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時候,廣州對外貿易十分繁忙,位於香港的屯門,便曾經成為一個軍事基地及對外通商中心,繁盛一時。

1971年的屯門。(網上圖片)

當時位於香港的屯門地區扼守著珠江口對外交通要衝,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部份。《新唐書》曾引用唐朝地理學家賈耽撰《古今郡縣道四夷述》之「廣州通海夷道」條:「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

唐朝軍隊 (網上圖片)

當時,外地船隻會先經屯門地區,之後才北上廣州貿易及補給。船隻一般在每年5月至8月乘西南季候風抵達屯門地區,等候通知後方可進入廣州;交易完成後則在屯門地區等待,在10月之後的東北季候風才離開。

唐朝軍隊 (網上圖片)

因商船眾多,地位重要,唐朝於是在此設置屯門鎮,派兵駐守,加上屯門西倚青山山脈,東靠大欖山麓,其間水道穿過,從地勢來看,兩座山脈相峙如「門」,由此得名「屯門」,意即「屯兵之門」。

唐朝一些著名文學家的作品中亦出現過描寫屯門的詩句。韓愈在《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六中寫道:「屯門雲雖高,亦映波濤沒。」劉禹錫在《踏浪歌》中寫道:「屯門積日無回飆,滄波不歸成踏潮。」前者顯示其對屯門地勢的認識,後者則詠颶風中屯門的情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