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木真(即成吉思汗)不識字,從未讀過兵書戰冊,全憑自幼飽經的殺鬥,總結出一套高超的作戰藝術。約22歲時,他受本部推舉並聚合“十三翼”(即13個部落),3萬餘人同兵力相同的外部交鋒,首戰卻打了敗仗。這說明軍事奇纔不是天生的,世上也沒有常勝將軍。不過鐵木真可貴之處在於擅長總結經驗,他不完全是隻識彎弓射大雕,而是滿腹謀略。通過利用矛盾,不惜屈尊拜庸碌者爲義父,他借兵重振並聯合一部打另一部,用十幾年時間終於統一了縱橫數千裏的蒙古高原。1206年,44歲的鐵木真站在斡難河邊的大帳前,在萬馬嘶鳴和羣情歡呼下,接受了各部落貴族的參拜,被尊稱爲“成吉思汗”。至此成爲震撼當時可知世界的“上帝之鞭”。

  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滅亡南宋,繼而,消滅南宋殘部,完成歷史上一次空前規模的大統一。但是,至此之後,關於成吉思汗的評價,衆說紛紜,莫衷一是。贊同的專家認爲,成吉思汗西征,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這是西征影響的主要方而。其實,這種說法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在成吉思汗時代,他對中原所體現的破壞性,在同一時期的西征中亞中,有着更深刻、更明顯的反映。雖然西征在客觀上使東西道路暢通、商品和文化交流的擴大,但抵銷不了殺戮、焚燬、破壞一切文化成就。

  反對的人,如: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說:他在二十歲的時候,聽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歐洲,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到二十五歲才知道這,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其實是蒙人征服了中國。直到今年八月裏,因爲要查一點故事,翻了三部蒙史,蒙古人在征服中原前,那時的成吉思汗還不是“我們”的汗,倒是俄人被征服的資格比我們老,應該他們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世界,是俄人最闊氣的時代。”

  北大學歷史系教授、《全日制中學歷史教學大綱》歷史主編餘桂元認爲,“成吉思汗統一各部落,消滅了原先的隔離狀態,終止相互間的混戰,爲國家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對亞歐各國的戰爭,與蒙滅遼、夏、金和南宋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前者是穩定中原,後者是兄弟打架。至今,歐洲人對成吉思汗充滿恐懼和仇恨,所以才並刻意抹黑、詆譭,這完全是徒勞的,要知道,在我們心中,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驕”,而他的“成陵”已被認定爲‘愛.國 基 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