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卫服部的资料显示,今(2018)年截至7月底,我国爱滋新增通报感染人数为1,156人,较去年同期减少401人,降幅达26%,新增数为2012年以来同期最低,其中15岁至24岁及25岁至34岁新增通报的感染者各占294人及526人,同期降幅分别达32%及25%。台湾持续努力达成联合国爱滋规划署订定的90-90-90目标,意指90%知道自己感染、90%感染者有服药及90%服药者的病毒量测不到。因为最近国际上数个大规模研究显示,病毒量能持续半年以上测不到的感染者就几乎不具传染力,因此让更多感染者稳定接受治疗,是降低爱滋疫情重要关键。去年我国针对这3个目标已分别达成了79%、87%、90%,目前亟需突破的瓶颈就是要让21%不知道自己感染爱滋的人,透过筛检,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降低爱滋传染的风险。

台大医院内科部感染科主治医师、台大医学院内科临床副教授盛望徽,曾接受好健康会刊咨询时指出,想知道是否被感染,须抽血进行「爱滋病毒抗体筛检(anti-HIV)」,即检查体内有无爱滋病毒抗体存在。爱滋病毒抗体不像其它疾病的抗体,无法对抗病毒,只能作为感染指标。首先以简便、快速的酵素免疫分析法(EL I SA)进行筛检,此法有5%的机会呈伪阳性。若结果为阳性,则须进一步以西方墨点法(Western Blot)确认病毒蛋白的存在。西方墨点法比酵素免疫分析法更精确,但需要较久时间。当爱滋病毒抗体阳性,即表示已感染爱滋病毒,应马上接受治疗与追踪,早期治疗能抑制病毒繁殖,达到控制的效果。若爱滋病毒抗体检验结果呈阴性,代表目前没有感染或在空窗期,但在高度怀疑被爱滋病毒感染情况下,仍建议3?6个月后再抽血检查追踪。


感染后常不立即发病
感染后常不立即发病感染爱滋病毒后,身体须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因此在感染初期,约有三周至三个月的时间无法检查出是否已遭感染,这段时间称作空窗期(window period)。感染后通常不会立刻发病,部分感染者初期仅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烧、疲倦、肌肉关节疼痛、咽喉疼痛等。空窗期过后则进入约5?10年的潜伏期,此时已可以验出抗体,称为HIV病毒感染者。一旦潜伏期过后至体内免疫力开始下降(体内免疫淋巴球CD4下降),才会出现临床症状,进入发病期,即为爱滋病患。发病会出现体重减轻、长期腹泻、夜间盗汗、超过1周发烧不退、淋巴腺肿胀、口腔出现念珠菌感染等症状,发病患者会失去抵抗病原体的能力,若未药物治疗则可能丧命。由于病程速度因人而异,许多带原者甚至在空窗期与潜伏期没有症状,而继续从事高危险行为,因而使得爱滋病难以防治。若已感染爱滋病毒,进行性行为时,一定要全程及正确地使用乳胶保险套;禁止捐血、器官、精子、眼角膜、骨髓等。感染妇女应考虑怀孕的危险性,胎儿可能受到垂直感染,成为爱滋宝宝。


早期发现与治疗 增加存活率
从1996年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博士开始使用三合一高效能抗病毒疗法至今,抗爱滋药物治疗已可大幅提升免疫,控制发病,感染者能长期存活。只要维持正常生活起居,适量运动与正向的生活型态,并按时服药,爱滋病可被视为慢性病,感染者的寿命与一般人无异。只要能早期发现与治疗,爱滋病的存活率是可增加的;但截至目前为止,仍无有效的方式完全治愈,亦无疫苗,所以须遵守维持单一、固定的忠诚性伴侣,进行性行为时应全程正确使用保险套;勿与他人共用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用品;使用抛弃式针头、针筒;避免不必要的输血;若罹患性病,请尽速就医等预防原则,杜绝爱滋。至于平时,和感染爱滋病毒者或病患握手、轻吻、拥抱、游泳、上课、用餐等共同生活或工作,并不会被感染。爱滋病毒也不会经由昆虫等中间媒介传染,目前并未有蚊虫叮咬而感染爱滋病的报告。捐血不会感染爱滋病,接受输血则视血液状况。在台湾自1985年后血袋经过广泛筛检与处理,因接受输血而传染的机会已微乎其微,但因空窗期可能无法筛检出,因此高危险群请勿借由捐血筛检,以免殃及无辜。更多内容请见 https://pse.is/AA2M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