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裡最隱祕的可能就是麻醉醫生,他們幾乎全天都在手術室裏待著,很難見到。或許是因為陌生,我們對於麻醉醫生、對於麻醉缺乏認識。

為了更接近他們,全國麻醉宣傳周,SME與知乎·醫學話題優秀答主麻騎士一起,開展了第三期活動——「手術室發生了什麼」。
麻騎士工作照

麻騎士-高操,1987年11月生於江蘇常州,2012年畢業於第四軍醫大學,臨牀醫學學士,麻醉學碩士,目前工作於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擅長疼痛調控及治療、圍手術期麻醉及併發症處理。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共發表論著13篇,其中SCI收錄8篇,中華系列3篇。知乎·醫學優秀回答者,麻醉科普作者(喫周黑鴨,看老友記,擋不住刺身的小白胖)。

採訪文字整理稿:

麻醉藥的劑量

首先講一下麻醉藥的劑量問題。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是根據病人的身高、體重,以及一些既往史、手術史,從而確定麻醉的劑量。但是,這個劑量是經驗性的,而不是死板教條的。教科書上給的是一個參考值,而每個人身體的各方面都有不同,所以麻醉劑量也是因人而異。

我以前的一個老師跟我們說過這麼一段話。老師就說,醫學不是一門可以確定的科學,生和死只是一個概率,但沒有定數。同樣的方法、同樣的藥物,有的人使用之後可以安然無恙,有的人就會出現意外,這就是生命的複雜性和醫學的風險性。

我們主要通過病人的既往史,比如說酒量很大,或者是做過多次手術,或者有吸毒史的病人,他們對於麻醉藥的劑量可能需要加量,甚至是翻倍都是有可能的。再比如說,有些病人他本身的肝功能不太好,或者腎功能不太好,這類人對麻醉藥的代謝就會很慢,或者是不耐受麻醉,那這類人的劑量肯定是要減量,甚至是減半。

我說的喝酒,並不是說平時那種小飲小酌。而是指已經出現酒精戒斷癥狀。這類嗜酒如命的人,麻醉劑量可能是要增加的。一般喝點小酒是沒有問題的,我自己也有的時候會喝點小酒,我覺得問題不大。

對於大家而言,可能認為麻醉藥只是一種葯而已。而真正的麻醉藥,指的是所有手術當中使用的藥物都屬於麻醉藥。而麻醉藥分有三條主線,第一個叫鎮靜葯,第二個叫肌松葯,第三個叫鎮痛葯。這三種葯作用不同,在整個麻醉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同時,還有很多其它的輔助用藥。

術中知曉

有一種情況是病人在手術麻醉中蘇醒,一般概率不高,但是一旦發生的話,就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情況。這個術語上就說叫「術中知曉」,或者叫「麻醉覺醒」。什麼叫「術中知曉」呢?就是在全身麻醉手術下,病人發生了恢復意識的情況,這個就是所謂的「術中知曉」。這隻在全麻下發生,但在其他的麻醉方式,比如半身麻醉、神經阻滯、局部麻醉是不會發生這樣情況的,是一種在全麻的情況下發生的惡性事件。

具體表現是這樣的:病人在麻醉之後,他的所有的感覺神經都在正常的運行,比如說,被手術刀劃過的痛覺;被開腹之後,肚子裡面被冷水熱水衝擊的感覺;還包括醫生的手在他的臟器,比如說肝臟脾臟等,或者直腸結腸上面的觸摸感,都會被病人所感知。這個時候,病人是完全清醒的,可以聽到聲音甚至也可以自我思考。

這個時候,病人非常痛苦,他沒有能力說話,因為他所有的運動神經處於麻痹狀態,他會有那種強烈的溺斃感和瀕死感,但是沒有辦法睜開眼睛,也沒有辦法呼吸,也沒有辦法強調自己已經醒了,也沒辦法動彈。

「麻醉覺醒」這種狀態,或者說「術中知曉」,在很早以前,它是有發生過的,概率雖然很低,但確實發生過。但是在如今的醫學條件下面,這種情況已經幾乎不存在了。第一個原因,是現在我們的大醫院基本上都配備了麻醉深度監護儀,可以在手術當中監護病人的麻醉深度。一旦發生麻醉深度過淺,麻醉醫生就會立刻發現,所以不會存在術中醒過來的可能性;第二個原因,是現在我們會常規使用吸入麻醉,比如說七氟烷,吸入麻醉是絕對不會出現術中知曉的,發生率零,所以不可能存在「術中知曉」。而我們現在通常的麻醉方式,經常是使用靜脈麻醉和吸入麻醉的複合麻醉,從這種層面上來杜絕「術中知曉」的發生。

剛才我們說的叫外源性的「術中知曉」,而還有一種情況,病人本身對麻醉藥有抵抗性,這種情況我們稱為內源性的「術中知曉」。也就是剛才談到的酗酒的病人、吸毒的病人,他們對麻醉藥的用量會急劇的增加,麻醉醫生可能無法來判斷到底要用多少量,而導致病人的「術中知曉」。這個是病人本身對麻醉藥的閾值導致的問題,所以我們稱為內源性「術中知曉」,我認為這個情況下麻醉醫生是沒有責任的。

在歐美國家普遍提倡靜脈麻醉(就是指在全麻中的靜脈麻醉)。而在美國是倡導吸入麻醉的,原因就是在於,吸入麻醉沒有「術中知曉」。他們通過這麼長時間的實踐,證明吸入麻醉沒有「術中知曉」,這也是吸入麻醉最大的優點之一。當然,它也有其它優點,比如說代謝比較快、恢複比較好,這也是它的優點。但靜脈麻醉也有優點,我們這裡沒時間來展開說。

麻醉的初衷

很多病人都會問麻醉醫生說:醫生啊,全麻對人的身體有沒有傷害,或者是局部麻醉、半身麻醉對人身體有沒有傷害。關於這個,我想給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因為最近這個禮拜是我國麻醉宣傳周。所以,我也查了這方面的一些文獻和報道,通過事實和臨牀來證明麻醉對於病人的危害是微乎其微的,我現在來好好說一說。

一般,我們手術的麻醉分成兩種方式,第一種叫局部麻醉,第二種叫全身麻醉。

局部麻醉中,比如說半身麻醉,它是在腰上打一針,然後手術過程中是清醒的(或者半清醒的),再比如說表皮麻醉,比如說拔牙縫皮,一些小的創傷手術,這種手術麻醉藥只作用在局部。在合理運用情況下面是不會影響到中樞神經的,更不會變傻,這個就不要再去討論了,肯定不會變傻。

第二種叫全身麻醉,就是讓病人的整個意識消失,痛覺、觸覺等各種感覺都消失。比如說在手上或者是靜脈裡面打一針,或者是吸一點吸入性的氣體,然後病人就徹底地失去意識了。這種就是外界被以訛傳訛的,所謂麻完之後會變笨、變傻、影響大腦發育,然後對身體有危害的類型,這個值得我們去深究。

我們以嬰幼兒作為重點的研究對象,因為嬰幼兒如果局麻的、全麻的沒有問題,成人肯定也是沒有問題的。我們看一下2017年FDA(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對「全身麻醉對嬰幼兒的影響」的一個評估。他們認為,如果手術時間超過三小時,或者嬰幼兒需要多次手術,在這種情況下面可能會對嬰兒的發育或者神經發育產生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面我們需要與嬰幼兒的家長進行討論、確定,比如說某個手術是不是一定要做,它的風險和它的獲益哪個更重要,從而幫助家長判斷要不要做手術。重點是手術時間超過三小時或者多次手術,如果沒有這種情況,那就沒有問題。

但是嬰幼兒手術時間超過三小時或者是多次手術,這種情況畢竟只是極少數,而對於單次的手術時間不超過三小時的手術,那全麻又有怎樣的影響?國際頂級期刊《柳葉刀》刊登了最新的研究結果,它是對7個國家的700多名嬰幼兒的實驗,研究發現這種嬰兒期接觸了全麻之後發育到五歲,這種情況下對麻醉對大腦的負面影響幾乎為零,可以說麻醉是安全的。

大家對麻醉有一個普遍的誤解,認為使用了麻醉會傷害身體、會傷害大腦、會影響智力或者是其它的一些問題。大家沒有理解整個麻醉的初衷,為什麼要有麻醉?採用麻醉的初衷是為了減少手術創傷對軀體和心理的影響,更好的保護患者,而不是傷害患者,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明確!麻醉並不可怕,對於普通的手術麻醉,它既不會變傻,也不會變笨,我們不需要過多的擔心麻醉的風險,而讓一些需要手術的病人,遭受不能手術導致的延誤病情,這種可能纔是更大的風險。

藥物的選擇

每一個時間段都會有一些跨時代的麻醉藥的發明和生產,比如說你剛才說的丙泊酚就是一個跨時代的產物,包括我們很著名的音樂家或是舞蹈家邁克爾·傑克遜,就是在長期使用丙泊酚之後導致呼吸抑制,而他的麻醉醫生沒有在身邊,病人長期缺氧,最後導致死亡,很可惜。

還有一些很經典的麻醉藥、鎮靜葯,比如說依託咪酯、咪達唑侖,這些都屬於非常經典的麻醉藥。還有前兩年一個比較火熱的,叫右美託咪定。這些在麻醉當中使用的藥物,或一些新的藥物,慢慢的都會變得非常的可靠,會把它們的一些副作用盡量地摒棄掉,而把它們的優勢發揮到最好。

每種藥物都會有副作用和對應的一些適應症和禁忌症,這個是很正常的。我們麻醉醫生認為沒有哪種葯是最好的。我們只說某種藥物最適用於某種病人,對他來說那就是最好的。而不是說,這個葯是最貴的、是進口的、是最新的,那就一定好,而是最適用於病人的那就是最好的。

在這裡我們很難去討論麻醉裡面的個例,比如說某個人是什麼情況、怎麼會這樣,這個很難去討論。當我對這個病人實在是不瞭解,也不知道他的過去是什麼樣的,做過什麼手術,體質怎麼樣,身高體重我什麼都不知道,我沒辦法來給你一個解釋。我們在這裡只能討論大概的一些大範圍的東西,沒辦法細化到個人或者個例。

臨牀上能不能夠檢測麻醉藥是否過敏,這個是不能的。因為麻醉藥沒有什麼像青黴素過敏,那樣去做一個皮試,這個做不到。包括我們國家,其他國家也不會這麼去做,第一是因為發生的概率實在太低,第二個你去這麼做的話,對病人反而是一種傷害,沒有這個必要。

無痛分娩

我們現在來談一談,一個比較時興的話題,這兩年國家在大力提倡的鎮痛,叫「無痛分娩」,或者我們叫「分娩鎮痛」。首先分娩鎮痛或者無痛分娩,它在歐美國家已經是有50多年的歷史了,而且採用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左右,就是說十個孕婦,九個都選擇無痛分娩。而在我們國家推廣的比較晚,至今尚沒有普及,可能不到10%,而我們國家這兩年在大力的提倡無痛分娩。這是一種可以通過無痛或通過麻醉手段來減少分娩時的痛苦的技術。

一般是採用椎管內的麻醉,或者叫硬膜外麻醉,也叫半身麻醉。去年衛計委提倡的口號叫「快樂產房,舒適分娩」,主旨是減少自然分娩時候產婦的痛苦,來降低剖腹產的發生率。自然分娩對於產婦和新生兒都有很多的好處,但是隻有在開展無痛分娩技術的前提下面,才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因為自然分娩如果不是無痛的情況下是非常痛的,而一旦實行了無痛之後幾乎是不痛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剖腹產率才會逐年的下降,產婦對自然分娩的渴望才會逐年的上升。

為什麼我們現在大力來提倡無痛分娩?因為我們現在發現,一般我們採用半身麻醉情況下面,我們麻醉藥是通過椎管內進入,通過椎管來吸收,這種情況下,麻醉藥是不會通過胎盤屏障的,也就是說對嬰兒沒有任何的影響,所以產婦很高興。而我們醫生也很高興,這是一個大家都高興的結果,國家很高興,因為自然分娩肯定是比剖腹產要省錢(醫保省錢),所以大家都高興,這是個好事情。

問答環節部分節選

Q:醫生羣體中是否也有一些有趣的梗或者暗語?

A:關於手術室或者是醫院裡面的梗有很多,比如說剛才司馬先生說的筆的問題。如果我現在坐他對面,他拿著的這筆,很有可能已經悄無聲息得在我的口袋裡了,這需要多年的經驗的積累。悄無聲息地去拿,連他都沒有發現,連我自己都沒有發現。

我在剛工作的時候,那個時候剛開始工作,幹勁十足又想裝逼,然後買了好多很貴的筆,什麼凌美的鋼筆、三菱的簽字筆,買了很多花了很多錢,但是每支筆大概也就半天時間就不見了。再後來我就學乖了,我就開始買很便宜的筆,再後來我更乖了,我連筆都不買了。再後來,我連筆都沒有,只剩下筆芯了。

在手術室裡面也有很多的梗,比如說夜班醫生是很忌諱喫圓的水果的。我們上夜班的時候,醫生護士都會帶一些水果到科裡面來共享,比如說香蕉,但絕對不能夠是圓的。為什麼?

因為圓的水果意味著我們要做顱腦手術、腦外傷的手術,這種手術時間又長,然後手術難度又大,病人又重,這樣子的夜班是非常不好上的。所以我們不願意在晚上喫圓形的水果,包括肉圓這樣的菜也是不能喫的。蘋果是絕對不能夠喫的,我們可以帶蘋果,然後把它供起來。

Q:要是有外科醫生偏要管你叫麻醉師,該怎麼辦?

A:目前外科醫生,包括很多病人還是在不自覺地在叫麻醉醫生時,是叫麻醉師。這個是個歷史遺留問題,至今也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可能隨著對於麻醉的大力宣傳,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有慢慢的改觀。

註:一般認為,稱作「師」的是技師,一般學歷不會很高,而現在的麻醉醫生也都是最低本科5年後,拿到「執業醫師資格證」行醫的,在性質上跟外科醫生也是一樣的。

Q: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手術?

A:我12年參加工作以來,大小手術也做了很多,大概每個月做80臺~100臺左右,發生過各種險情,也有過手術很成功,但是病人沒能熬過來的情況,但情況畢竟不多,屈指可數。因為我們現在的醫學正在進步,藥物也在進步,還包括麻醉的一些器械、外科器械都在進步,我們希望更好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或者是讓病人的生命得到延續。

其中有兩個病人的死亡我是歷歷在目,至今都記得很清楚。第一個是在我實習的時候,遇到的一個小女孩,她出了車禍,然後被送來搶救,是脾破裂。當時夏天,她穿了一條裙子,當時我要用剪刀把她的裙子剪開,給她儘快的搶救。那時候小女孩說不要把我的裙子剪掉,是她媽媽買的。她最後沒有熬過來,這句話成了她最後的一句話。

那個小女孩最後因為失血過多,沒有救回來,所以才這麼難受。你想實習那會兒是08年,快十幾年了,我依然記得很清楚,確實好長時間都沒緩過來。

還有一個病人是在去年,一個年輕小夥子,23歲,是安徽的。他也是出了車禍,但當時沒有事情,只是說保守治療可能可以保住,外科醫生是建議她立刻手術。家裡人可能經濟上的原因,就是說我們盡量保守一下,簽了一個放棄手術的一個同意書。

第二天下午開始大出血,送來手術室的時候已經近乎於休克。那個時候,他跟我說最後一句話是,醫生我不行了,趕緊救我。這也成了他最後的一句話。

Q:你脫髮嗎?

A:我不承認我脫髮,雖然我的夫人老說我的髮際線在往後長。但我不承認,我死都不承認,我不是油膩男人,我不承認我脫髮好嗎?不要問這個問題,不許問。

Q:給現場想要學醫的同學一些意見

A:我想回答一下,就是說很多朋友,或者是朋友的朋友想要學醫,我認為這確實是個很好的想法。如果你想學醫的話,在目前的大環境裡面,除非你是真的熱愛醫學,熱愛把這種治病救人、救死扶傷,作為你的終身事業去做,而不去計較其他的事情,那你就去學醫。

如果你是奔著學醫有很高的收入,或者是很高的名望,或者是又輕鬆又愉快,這個可能就會讓你失望,因為真的很辛苦。醫生目前在我們國家,並不是一個非常輕鬆的職業。

如果你想學醫的話,我建議你在初中或高中時候把生物學好。生物對於醫學來說的話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們醫學的一個啟蒙。數學、物理、化學都很重要,因為你用到葯的時候用到化學,談生理、病理時候就用到生物。其實每一門課高中時候的每一門課對於醫學,你要想學醫的話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本科有26本書,確實學到很多東西,生活也很充實,學醫的生活很充實,但是自己的時間就很少了。

不是吹牛,我自己確實過的也很辛苦,非常的勞累,生活壓力也很大,工作壓力也很大。比如說我和我的夫人都是醫生,她是腫瘤內科醫生,我是麻醉科醫生,我們兩個都要上夜班。經常我去上夜班之後,緊接著她上夜班,我們一個星期七天有四天都見不著面。

我們的小孩,今年已經四歲了。我們對他也是非常的愧疚,因為我們很少去教育他,我沒有時間,我們在教育方面也不是一對合格的父母,這個需要做出巨大的犧牲。

Q:為什麼叫做麻騎士?

A:我想大家可能都會問,包括平時也有人會問我,為什麼你要在網上起名自己叫「麻騎士」。第一,因為我是麻醉醫生,第二,我很喜歡騎士。

因為從小時候,我對中西方文化都是比較癡迷的,在我國可能騎士精神會被理解成一種行俠仗義的俠客精神,就好像李白詩中寫那樣——「了事拂塵去,深藏功與名」。而在歐洲,這種騎士精神更多被詮釋為謙卑、誠實、英勇奉獻的一種紳士風度,就像大仲馬書裏寫的那樣叫「One for all,all for one」。我想這是一種精神,可以把這種精神詮釋在醫生的身上,所以我叫麻騎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