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最隐秘的可能就是麻醉医生,他们几乎全天都在手术室里待著,很难见到。或许是因为陌生,我们对于麻醉医生、对于麻醉缺乏认识。

为了更接近他们,全国麻醉宣传周,SME与知乎·医学话题优秀答主麻骑士一起,开展了第三期活动——「手术室发生了什么」。
麻骑士工作照

麻骑士-高操,1987年11月生于江苏常州,2012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学士,麻醉学硕士,目前工作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疼痛调控及治疗、围手术期麻醉及并发症处理。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共发表论著13篇,其中SCI收录8篇,中华系列3篇。知乎·医学优秀回答者,麻醉科普作者(吃周黑鸭,看老友记,挡不住刺身的小白胖)。

采访文字整理稿:

麻醉药的剂量

首先讲一下麻醉药的剂量问题。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根据病人的身高、体重,以及一些既往史、手术史,从而确定麻醉的剂量。但是,这个剂量是经验性的,而不是死板教条的。教科书上给的是一个参考值,而每个人身体的各方面都有不同,所以麻醉剂量也是因人而异。

我以前的一个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段话。老师就说,医学不是一门可以确定的科学,生和死只是一个概率,但没有定数。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药物,有的人使用之后可以安然无恙,有的人就会出现意外,这就是生命的复杂性和医学的风险性。

我们主要通过病人的既往史,比如说酒量很大,或者是做过多次手术,或者有吸毒史的病人,他们对于麻醉药的剂量可能需要加量,甚至是翻倍都是有可能的。再比如说,有些病人他本身的肝功能不太好,或者肾功能不太好,这类人对麻醉药的代谢就会很慢,或者是不耐受麻醉,那这类人的剂量肯定是要减量,甚至是减半。

我说的喝酒,并不是说平时那种小饮小酌。而是指已经出现酒精戒断症状。这类嗜酒如命的人,麻醉剂量可能是要增加的。一般喝点小酒是没有问题的,我自己也有的时候会喝点小酒,我觉得问题不大。

对于大家而言,可能认为麻醉药只是一种药而已。而真正的麻醉药,指的是所有手术当中使用的药物都属于麻醉药。而麻醉药分有三条主线,第一个叫镇静药,第二个叫肌松药,第三个叫镇痛药。这三种药作用不同,在整个麻醉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同时,还有很多其它的辅助用药。

术中知晓

有一种情况是病人在手术麻醉中苏醒,一般概率不高,但是一旦发生的话,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情况。这个术语上就说叫「术中知晓」,或者叫「麻醉觉醒」。什么叫「术中知晓」呢?就是在全身麻醉手术下,病人发生了恢复意识的情况,这个就是所谓的「术中知晓」。这只在全麻下发生,但在其他的麻醉方式,比如半身麻醉、神经阻滞、局部麻醉是不会发生这样情况的,是一种在全麻的情况下发生的恶性事件。

具体表现是这样的:病人在麻醉之后,他的所有的感觉神经都在正常的运行,比如说,被手术刀划过的痛觉;被开腹之后,肚子里面被冷水热水冲击的感觉;还包括医生的手在他的脏器,比如说肝脏脾脏等,或者直肠结肠上面的触摸感,都会被病人所感知。这个时候,病人是完全清醒的,可以听到声音甚至也可以自我思考。

这个时候,病人非常痛苦,他没有能力说话,因为他所有的运动神经处于麻痹状态,他会有那种强烈的溺毙感和濒死感,但是没有办法睁开眼睛,也没有办法呼吸,也没有办法强调自己已经醒了,也没办法动弹。

「麻醉觉醒」这种状态,或者说「术中知晓」,在很早以前,它是有发生过的,概率虽然很低,但确实发生过。但是在如今的医学条件下面,这种情况已经几乎不存在了。第一个原因,是现在我们的大医院基本上都配备了麻醉深度监护仪,可以在手术当中监护病人的麻醉深度。一旦发生麻醉深度过浅,麻醉医生就会立刻发现,所以不会存在术中醒过来的可能性;第二个原因,是现在我们会常规使用吸入麻醉,比如说七氟烷,吸入麻醉是绝对不会出现术中知晓的,发生率零,所以不可能存在「术中知晓」。而我们现在通常的麻醉方式,经常是使用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的复合麻醉,从这种层面上来杜绝「术中知晓」的发生。

刚才我们说的叫外源性的「术中知晓」,而还有一种情况,病人本身对麻醉药有抵抗性,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内源性的「术中知晓」。也就是刚才谈到的酗酒的病人、吸毒的病人,他们对麻醉药的用量会急剧的增加,麻醉医生可能无法来判断到底要用多少量,而导致病人的「术中知晓」。这个是病人本身对麻醉药的阈值导致的问题,所以我们称为内源性「术中知晓」,我认为这个情况下麻醉医生是没有责任的。

在欧美国家普遍提倡静脉麻醉(就是指在全麻中的静脉麻醉)。而在美国是倡导吸入麻醉的,原因就是在于,吸入麻醉没有「术中知晓」。他们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实践,证明吸入麻醉没有「术中知晓」,这也是吸入麻醉最大的优点之一。当然,它也有其它优点,比如说代谢比较快、恢复比较好,这也是它的优点。但静脉麻醉也有优点,我们这里没时间来展开说。

麻醉的初衷

很多病人都会问麻醉医生说:医生啊,全麻对人的身体有没有伤害,或者是局部麻醉、半身麻醉对人身体有没有伤害。关于这个,我想给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因为最近这个礼拜是我国麻醉宣传周。所以,我也查了这方面的一些文献和报道,通过事实和临床来证明麻醉对于病人的危害是微乎其微的,我现在来好好说一说。

一般,我们手术的麻醉分成两种方式,第一种叫局部麻醉,第二种叫全身麻醉。

局部麻醉中,比如说半身麻醉,它是在腰上打一针,然后手术过程中是清醒的(或者半清醒的),再比如说表皮麻醉,比如说拔牙缝皮,一些小的创伤手术,这种手术麻醉药只作用在局部。在合理运用情况下面是不会影响到中枢神经的,更不会变傻,这个就不要再去讨论了,肯定不会变傻。

第二种叫全身麻醉,就是让病人的整个意识消失,痛觉、触觉等各种感觉都消失。比如说在手上或者是静脉里面打一针,或者是吸一点吸入性的气体,然后病人就彻底地失去意识了。这种就是外界被以讹传讹的,所谓麻完之后会变笨、变傻、影响大脑发育,然后对身体有危害的类型,这个值得我们去深究。

我们以婴幼儿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因为婴幼儿如果局麻的、全麻的没有问题,成人肯定也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看一下2017年FDA(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对「全身麻醉对婴幼儿的影响」的一个评估。他们认为,如果手术时间超过三小时,或者婴幼儿需要多次手术,在这种情况下面可能会对婴儿的发育或者神经发育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面我们需要与婴幼儿的家长进行讨论、确定,比如说某个手术是不是一定要做,它的风险和它的获益哪个更重要,从而帮助家长判断要不要做手术。重点是手术时间超过三小时或者多次手术,如果没有这种情况,那就没有问题。

但是婴幼儿手术时间超过三小时或者是多次手术,这种情况毕竟只是极少数,而对於单次的手术时间不超过三小时的手术,那全麻又有怎样的影响?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刊登了最新的研究结果,它是对7个国家的700多名婴幼儿的实验,研究发现这种婴儿期接触了全麻之后发育到五岁,这种情况下对麻醉对大脑的负面影响几乎为零,可以说麻醉是安全的。

大家对麻醉有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使用了麻醉会伤害身体、会伤害大脑、会影响智力或者是其它的一些问题。大家没有理解整个麻醉的初衷,为什么要有麻醉?采用麻醉的初衷是为了减少手术创伤对躯体和心理的影响,更好的保护患者,而不是伤害患者,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确!麻醉并不可怕,对于普通的手术麻醉,它既不会变傻,也不会变笨,我们不需要过多的担心麻醉的风险,而让一些需要手术的病人,遭受不能手术导致的延误病情,这种可能才是更大的风险。

药物的选择

每一个时间段都会有一些跨时代的麻醉药的发明和生产,比如说你刚才说的丙泊酚就是一个跨时代的产物,包括我们很著名的音乐家或是舞蹈家迈克尔·杰克逊,就是在长期使用丙泊酚之后导致呼吸抑制,而他的麻醉医生没有在身边,病人长期缺氧,最后导致死亡,很可惜。

还有一些很经典的麻醉药、镇静药,比如说依托咪酯、咪达唑仑,这些都属于非常经典的麻醉药。还有前两年一个比较火热的,叫右美托咪定。这些在麻醉当中使用的药物,或一些新的药物,慢慢的都会变得非常的可靠,会把它们的一些副作用尽量地摒弃掉,而把它们的优势发挥到最好。

每种药物都会有副作用和对应的一些适应症和禁忌症,这个是很正常的。我们麻醉医生认为没有哪种药是最好的。我们只说某种药物最适用于某种病人,对他来说那就是最好的。而不是说,这个药是最贵的、是进口的、是最新的,那就一定好,而是最适用于病人的那就是最好的。

在这里我们很难去讨论麻醉里面的个例,比如说某个人是什么情况、怎么会这样,这个很难去讨论。当我对这个病人实在是不了解,也不知道他的过去是什么样的,做过什么手术,体质怎么样,身高体重我什么都不知道,我没办法来给你一个解释。我们在这里只能讨论大概的一些大范围的东西,没办法细化到个人或者个例。

临床上能不能够检测麻醉药是否过敏,这个是不能的。因为麻醉药没有什么像青霉素过敏,那样去做一个皮试,这个做不到。包括我们国家,其他国家也不会这么去做,第一是因为发生的概率实在太低,第二个你去这么做的话,对病人反而是一种伤害,没有这个必要。

无痛分娩

我们现在来谈一谈,一个比较时兴的话题,这两年国家在大力提倡的镇痛,叫「无痛分娩」,或者我们叫「分娩镇痛」。首先分娩镇痛或者无痛分娩,它在欧美国家已经是有5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采用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左右,就是说十个孕妇,九个都选择无痛分娩。而在我们国家推广的比较晚,至今尚没有普及,可能不到10%,而我们国家这两年在大力的提倡无痛分娩。这是一种可以通过无痛或通过麻醉手段来减少分娩时的痛苦的技术。

一般是采用椎管内的麻醉,或者叫硬膜外麻醉,也叫半身麻醉。去年卫计委提倡的口号叫「快乐产房,舒适分娩」,主旨是减少自然分娩时候产妇的痛苦,来降低剖腹产的发生率。自然分娩对于产妇和新生儿都有很多的好处,但是只有在开展无痛分娩技术的前提下面,才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因为自然分娩如果不是无痛的情况下是非常痛的,而一旦实行了无痛之后几乎是不痛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剖腹产率才会逐年的下降,产妇对自然分娩的渴望才会逐年的上升。

为什么我们现在大力来提倡无痛分娩?因为我们现在发现,一般我们采用半身麻醉情况下面,我们麻醉药是通过椎管内进入,通过椎管来吸收,这种情况下,麻醉药是不会通过胎盘屏障的,也就是说对婴儿没有任何的影响,所以产妇很高兴。而我们医生也很高兴,这是一个大家都高兴的结果,国家很高兴,因为自然分娩肯定是比剖腹产要省钱(医保省钱),所以大家都高兴,这是个好事情。

问答环节部分节选

Q:医生群体中是否也有一些有趣的梗或者暗语?

A:关于手术室或者是医院里面的梗有很多,比如说刚才司马先生说的笔的问题。如果我现在坐他对面,他拿著的这笔,很有可能已经悄无声息得在我的口袋里了,这需要多年的经验的积累。悄无声息地去拿,连他都没有发现,连我自己都没有发现。

我在刚工作的时候,那个时候刚开始工作,干劲十足又想装逼,然后买了好多很贵的笔,什么凌美的钢笔、三菱的签字笔,买了很多花了很多钱,但是每支笔大概也就半天时间就不见了。再后来我就学乖了,我就开始买很便宜的笔,再后来我更乖了,我连笔都不买了。再后来,我连笔都没有,只剩下笔芯了。

在手术室里面也有很多的梗,比如说夜班医生是很忌讳吃圆的水果的。我们上夜班的时候,医生护士都会带一些水果到科里面来共享,比如说香蕉,但绝对不能够是圆的。为什么?

因为圆的水果意味著我们要做颅脑手术、脑外伤的手术,这种手术时间又长,然后手术难度又大,病人又重,这样子的夜班是非常不好上的。所以我们不愿意在晚上吃圆形的水果,包括肉圆这样的菜也是不能吃的。苹果是绝对不能够吃的,我们可以带苹果,然后把它供起来。

Q:要是有外科医生偏要管你叫麻醉师,该怎么办?

A:目前外科医生,包括很多病人还是在不自觉地在叫麻醉医生时,是叫麻醉师。这个是个历史遗留问题,至今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可能随著对于麻醉的大力宣传,随著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有慢慢的改观。

注:一般认为,称作「师」的是技师,一般学历不会很高,而现在的麻醉医生也都是最低本科5年后,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行医的,在性质上跟外科医生也是一样的。

Q: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手术?

A:我12年参加工作以来,大小手术也做了很多,大概每个月做80台~100台左右,发生过各种险情,也有过手术很成功,但是病人没能熬过来的情况,但情况毕竟不多,屈指可数。因为我们现在的医学正在进步,药物也在进步,还包括麻醉的一些器械、外科器械都在进步,我们希望更好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或者是让病人的生命得到延续。

其中有两个病人的死亡我是历历在目,至今都记得很清楚。第一个是在我实习的时候,遇到的一个小女孩,她出了车祸,然后被送来抢救,是脾破裂。当时夏天,她穿了一条裙子,当时我要用剪刀把她的裙子剪开,给她尽快的抢救。那时候小女孩说不要把我的裙子剪掉,是她妈妈买的。她最后没有熬过来,这句话成了她最后的一句话。

那个小女孩最后因为失血过多,没有救回来,所以才这么难受。你想实习那会儿是08年,快十几年了,我依然记得很清楚,确实好长时间都没缓过来。

还有一个病人是在去年,一个年轻小伙子,23岁,是安徽的。他也是出了车祸,但当时没有事情,只是说保守治疗可能可以保住,外科医生是建议她立刻手术。家里人可能经济上的原因,就是说我们尽量保守一下,签了一个放弃手术的一个同意书。

第二天下午开始大出血,送来手术室的时候已经近乎于休克。那个时候,他跟我说最后一句话是,医生我不行了,赶紧救我。这也成了他最后的一句话。

Q:你脱发吗?

A:我不承认我脱发,虽然我的夫人老说我的发际线在往后长。但我不承认,我死都不承认,我不是油腻男人,我不承认我脱发好吗?不要问这个问题,不许问。

Q:给现场想要学医的同学一些意见

A:我想回答一下,就是说很多朋友,或者是朋友的朋友想要学医,我认为这确实是个很好的想法。如果你想学医的话,在目前的大环境里面,除非你是真的热爱医学,热爱把这种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你的终身事业去做,而不去计较其他的事情,那你就去学医。

如果你是奔著学医有很高的收入,或者是很高的名望,或者是又轻松又愉快,这个可能就会让你失望,因为真的很辛苦。医生目前在我们国家,并不是一个非常轻松的职业。

如果你想学医的话,我建议你在初中或高中时候把生物学好。生物对于医学来说的话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医学的一个启蒙。数学、物理、化学都很重要,因为你用到药的时候用到化学,谈生理、病理时候就用到生物。其实每一门课高中时候的每一门课对于医学,你要想学医的话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本科有26本书,确实学到很多东西,生活也很充实,学医的生活很充实,但是自己的时间就很少了。

不是吹牛,我自己确实过的也很辛苦,非常的劳累,生活压力也很大,工作压力也很大。比如说我和我的夫人都是医生,她是肿瘤内科医生,我是麻醉科医生,我们两个都要上夜班。经常我去上夜班之后,紧接著她上夜班,我们一个星期七天有四天都见不著面。

我们的小孩,今年已经四岁了。我们对他也是非常的愧疚,因为我们很少去教育他,我没有时间,我们在教育方面也不是一对合格的父母,这个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

Q:为什么叫做麻骑士?

A:我想大家可能都会问,包括平时也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你要在网上起名自己叫「麻骑士」。第一,因为我是麻醉医生,第二,我很喜欢骑士。

因为从小时候,我对中西方文化都是比较痴迷的,在我国可能骑士精神会被理解成一种行侠仗义的侠客精神,就好像李白诗中写那样——「了事拂尘去,深藏功与名」。而在欧洲,这种骑士精神更多被诠释为谦卑、诚实、英勇奉献的一种绅士风度,就像大仲马书里写的那样叫「One for all,all for one」。我想这是一种精神,可以把这种精神诠释在医生的身上,所以我叫麻骑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