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北方騎馬兵,總不能騎驢,故軍事上也有發明禦之。

在歷史無數冷兵器戰爭中,戰馬為決定勝利的關鍵,擁有一支強大機動的騎兵隊伍,都是每支軍隊所期望。然而在中國歷史上的宋初王朝,在戰馬奇缺下,竟然將驢推上重要地位。

北宋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於軍人家庭,年輕時練了一身好武功,據《宋史》記載,趙匡胤年輕時闖蕩江湖沒有方向,漫無目的遊蕩,他走到襄陽時,因沒錢住飯店而棲身寺廟。廟裡百歲老住持與他徹夜傾談,給他指了條明道:「向北方去,那裡可建功立業。」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宋朝太祖皇帝肖像 (網上圖片)

老和尚臨別時不僅送給趙匡胤一筆金銀,還將寺中唯一毛驢送給他代步。此後,趙匡胤騎著驢投身於後漢樞密使郭威,即時來運轉,逐步登上天子座。老和尚送驢而不送馬,皆因當時中原早已經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繁育馬匹的大西北。

到了宋朝統一,勢力範圍也僅限於中原富庶地區。沒有靠近西北方草原,就失去了優良戰馬來源。加上在農耕地區養馬成本高,使北宋長期馬匹供應不足。宋代兵書《翠微北征錄·弓制》載:「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所以,面對一個騎兵可以有兩到三匹馬換著騎的北方遊牧民族武裝,就要倚靠連弩等遠程武器抗衡。

宋人所繪的金人騎兵 (網上圖片)

馬除了徵戰,也是古代重要交通工具。宋朝馬匹不足,驢就發揮替代的重要作用。事實上,驢能量消耗比馬低,故食量只有馬的六成左右;驢雖沒有馬高大,但日行也可近百里。加上驢的耐力非同尋常,終日不食也可忍耐。宋朝直接控制關中地區及德州,都是優質驢的大型原產地。據沈括《夢溪筆談》載,戰爭時馬一匹馱糧一石五,而驢則一石,故三頭驢的運輸量與兩匹馬是相等,但進食量卻比馬低近一半。

《清明上河圖》中騎驢的馱人 (網上圖片)

北宋立國後一直想奪回被石敬瑭敬獻於契丹遼國的「燕雲十六州」。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在攻下太原、滅掉北漢,提出乘勝東進,圍攻幽州,結果久攻不下,當遼國援兵在大將耶律休哥趕到後,將宋軍誘敵至深入,並以騎兵擊潰其主力。宋太宗趙光義落荒而逃時,乘驢車成功跑到百里外的涿州。故「驢」又再一次為趙家帶來幸運。

《清明上河圖》中見到騾及驢,比馬多 (網上圖片)

驢在宋朝生活及皇朝均有重要作用及地位。據載,宋仁宗慶曆年間在對西夏的作戰中,曾經一次徵調五萬頭驢往前線運送給養。這些驢把軍糧運到後,遇上緊急情況,驢本身也可以充當食品。至於民間也流行喫驢肉,與歐陽修一起修撰《唐書》、《新唐書》的翰林學士宋祁路過洛陽,在友人處盤桓數日,詩酒唱和之餘,大食驢肉,最後竟喫紅了眼,將自己來時代步的驢也殺了喫了。結果只能再租一頭驢,當時驢也普遍得連汴京城的一些官員,平時都是騎驢上班。據瞭解,宰相王安石變法失敗後,也是騎著驢四處散心。

宋朝受制於地域上的侷限宋朝不像漢、唐、元、清等王朝不缺優質戰馬,也是無奈之下,只好將驢當成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