自己努力就沒有自尊心。

六、拜年

正月開始,便是拜年了。這是故鄉的一件大事,每個人都嚴正以待。我的父母在兩三個月前就將拜年的禮物準備好了。兩箱花生油,從貴陽老遠地拉回來。在我看來這是很無必要的,但在父母看來卻非常重要。年關將近時,他們總在憂愁今年拜年要送什麼禮物,今年他們選定了送油。送油在他們看來是件很好的事情,首先價格和花生牛奶什麼的差不多,其次家家戶戶都要用油。

近兩年來,油成為了拜年的重要禮品之一,我表姐們今年來我家拜年就是送的油,而且還和我家買的油一模一樣,的確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們拿一樣的油給我家拜年,我家要去她家拜年的話也要送油,如果不知道內情的人,還以為我家是把她家給我家拜年的油隨便又提還給她家了。

其實關於拜年的變化,可以從拜年的禮物很明顯地看出來。在我小時候去拜年的話,一把面一包糖是標配,如果比較親的,那就送一祝(二十個)雞蛋,如果是更親的,那就要在一祝雞蛋的基礎上再加兩包糖或者一把面。這樣的禮物搭配送到了我初中的時候,再後來,就開始送花生牛奶、芝麻糊、核桃、八寶粥等等這些東西,我家沒有人愛喫這些東西,每年拿到的都是送人了的。再後來就開始送水果和飲料,現在更加講實用了,就增加了油啊、面啊這之類的生活必需品。

每到過年之時,便能在路上見到許多提著各種禮物的人在走家串戶。現在的拜年也越來越敷衍了,只消把禮物送到就行,都不用坐一會的。拜年越來越成為了一個形式,許多年輕人已經察覺到拜年的無意義,既不能拉近彼此的關係,也不會給對方帶來便利,只會徒增許多麻煩。所以現在故鄉很多人都說乾脆不去拜年的話,你不來我家,我也不去你家,大家樂得乾淨。可是想歸這樣想,拜年卻不敢耽誤,該走的還是要走。興許再等許多年,等大家都明白過年拜年是件無意義的事情後,拜年這個事情就自然而然地沒人去做了吧。

我雖然也不提倡拜年,也覺得拜年是徒勞的,可是當拜年真的消失的那天來臨時,我恐怕會覺得遺憾。要是拜年都沒有了,過年就真沒什麼年味兒了。以後的春節和別的週末放假又有什麼區別呢?這個情況想必不會持續多久吧,很多城市的春節已經是這樣的了,已經沒有過年的味道了。這對於中國人來說應該是一種損失吧。生活還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

在我小時候,拜年對於小孩子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反正我小時候是很喜歡拜年的。每年正月初一的時候,父母會帶著我們姊妹,背著好多禮物去外婆家,給各個舅舅們拜年。我的舅舅們都愛打牌,那時他們必定在我幺舅家打麻將或者大二,我就在一邊和表哥表弟們玩,喫不完的水果、糖、花生、瓜子,一整天都能看到笑。這是我相當美好的記憶。可是現在這些場景想來不會重現了。

有時候要去拜年的人家很遠,我們會走好幾個小時候的路,來回得花一天的時間。我們一大羣人邊談天邊去,一路十分高興。現在再要花一天的時間去拜年的話,這等苦差事恐怕是沒人願意了。

今年我家拜年十分搞笑,先是到了外婆家後,發現拜年的禮物少了,又回去拿。又到了後,發現二姐買的拜年禮物又拿少了,又去她買禮物的那裡找,來回兩次才將拜年搞定。父親為此捱了母親不少的唸叨。

七、逝去

故鄉已經死去了不少人。他們像是黑暗夜空中光亮幽暗的星辰,之前是照常閃耀著的,突然某一天,他們的光芒忽然暗淡下去,再也無法發光了,於是他們就此消失。他們閃耀的時候,興許沒有一個人曾抬頭仰望過他們,他們的一生默默無聞,死去後,除了在後人心中暫駐一段日子,別的時間便是長久的長久的遺忘。

我的大姑是我經歷的死去的第一個親人,她是在我初二的時候生病死去的,死去時由於路太遠,我沒有去看她。直到十年後,我才和父母去她的墳上看了一下,墳上的野草已經埋沒墳頭了。我將那次的去看她的情形寫成了一篇文章,題目就是《上墳》。我曾想過為她寫一篇紀唸的文章,將她短暫的悲慘的一生記錄下來,可是終究無法下筆,現在這種執念淡了,便更無法寫下去了。

我小時候的玩伴,一個叫作宏斌的少年,在浙江打工時,由於去海灘上撿拾貝殼,被捲入海中,再也沒有回來。我清楚地記得小時候我跟著他在山上偷人家玉米烤來喫的情形,記得他教我下象棋的情形,也記得他被燒成骨灰後,在故鄉埋葬時,別人一點點把骨灰撒在攤開的衣服上形成一個人形時的情景。

我的小學和初中同學,一個很可愛的女生,在浙江打工,被車撞死了。她的父親將她的屍體偽裝成活人,乘飛機帶回來埋在了故鄉的山坡上。有一次我從她的墳前走過,遠遠地看到招魂幡在她墳頭不停晃動著。

比我小几歲的男孩子,在上海裝電梯失足摔下來,當場死亡。他父親第二年將他的賠償金買了車,他的母親因為兒子的死變得精神失常而住進了精神病院。

我鄰居的一個青年,他年輕時和我父親一起外出打工,後來在打工的途中嘔血,檢查後得知是白血病,就送回故鄉等死。有一次我和父親去看他,看到他不住地用拳頭錘著自己的胸口,一直喊胸口疼,然後就開始大口嘔血。他死後妻子改嫁,他的兒子一直寄人籬下。

一個很和藹的鄰居,總是笑著,我小時候由於和她的兒子玩得很好,就經常去她家喫飯。她總是對我們小孩子很好,總是露出像是兔子一樣的大板牙。她在我外出讀高中時死去了。她的丈夫在不久後頭髮就全白了。

我的堂爺爺,教書三十幾年。我的小說《阿姐》中駱言生的原型。在我讀大學時死去了。

我父親少年時最好朋友的妻子,我母親的閨蜜,在前年時得白血病死去。我還記得她死之前的半年,她的丈夫用三輪車載著她去山上挖土豆時的那副悽苦的場景。

我堂姐的公公婆婆,上前年的時候,由於誤食有毒的蘑菇,為了不讓兒子擔心,始終不肯吐露真相以至於延誤病情而最終雙雙殞命。

我堂姑姑的丈夫,死於胃癌。他死後我年紀尚小的表弟開始扛起家庭重擔,輟學工作供養妹妹讀書,現在已將兩個妹妹供養到大學。

我母親的堂弟,我的堂大舅,得肝癌死去。在家等待半年後,悄然死去。在去年夏天,我和父母去看望他,他瘦削得沒有了人形。

一個我叫二舅的人,在貴陽的工地上,突然腦溢血死亡。在景雲山殯儀館放了好幾個小時,我們一直等在外面。他死亡後,賠償了四五十萬。今年過年,我看到了他的兒子在趕集,已經能開懷地笑了,讓我很感慨。

……

這樣的人尚有許許多多,我或是認識他們,或是不認識他們。他們都在我的記憶中鮮活過,但每次回到故鄉,就總會發現少了一些人,而少了的這些人已然是再也不能見到了。

八、小結

我是正月初五離開故鄉的,算是離開故鄉比較早的人。故鄉的離鄉潮應該是在正月十四之後的兩三天。我們是正月十四過大年,過完大年後,該走的人基本都走了,故鄉又將恢復它本來的冷清面目。

其實今年回來,對故鄉的觀察並不算很深刻,比如上面寫的很多事情,都是從一己的觀感出發而寫成的,必定是淺顯且有偏頗之處。由於時間短促,我又疏懶,所以尚有許多想寫而未寫的方面,比如我還想寫關於故鄉新生兒的章節,想寫故鄉老年人的生存狀況,想寫故鄉的人在故鄉艱難創業的情景,想寫故鄉的迷信情況、想寫故鄉的文化娛樂、想寫故鄉的宗族思想等等。這些章節或許會在以後的補充中完成吧。

當然有些章節會在我之後寫的人物系列中有所體現,通過人物來講述故鄉的許多情況,比如老年人的生存狀況會在我之後寫的人物稿中會有所體現……但那是後話了。

我故鄉是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我故鄉的變化應該可以代表中國農村的某種變化。就像是梁鴻寫的《中國在梁莊》,不僅僅梁莊是中國農村的縮影,中國的每個農村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代表著中國農村的總體印象。

寫自己的故鄉,既是很容易的事情,因為熟悉。也是很艱難的事情,因為在寫作材料上很難抉擇,容易太過於熟悉而不能真實敘述。但自己的故鄉,自己不去寫,又有誰會去寫呢?與其看著故鄉在現實中日漸凋敗,不如讓它從我的記憶中走出來,用另一種形式來記載它,這或許是我這個宛如候鳥一樣的人對故鄉的唯一作用了吧。

關於《故鄉紀事》,我想再嘮叨一下,《故鄉紀事》當然不是一本書,字數也達不到一本書的體量,但也不是一般的文章,因為寫完後它應該會很長,大概五六萬字,或許可以算是一篇很長的文章吧。

《故鄉紀事》我將從兩個方面入手寫作,一是以上寫的我關於故鄉的回憶與見聞,二是接下來將寫的人物稿。

《故鄉紀事》所寫的內容,都是我自己的見聞與思考,並沒有刻意地去做實地調查和訪談,這類工作梁鴻已經在她的《中國在梁莊》一書中做了。我只是想將我對故鄉最真實的情感記錄下來而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