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我就喜歡聽故事,以情節取勝的《基督山伯爵》盛名已久,「法國婦孺皆知,就像舊中國的關公、武松,家喻戶曉」。本書近百萬字,如此皇皇鉅著對於缺乏耐心的人來說總免不了讀幾章就放下。小學時捧著《紅樓夢》讀到前十回,直到大學畢業,也沒翻到十回以後,至今也只記得那句「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我一直以為我天生就有半途而廢的天賦,但後來發現這是個妄自菲薄的陷阱。

春節假期前開始拾起了它,沒有半途而廢,沉浸書中不能自拔。

餘華沒有騙人。

該書主要情節是圍繞埃德蒙·唐戴斯被嫉妒自己的以費爾南、唐格拉斯和維爾福為首,卡德魯斯為輔的人謀害,鋃鐺入獄十四載,最終逃獄復仇的故事。

看完本書我的第一感受是,這不就是小時候看的武俠劇《連城訣》嗎?發現了新大陸,恨不得立刻寫個萬字論文,但是網頁一搜……太多人提過相似觀點,不禁覺得興味索然。但無人討論,忍不住發表些淺見寡聞。

二者情節太過相像,在我看來,以時間關係,二者的就是原著和改編失敗的劇本的差別。

《連城訣》貫穿始終的是世人對於巨額財寶的覬覦:徒弟殺師傅、師傅騙弟子、老公殺老婆、父親活埋女兒、俠士喫結義兄弟等等受慾望驅使做出的一系列有悖人倫的荒唐事。

兩書情節人物頗多相似又有細微差別,但我確實沒有把《連城訣》看完,此因和王朔一致:

(看金庸的書)只留下一個印象,情節重複,行文囉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不說清楚,而且誰也幹不掉誰,一到要出人命的時候,就從天下掉下來一個擋橫兒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亂的深仇大恨,整個故事情節就靠這個推動著。這有什麼新鮮的?中國那些舊小說,不論是演義還是色情,都是這個路數,說到底就是個因果報應。王朔《我看金庸》

04年王新民版的《連城訣》還算忠實原著,所以以它為底本略作對比。

法利亞神父因支持義大利統一被摯友出賣而入獄;梅念笙被三個想要寶藏的徒弟合謀殺害。

唐戴斯和狄雲皆含冤入獄,逃出監獄後的選擇一致:先報恩再報仇。

梅塞苔絲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嫁給了陷害唐戴斯的費爾南;戚芳因為軟弱嫁於陷害狄雲的萬圭。

唐戴斯逃出監獄擁有巨額財富以後,去見的第一個仇人是卡德魯斯,但是並沒有打算致其餘死地。卡德魯斯受自己妻子蠱惑,殺害珠寶商人後入獄,最終也因為獄中結識的人而死;根寶救了丁典,但是受妻子蠱惑,也加害丁典,不過最後兩人莫名其妙地改邪歸正了,這是後話。

丁典幸遇高人相助逃出,被開茶館的根寶所救。根寶妻以為丁典懷揣寶物,遂起貪心,唆使根寶謀財害命。

兩部書中都明確地把法律途徑給封死,害唐戴斯的另一個罪魁禍首是維爾福檢察官。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不受侵害,在唐戴斯本有機會不被冤枉時插了最後一刀;而《連城訣》中的狄雲也面臨了同樣的境況,知府淩退思對應的正是檢察官。

不過淩退思這個人物更暗黑,他是維爾福與唐格拉爾的結合體,不止為了私人利益冤枉狄雲,還親手活埋女兒,利用女兒和丁典的感情做文章再加害丁典。

唐格拉爾眼中,女兒不過是行走的金銀。

我並不欣賞這種直來直去的作風,但在我認為情勢需要我這樣做的時候,我也就屈從了。所以我這就要講下去。我建議您嫁個丈夫,並不是為您考慮,因為事實上我目前根本就沒有想到您。您喜歡實話實說,那我就實說了吧;我讓您嫁人,是因為我需要您儘快地弄到這個丈夫,從而保證我目前正在籌劃的某些商業上的措施得以實行。《基督山伯爵》

基督山伯爵的復仇是有典型的《漢謨拉比法典》「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意味,而《連城訣》這方面差了很多。從梅塞苔絲和戚芳的命運就可見一斑。

梅塞苔絲的丈夫費爾南開槍自殺,兒子遠赴非洲從軍,她最終住入唐戴斯的老家,望著窗外,口口聲聲念著「埃德蒙」。

基督山慢慢地走出這座屋子,向碼頭方向走去。梅塞苔絲雖然站在唐戴斯父親那間小屋的窗前,卻並沒有看到伯爵一步步遠去。她的目光在向遠處尋找那艘載著兒子駛向浩瀚大海的船。可是她的嘴裡,卻不由自主地輕輕唸叨著:「埃德蒙,埃德蒙,埃德蒙!」《基督山伯爵》

《基督山伯爵》中有一章重點講述了「毒物學」,毒物在生命體之間的傳播;狄雲逃出監獄就碰到了血刀老祖的大徒弟寶象,二人武功懸殊,狄雲便用此計殺死了寶象。

而戚芳明曉了一切事實真相,還是返回家中救要致自己於死地的丈夫公公,最終被丈夫一劍刺死。這個安排明顯是作者有意為之,為狄雲和水笙在一起掃平障礙,相比較來說,唐戴斯最終選擇和海黛在一起不止更有浪漫氣息,還合情合理。

另一方面對於發現財寶的人物的選擇方面,狄雲知道連城訣中有巨大財寶時竟絲毫無為所動,唐戴斯則是手舞足蹈好好利用了一番財寶,對比之下讀者都會發現哪個更符合人性標準吧?關押十四年的唐戴斯,做了種種規劃設想,報恩復仇,而狄雲經歷迫害後反而一片寧靜,無欲無求,有點太虛無縹緲。

這老金也是一根筋,按圖索驥,開場人物是什麼脾氣,以後永遠都那樣,小衚衕趕豬直來直去,正的邪的最後一齊皈依佛門,認識上有一提高,這是人物嗎?這是畫片。王朔《我看金庸》

雖然基督山伯爵一直強調,壞人的報應全是天主的懲罰,他不過是順應天主的意思,但他其實踐行的正是自己的意志,只不過給了別人選擇的機會;反觀狄雲,無論反派多麼邪惡總是說「我放你一馬」,最終親人盡死,才堅定復仇,武俠劇一貫的惱人套路。

看看我究竟是不是天主的工具吧;最可怕的不幸,最巨大的痛苦,被那些愛我的人所遺棄,遭到那些不認識我的人的迫害,這就是我的人生的第一個階段;然後,突然之間,在囚禁、孤獨、受苦之後,來了空氣,來了自由,來了那麼光彩奪目、不可思議的巨大財富,假如我到這時還不能想到,這是天主派我來完成偉大的使命,那我一定是眼瞎了。從那時起,這筆財富對我來說就像一種神聖的託付;從那時起,我不曾再去想過生活的甘美,可那是一個即使像您這樣可憐的女人有時也能品嘗到的;我不曾有過一刻的安寧,一刻也沒有,我覺得自己像飛在天上的一片火雲,要去焚毀一座座遭詛咒的城市。我又像那些駕船去作危險航行,去作艱險遠徵的船長一樣,備足糧食,槍炮上膛,擬定各種進攻和防守的方案,讓肉體適應最劇烈的運動,讓心靈適應最殘酷的打擊,訓練手臂習慣於殺人,訓練眼睛習慣於看人受折磨,訓練嘴巴習慣於對著最可怕的場景微笑;曾經是善良純潔,信任別人,豁達大度的我,終於變成有仇必報,城府很深,鐵石心腸,或者說,變成跟又聾又瞎的命運一樣的冷酷無情。這時,我就開始踏上展現在我面前的征途,我越過重重障礙,達到了目的:那些擋我道的人,活該他們倒黴!《基督山伯爵》

也難怪,王朔說金庸的作品「沒有一點人味兒」:

我不相信金庸筆下的那些人物在人類中真實存在過,我指的是這些人物身上的人性那一部分……,面兒上看著別提多實了,骨子裡完全是牽線術,跟著作者的主觀意圖跑,什麼不合理的事只要情節需要就硬幹,說起來有名有姓,可一點人味兒沒有。 我一直生活在中國人之間,我也不認為中國人有什麼特別的人種氣質和超於世界各國人民的愛恨情仇,都是人,至多有一些風俗習慣的講究。王朔《我看金庸》

木心的評論更是一針見血,雖沒有確指連城訣,但也道出了兩部作品之間最為普遍的差別:

書中結構很簡單:喫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主角唐泰斯(Edmond Dantès)被打成「反革命」,他是靠自我平反,然後,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報得精緻講究啊。作為一個有心性的男子,人生的快樂無非是有恩報恩,有仇報仇。人生不得此痛快,小說中痛快痛快。武俠小說之不可取,太脫離現實。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看未必,倒是「報仇之心,人皆有之」。但《基督山恩仇記》不是藝術品。我一口氣讀完《基督山恩仇記》,一點不覺得藝術,就覺得我生活了一場,痛快了一場。木心《文學回憶錄》

木心有個觀點說,通俗小說最好在三十歲前讀,而且一口氣讀完。前段時間我看了《福爾摩斯探案集》和《海底兩萬裏》總覺得這不是世界名著的標準,太過簡單幼稚,毫無章法可言;但是在那個時代,或者人生某一個階段讀到這樣的作品又是何其有幸。趁年輕多聽點故事,是人生藉助他人經驗學習成長的重要方法。

所以,三十歲之前的你讀完了多少通俗小說?又打算讀哪些呢?

基督山伯爵最後和海黛楊帆遠航,並對自己的摯友說「人類的全部智慧都蘊含在五個字裡面,等待和希望」。而連城訣最後的結尾是水笙在茫茫雪谷之中等待狄雲歸來。

一切似乎都已經結束了,天主指示人類未來圖景之前,唐戴斯被關在島上監獄14年,受盡磨難;狄雲水笙被困雪谷六個月,眼睜睜看著花鐵幹喫掉結義兄弟的屍體,魔幻可笑醜惡的事時時發生,但總有些人始終在堅持,就像法利亞神甫懷著巨額財富的祕密臨終所說的那樣:

「沒有希望了,」法裏亞搖著頭說,「不過還是試試吧。天主創造了人,讓對生命之愛植根於我們的心靈深處,他希望我們盡最大的可能保存生命,儘管有時候活著很難,但生命畢竟是寶貴的。」

為什麼要多讀經典文學作品,經過時間檢驗的東西有頑強的生命力自有它的道理,《基督山伯爵》無論從文字思想還是立意,都可以說是後世通俗小說的典型代表,篇幅雖長但仍是美味佳餚中的上品。

順便一提,04版《連城訣》裏花鐵乾的扮演者是我們尊敬的六小齡童老師,他在裡面貢獻了從影以來最為精湛的演技;

而此劇拍攝之時,壞人專業戶計春華老師仍在電視劇裏到處殺人放火,轉眼他已去世半載有餘,想來不勝唏噓。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END—


題主不知從哪裡聽來?我聽到評價基本都是相反的:很少有人稱頌《基督山伯爵》的「文學性」,它是那個時代標準的大眾文學,報紙連載的通俗小說,而且性質是典型的爽文,地位和形式,可以說與現在最流行的網文無異。就連作者大仲馬本人,也沒有稱道其文學性的意思。大仲馬更具有文學性色彩的,通常被認為是《三個火槍手》,當然其實它也是通俗文學。

但在通俗文學的領域之內、用大眾文化的眼光來衡量,《基督山伯爵》的確是一部傑作。

雖然用今天被「網文」重新塑造了的閱讀觀感來說,其節奏顯得拖沓了不少,但對於喜歡讀傳統小說、又不喜歡讀沉重大部頭名著的老派讀者來說,它可以算是一部傑出的復仇文了:

其爽點集中在主人公愛德華逃出昇天、獲得寶藏大變身開始,直到倒數第二位仇人得到報應(最後一位其實最壞,但那時,由於主人公已經在懷疑復仇的合理性並且後悔了,所以給了最想狠狠報復的人以最輕的懲罰。從「復仇爽文」的角度來說,就不夠「爽」了。)為止。

不但在復仇情節上給願意看到「善惡有報」的喫瓜羣眾以「爽感」,同時有著推理小說一般的懸疑性、曲折性和神祕性,因為作者喜歡埋各種長線伏筆,特別是基督山伯爵用強大的金錢力量暗箱操作,擺布那些冤家們的命運,卻讓他們感覺到一切都是合理的和自己選擇的。將必然的聚會,處理成一系列偶然和巧合,又讓當事人似憂似喜,擔驚受怕,那種戲劇性的氣氛,對於讀者來說,可以說是爽快至極了。

此外,該作,更堪稱是一部19世紀歐洲上流社會風俗史,可以大大地滿足喜歡稗官野史的讀者的口味。而且大仲馬本人是一個享樂主義者,又受到19世紀歐洲流行的浪漫主義「東方風潮」的影響(就是歐洲上流社會颳起一股迷戀希臘、土爾其、阿拉伯地區和亞洲中國地區的風俗和文化藝術的風潮。希臘和土爾其在法國人眼中也屬於「古老的東方」),本作的風格因此也是華麗浪漫、有無數食色男女的噱頭,極大地滿足了一般讀者「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的世俗想像。筆者本人小時候就把《基督山伯爵》當作如廁用書,不時津津有味地看上幾段,幻想著基督山伯爵的城堡般的豪宅。

此外,《基督山伯爵》在文學風格上,有一個特別好看的地方,就是對話。不知道推理小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否受到了大仲馬的影響,阿婆的對話跟大仲馬很像。

對話寫得好看,是通俗小說中最難的部分,既要推動故事發展,又要體現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同時還不能冗長囉嗦或支離破碎。大仲馬本來就以對話見長,而《基督山伯爵》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依賴對話的一部。他將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節線埋在大段大段的對話裏,注意通常都是用「藏埋法」,但不是藏得很深,所以讀者自己一個一個很輕鬆地去品味和拆解這些話裏的含意,閱讀時光就變得相當愜意了。

最後,《基督山伯爵》其實也有著並不僅僅是點綴的宗教性和哲學性的思考。對此,就需要「下回分解」了。


《基督山伯爵》的作者是大仲馬。小說以法國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兩大時期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報恩復仇的故事。法老號大副唐泰斯受船長的臨終囑託,為拿破崙送了一封信,受到兩個對他嫉妒的小人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獄友法裏亞神甫向他傳授了各種知識,還在臨終前把一批寶藏的祕密告訴了他。他設法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鉅富。從此他化名為基督山伯爵,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他的恩人,懲罰了三個一心想置他於死地的仇人。

大仲馬是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其祖父是候爵德·拉·巴那特里,與黑奴結合生下其父,名亞歷山大,受洗時用母姓仲馬。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亞歷山大·仲馬屢建奇功,當上共和政府將軍。他飽嘗種族歧視,心中受到創傷。家庭出身和經歷使大仲馬形成了反對不平、追求正義的叛逆性格。大仲馬自學成才,一生寫的各種類型作品達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大仲馬的小說多達百部,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為內容,情節曲折生動,處處出人意外,堪稱歷史驚險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個火槍手》和《基督山伯爵》。大仲馬被別林斯基稱為「一名天才的小說家」,他也是馬克思 「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埃德蒙·唐泰斯曾是一個天真而單純的貧苦水手。他也曾經前途無量,在自己二十幾歲的時候便要成為船長,即將和一個美麗善良的姑娘成婚。可是,婚宴上憲兵隊長的一聲敲門,讓所有的幸福在觸手可得之際,卻都灰飛煙滅。埃德蒙在憲兵們的押送下來到伊夫堡,這是一座盤踞在海上的猙獰監獄伊夫堡十四年的鐵窗生涯,開始了。在那所黑暗、潮濕而逼仄的地牢中,他幻想過檢察官會良心發現,把自己從獄中拯救出來;他幻想過典獄長會大發慈悲,得知冤情後能重新賜給自己自由;他在在祈禱中幻想過神跡的出現。當一切希望破滅後,他終於想到了死。而絕處逢生的奇蹟卻偏偏在此刻出現。滿身泥土的法裏亞神甫從地道中爬進來,出現在他的牢房裡,肩負起拯救他的使命。

老父親已經餓死,戀人已嫁給自己的情敵,自己的仇人們卻靠著欺詐、背叛,一個個平步青雲,飛揚跋扈。他面前還有漫長的路要走。於是,他來到基督山島,發掘出寶藏;他來到馬賽,挽救了有恩於他的船主;他來到羅馬,結識了仇人的兒子;他來到巴黎,開始了籌劃已久的復仇……一個個與自己的復仇相干或不相干的人,先後在埃德蒙·唐泰斯之手的擺布與指引下,一步步來到舞臺,上演了一出出陰森森、血淋淋的活劇,最後相繼毀滅在這張羅網中。可是,他在一次次成功後,卻感覺不到勝利的喜悅。最後,在與阿爾貝決鬥前夜,面對著梅爾塞苔絲的淚水與哀求,他冷酷依舊。面對著昔日的戀人,毫無疑問,基督山是自私的。二十四年前,離伊夫堡外一百法裏的那個小漁村中,還是個少女的她,日復一日地佇立在礁石上,忍受著孤獨和恐懼的煎熬,等待自己心上人的歸來,望眼欲穿;二十四年後,她已韶華不再,卻仍然要繼續守候在海邊,眺望著天邊的地平線,等待自己兒子的歸來。基督山伯爵因此進入了懷疑的深淵:「什麼,我確定的目標會是一個瘋狂的目標!什麼,十年來我走錯了路!什麼,一個小時就足以向建築師證明,寄託著他全部希望的事業,如果不是實現不了,至少也是瀆神的事業!」 當基督山重遊伊夫堡時,眼前的一切都在喚醒那酸楚的回憶。此時基督山所做的一切,其實已與仇恨無關,僅僅是為了給自己十年來殫精竭慮、慘淡經營的計劃,劃上一個完整句號。正如作者所言:「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這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  

等待,不是聽天由命、隨波逐流,不是自暴自棄、得過且過,而是以平和的心境面對世事無常、造化弄人。真正的光明不是永遠沒有黑暗,只是不會被黑暗所遮蓋。而希望,其實也只取決於自己心中那團希望之火能燃燒多久。


讀《基督山的伯爵》—唐泰斯的孤獨

一個風華正茂前途無量的少年,即將迎娶心儀的女神的酒宴上被人陷害鋃鐺入獄,他變得一無所有身不由己,情人被迫嫁給了情敵,在毫無希望日月昏暗時刻遇到了一個世外高人,從少年變成壯年的他通過了高人的各種考驗學會了多門絕世武功,並繼承了高人的富可敵國的財富,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通過他的智慧驚險的完成越獄,獲得了自由並在自由的世界取得財富的同時遊歷四方,最後到達仇人所在地他步步為營精心策劃,最後手刃仇人完成復仇。這是個離奇的故事,也是一篇鴻篇鉅著,在作者妙筆生花的筆下,讀起來引人入勝,欲罷不能。數百年來這個故事被改編成各種電影電視劇等故事,以致於很多人不知道本源是什麼書,這就是法國作家大仲馬的作品《基督山伯爵》,愛德蒙·唐泰斯的故事。

盧梭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猶如書中梅爾塞苔絲所說的「只有天主擁有時間和永恆,而人是無法擁有這兩樣東西的」,即使掌握著巨額財富、高官顯位、精通科學和武術、人情世故開掛一般的基督山伯爵,也難以逃脫孤獨的枷鎖。

唐泰斯是「法老號」上最被老闆所看好的大副也是即將接任船長的人選,前途無量,回到法國等待的是他聰明善解人意善良的姑娘梅爾塞苔絲,和許久未去看望的父親。如果順利的話,唐泰斯的生活已經非常圓滿了即將是人人敬佩的年輕船長,一個幸福的丈夫,以及作為水手喜歡的整個大海,他不用再去奢望什麼,這已經是人生的巔峯。事情往往是這樣,希望越大落差越大,唐泰斯的一切都太圓滿了,在訂婚宴上的憲兵隊長一聲敲門就註定了他的幸福可能如同鏡中看花,水中撈月,所有唾手可得的幸福剎那間灰飛煙滅。留給他孤獨時候的念想,可能就是梅爾塞苔絲那間小屋窗口那點搖曳的燈火。

唐泰斯就這樣成為了他仇人們實現自己目的的墊腳石,而毫不起眼的石頭自然的被投入到監獄中。基督山伯爵最後說人類全部智慧包含在五個字裡面「等待與希望」,在獄中,他幻想著巡視員能幫他去查閱檔案能重新審判,幻想著典獄長大發慈悲給他自由,當這些希望都破滅時候,而唐泰斯這個名字成為代號「34號」等待唐泰斯的就只有無窮無盡暗無天日的孤獨,在監獄裡的地下室監獄忍受著孤獨。因此他開始實施絕食準備自我了結生命,這個時候被監獄裡視為瘋子不被理解被輕視的法裏亞神甫出現了,他傾囊傳授給唐泰斯生平所學的本領以及藏寶的位置,猶如父親一般的給了他溫暖。

唐泰斯出獄後世界上已經沒有唐泰斯了,而是隻有基督山伯爵。他運籌帷幄,精妙設局,把昔日的仇人發家致富的惡毒手段醜聞一個個的抖露出來,使他們身敗名裂,二十四年間的熾熱仇恨之火,點燃了他的信念,造就了他全部的生活,當他在搖曳的燭光下,在臨終的卡德魯斯耳邊,輕聲說出自己真正的名字時;當他重新換上水手服,迸射出灼人的目光,咄咄逼人的在莫爾塞夫面前說出自己真名;當他以布索尼身份,雷霆萬鈞之勢在家破人亡的維爾福前面說出馬賽往事時候;當他現身在綁匪洞窟外,出現在五百萬法郎即將被敲詐乾淨窮的一無所有唐格拉爾前面,以寬恕者身份出現時;唐泰斯的復仇終於波瀾壯闊、蕩氣迴腸的完成了,也只有大仲馬,這位通俗小說之王,把復仇往事如同藝術品一般的寫出。

愛德蒙·唐泰斯的確是完成了復仇大計,但是他擺脫了孤獨嗎?並沒有,他還是在懷疑自己,即使是最後隱居,他不過是陷入另一種孤獨罷了。唐泰斯本質上是善良的人只是背負的仇恨太大,哪怕是雙手插進頭髮裏喊著過去父親餓死的往事以使自己不在梅爾塞苔絲求情下心軟,這一切徒勞無功,他還是甘願犧牲自己來保全梅爾塞苔絲的兒子。因此這樣的一個多情重情的人在復仇大計之後剩下的只是孤獨,這孤獨比復仇過程更為嚴重。復仇後的唐泰斯鬱鬱寡歡的重遊故鄉與當年的牢房伊夫堡尋找著自己的人生方向。

法國天主教氛圍濃厚,主教神甫猶如中國武俠小說裏的掃地僧一樣,書裏的法裏亞神甫也是起到如此的作用。遺憾的是法裏亞神甫並不像《悲慘世界》裏的比安維尼主教一樣從黑暗而墮落的思想裏贖回了讓·瓦讓的靈魂,唐泰斯想著就是復仇,他的靈魂並沒有進一步的升華,讓·瓦讓被救贖後做了市長造福一方,而基督山伯爵獲得財寶後所實施的基本是復仇計劃,當恩仇都報完之後,開始過上了隱居的生活。

唐泰斯從孤獨中掙脫,來到這個世界上,可他又不時地強烈地需要孤獨。然而,在一個漆黑的夜裡,萬籟俱寂,在天主的垂顧下,他駕著一隻小船,形單影隻地在海面飄蕩,世上還有比這樣的孤獨更浩茫、更富有詩意的嗎?越獄後在一條走私船上大仲馬寫的一段話,也許是給唐泰斯定性,寫的足夠孤獨,但是真的富有詩意嗎,只能是我們自己去細細領悟了。


《基督山伯爵》,這部小說之所以文學評價如此之高,在於它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精湛完善的藝術技巧。

首先,這部優秀的鉅著的超高文學價值,不僅僅侷限於它精妙絕倫的故事架構上,還在於它本身所展示的創作模式上(即藝術成就),這亦是它自問世以來經久不衰的本質原因。

這部小說,以基督山伯爵的復仇為主故事線索,間或穿插著時代背景和人性醜惡建構的社會情狀。整部小說雖情節跌宕起伏,迂迴曲折,然卻情節脈絡清晰;雖衍生若干次要情節、小插曲,卻始終緊湊精彩,即便交叉卻不凌亂,不拖沓亦不喧賓奪主。最引人處,到最後還可以獨立著相匯。

最絕妙的是他設置的故事開端——一開始即切入突發的人物命運之轉折,調起讀者滿滿興趣之後繼而設置重重懸念,然後一步步引導讀者步入主人公的世界,而當你沉浸其中又突然話鋒一轉,在故事發展的最緊要關頭嘎然而止。

人物的設定,也是這部小說極具吸引力的一點。對於千千萬萬個讀者而言,主人公愛德蒙·唐泰斯超越常人的智慧、敢愛敢恨的性情以及嫉惡如仇、機智勇敢的形象,真是光芒萬丈,令人過目難忘、推崇至極。

由此人設,許多人從這部作品中學會了「等待」和「希望」。誠如這部小說最後一章那句最著名的句子:「世上沒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境況的比較,唯有經歷苦難的人才能感受到無上的幸福。必須經歷過死亡才能感受到生的歡樂。活下去並且生活美滿,我心靈珍視的孩子們。永遠不要忘記,直至上帝向人揭示出未來之日,人類全部智慧就包含在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這熠熠生輝的極富人生哲學的句子,100多年來深深地影響著難以計數的讀者。

附——小說概況:

《基督山伯爵》,是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說。由法國文學史上久負盛名的大仲馬創作,講述了主人公愛德蒙·唐泰斯在新婚之日莫名被抓走,並被關進陰森可怖的地下牢房裡,一關就是14年。

後來,他得以戲劇性地越獄,並成了神祕的基督山伯爵擁有了至上智慧和財富,從此展開了驚心動魄、淋漓盡致的復仇之路一一懲罰陷害自己的仇人,也報答了自己的恩人。

全書充滿著濃濃的浪漫傳奇色彩,在周密的計劃裏每一章皆奇特新穎,引人入勝。最難得的是驚心動魄之餘還充盈著滿滿的正義感。這,使得它成為了一部敘事藝術傑作。


《基督山伯爵》是通俗歷史小說,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1802-1870)的代表作。

《基督山伯爵》(又稱「基督山恩仇記」)是法國作家大仲馬的傑出作品。主要講述的十九世紀一位名叫愛德蒙唐代斯的大副受到陷害後的悲慘遭遇以及日後以基督山伯爵身份成功復仇的故事。故事情節曲折生動,處處出人意外。急劇發展的故事情節,清晰明朗的完整結構,生動有力的語言,靈活機智的對話使其成為大仲馬小說中的經典之作。具有濃鬱的傳奇色彩和很強的藝術魅力。

 大仲馬曾經對他的創作風格作了這樣一個自述:「在文學上我不承認什麼體系,也不屬於什麼體系,更不樹什麼旗幟,娛樂和趣味,這就是唯一的原則。」大仲馬的意思大概是表明他的小說只是通俗小說。浪漫主義思潮是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產物。法國大革命標榜「自由、平等、博愛」,這一思想深入到社會各階層,推動了個性解放和情感抒發的要求。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強調創作絕對自由,要求文學描繪突破現實範圍。不難看出,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中塑造的愛德蒙·唐泰斯這一人物形象,正是浪漫主義文學所追求的超凡人物。大仲馬也確實以他編織故事的高超技巧,從一樁案件記錄引申出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3個仇人,或者說3個反面人物的醜惡靈魂把主人公,或者說正面人物的正直、疾惡如仇的形象充分凸現,達到入木三分強烈的藝術效果。

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創作的《紅與黑》可以認為是與《基督山伯爵》同一時代的小說,而且小說題材同樣取決於一樁真實案件。但是《紅與黑》在真實案件中融入了深刻的思想內容,把一樁真實的案件提升到對人類社會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高度。《紅與黑》的主人公於連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具複雜性格的人物之一,而《基督山伯爵》中的基督山伯爵則更多是一個傳奇人物形象。這就是大仲馬小說的創作特色:其成就不在思想內容,而突出表現在藝術上。

《基督山伯爵》更多的是揭露當時社會的暗無天日、慘無人道。唐代斯的悲慘遭遇足可以說明這一切。唐格拉爾、費爾南、維爾福三人的飛黃騰達也證明瞭這一點,但事實不僅僅是如此,金錢、名譽對人性的毀滅超乎了我的想像。且看維爾福一家,維爾福先生自私自利,為了名譽、前途不惜違背自己的父親,為了金錢,他憑靠著他法官的身份不知出賣陷害了多少人;維爾福夫人貪戀金錢,為了一份價值可觀的遺產,她不惜毒死四個人,其中有她丈夫前妻的父母和女兒。由此可見人性的卑劣啊!相比19世紀,如今金錢的地位似乎越來越高,那麼人性的毀滅也越來越深嗎?也許事實確實如此,我之前的不敢相信只是由於我的無知,我的不諳世事,但真相不容狡辯,人就是如此的不堪一擊。但有黑自然也有白,莫雷爾一家就是不被金錢所吞噬的好人,最後金錢卻不請自來。而維爾福夫人最後卻落個兩手空空,這就是事與願違吧,老天還是有眼睛的。在看完了整本書後,觸動我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直到天主垂允為人類揭示未來圖景的那一天到來之前,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包括在這五個字內『等待』和『希望』。」耐心的等待加之希望帶來的動力,必然能迎來黎明的曙光。基督山伯爵也正是靠著這兩個詞度過了他最艱辛困苦的歲月。「等待」和「希望」就是我在大仲馬智慧的火花中學到的兩個詞。我也希望我能像我所崇拜的基督山伯爵一樣,用這兩個詞達到我的人生目標。

《基督山伯爵》雖然長時間受讀者歡迎,但它在世界文學史中的地位卻不高,原因在於《基督山伯爵》儘管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展開故事,儘管也從細節上反映了歷史進程,但是卻沒有能夠反映出那個時代的主要矛盾。也未能概括社會生活的本質。故事背景跨越了波旁和七月兩個王朝,這時的階級矛盾極為複雜社會經濟與政權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革,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正在進行最後的較量,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也走上了歷史舞臺。作者作為一個共和主義者本可以將七月革命前後法國的社會矛盾與階級鬥爭表現出來,但作者顯然無意於深入解析當時生活,百萬字鉅著主要靠曲折的情節來支撐。

《基督山伯爵》是一本極其優秀的小說,其主人公非常燦爛而優雅,其經歷讓人難忘。小說主要情節跌宕起伏,迂迴曲折,從中又演化出若干次要情節,小插曲緊湊精彩,卻不喧賓奪主;情節離奇卻不違反生活真實。就結構來說,小說開卷就引出幾個主要人物,前面1/4寫主人公被陷害的經過,後面3/4寫如何復仇,脈絡清楚,復仇的3條線索交叉而不凌亂,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之後才匯合在一起。因此,《基督山伯爵》被公認為通俗小說中的典範。


《基督山伯爵》的作者是法國十九世紀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亞歷山大·仲馬(1802~1870年),又稱大仲馬,他生平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以小說和劇作為主。其代表作長篇小說《基督山伯爵》最為中國讀者熟知,並被列為「在中國最有影響的十部法國書籍」。

大仲馬是共和政見的堅定信守者,平生反對君主專政。積極參於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對那不勒斯王國的徵戰等活動。其作品無不透漏出作者對當時社會的見解和閱歷。

小說描寫的是法國波旁王朝時期發生的一個報恩復仇的故事。法老號船的年輕大副鄧蒂斯受船長委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一封信,遭兩個卑鄙小人和陰險檢查官維爾福的陷害,被人陷害入獄,被關入死牢。剝奪了本該屬於他的美好陽光、愛情和前程。十四年後,他帶著獄友法裏亞教士臨死前告訴他的祕密,終於奇蹟般的越獄逃脫,並因此獲得一筆巨大寶藏成為鉅富,從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改名換姓走上復仇之路,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小說充滿傳奇色彩,奇特新穎,引人入勝。《基督山伯爵》生動緊張的情節,濃厚的傳奇色彩賦予了強大的藝術魅力,還向我們昭示了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活著不能沒有希望,生活的鬥爭不能沒有智慧。」

《基督山伯爵》被公認為通俗小說中的典範。這部小說出版後,很快就贏得了廣大讀者的青睞,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出版,在法國和美國多次被拍成電影。100多年以來,這本書擁有了難以計數的讀者。儘管這部小說問世已有一個半世紀之久,但它至今仍在世界各國流傳不衰,被公認為世界通俗小說中的扛鼎之作。

而我國最早版本的《基督山伯爵》,是由著名的經濟學家蔣學模先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編譯的,其文筆優美流暢,在當時非常難得寶貴。延安時期的毛澤東偶然得到後愛不釋卷,並對此書給於高度評價。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上影還專門為1961年的電影版做了譯製片《基督山伯爵》。

之所以《基督山伯爵》這部小說深受中國讀者的喜愛,是因為它的故事情節符合中國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傳統思想。容易得到人們心靈的共鳴,甚至可以成為那些在困境中拼搏的人們的一種精神安慰劑。書中所描述的那種跌宕起伏,充滿了戲劇性的懸疑與轉折很容易被每一個人融入其內心深處,那種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的精神,是極具教育意義的。現如今有很多人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和問題,在痛苦和挫折後才最終悔悟,明白人生超然忘我的智慧有多麼的難得可貴!

所以,讓我們多讀書讀好書,讓好書與我們成為人生摯友,成為心靈的一盞指路明燈,伴隨我們通過崎嶇不平的人生之路走向宏途!


初中時候看的這本書,不眠不休連看七個夜晚,因為他把眼睛看壞了。他對我的影響太大,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再無一本書可以吸引我到這樣的程度。

文學上的貢獻仁者見仁,但是對我來說,一本好的小說就是讓人願意去讀,喜歡讀,也讀的懂。


上次邀請我回答什麼外國人家暴比中國人多不?都懶得理你!這次上趕著說兩句!我第一次看是在學校的圖書館,老版本,翻譯的真心好!後來給孩子買的就差勁多了!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氣氛渲染與節奏渾然一體!即使是過去的武俠,現在的修仙都有它的影子!不會評價文字,看不懂原文,看翻譯的水平!


大仲馬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基督山伯爵》的藝術魅力在於其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以及充滿懸念而又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尤其是一些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情節設計更是引人入勝。而其中最受我們喜歡的,自然是小說中那種江湖豪俠式的恩仇了結演繹。所以,小說也被譯為《基督山恩仇記》:這顯然是迎合了一種主流的審美思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