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以後,生怕民間說他乃亂臣賊子,所以他勢必要找到建文帝,令後者給予自己以名正言順的皇帝資格,以便朱棣統治中土江山,同時與周邊各國建立睦鄰友好關係。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的這種說法還有待商榷,因為如果單純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明成祖朱棣沒有必要吩咐鄭和帶著大量中土的特產和財物四處贈予東南亞、南亞國家。

仔細考察明成祖行為,就可以看出他的動機在於籠絡這些周邊國,一方面令其瞭解到中國的皇帝已經易主;另一方面,是為了促進中國的外交事業,與已經和明朝政府喪失聯繫的海外諸國重新建交。不過,建交目的只是其一,成祖真正想製造的效果是「萬國順服」的國際形勢。

鄭和第三次航行時路過小國錫蘭,國王貪婪,欲搶鄭和的財物,於是讓王子纏住鄭和,並派兵五萬劫掠船隊。情況十分危急,鄭和卻藝高人膽大,僅以兩千人的力量攻佔了王宮,活捉了錫蘭國王,送回中國。結果他並沒有被殺,反而被送回錫蘭,從此這個小國成了明朝的忠實擁躉。本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外交策略,鄭和七番航行確確實實達到彰顯國威,宣傳中土先進科學、經濟、文化成果的效果。

也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政治目的。鄭和出使西洋是為了打開封閉、僵化的外交大門。明太祖下令限制進貢,由一歲一貢改為三歲一貢,有些國家如日本等限為十年一貢,於是明朝與海外關係幾乎斷絕,經濟貿易幾乎停頓。於是,走私活動非常猖厥,武裝走私成風,同時明王朝的聲勢日下。成祖即位後決定改變這種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鄭和下西洋都是以頒「正朔」,恢復和發展明朝政府與海外國家的外交關係為首要任務。


首先,咱們來看一下鄭和七下西洋(朱棣時期是六次,第七次下西洋時候朱棣已經去世了)時期的隊伍配備:第一次史載約28000人,船隊約240艘,而且功能齊全,戰船、馬船、糧船、坐船等等,隨船人員有儀仗隊、水陸兩棲兵種、外交隊伍、還有貿易隊伍等等。如此規模浩大的艦隊下西洋,要說沒有目的那純粹是扯淡,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鄭和下西洋的幾個目的到底是什麼?

1、官方冠冕堂皇的說法是:楊威

朱棣上位是靠造反,造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反,登上了皇帝寶座,從傳統意義上來說,並不是順位得來的寶座,存在著諸多的質疑,因此朱棣皇帝一上位,在穩固了國內政權後,其次要做的就是要告知鄰國,現在大明的皇帝雖然還是老朱家的,但是皇帝是朱棣了,不是朱允炆。於是,在國內政局穩定後,派遣鄭和下西洋,首要傳達的就是這個新聞。同時,如此壯觀的船隊隨行,自然就有這耀武耀威的意思,讓鄰國看到我大明的實力,不敢造次。而且史載,在鄭和數次下西洋的海路中,基本上將海盜打的落花流水,幾近消失殆盡,進一步又提升了大明的實力。

2、尋找建文帝下落

朱棣造反攻進皇宮時,一場大火蔓延了皇宮深處,大火過後,在一片灰燼中找到了數具屍體,但是沒有任何的確鑿證據表明,燒死的人中一定以及確定有建文帝朱允炆,這成了朱棣的一塊心病。

原本造反篡位就不光明正大,如今正主的皇帝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這讓原本多疑的朱棣很是坐立不安。但是翻遍了國內也找不到建文帝的影子,因此朱棣懷疑自己的侄子朱允炆逃亡了國外。這也是鄭和數次下西洋的另一個目的,找尋朱允炆的下落。或者說第一次或是前兩次的目的,是找尋朱允炆的下落,但是後幾次,明顯這個目的已經不再那麼明顯。

3、打通0海上貿易通道,充盈國庫

這纔是鄭和數次下西洋中,後續接連七次下西洋的重要目的,建立海上貿易通道,將國內的手工藝品、玉器瓷器等商品運至國外,從國外再運回各種國內的稀缺品,利潤幾乎是十倍甚至幾十倍。國內外的貿易往來,在拉動了內需的同時,還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充盈了國庫,百姓日子過的也樂呵呵的。

通過數次的海上之行,大明王朝嘗到了海上貿易的好處,於是,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時間裡,就七次下西洋。由此可見大明王朝壟斷海上貿易,打造海上經濟的決心和信心。

原創·老麥,敬請關註:老麥說說


我個人認為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是有很多原因的:明朝皇帝從朱元璋開始,信任宦官,認為宦官是自家人。還有鄭和出生在伊斯蘭世家,信奉伊斯蘭教,所以他出使到很多伊斯蘭國家的地區有他的方便之處。同時鄭和也信奉佛教,他是兼容的。鄭和本人又有勇有謀,所以派他去是非常合適的。

朱棣派遣鄭和也有許多政治目的。為了「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向國外顯示中國的強大,中國人可以航行到這麼遠的地方,無論軍事還是經濟實力都是強大的。還有和各國通商貿易往來,與各國建立友好的關係。


世界那麼大,朕想派人去看看。

有好喫好玩的給朕帶點回來,告訴碰到的人,現在大中國的皇帝是英明神武的朱棣同志。

另外順便找找朕的侄子是不是跑到外面頑皮去了。


鄭和下西洋,到底是去幹什麼了呢?要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明文規定:片板不許入海。誰想入海,誰就等死吧。但剛等到朱元璋駕鶴西去,他的兒子朱棣就把這個命令當作耳旁風,接連派遣鄭和下了七次西洋。去一次還不夠,還要去七次?要說沒有目的,這很難讓人信服。《明史》倒是有記載,歸結為八個字:蹤跡建文、耀兵異域。但這也說不通。首先是蹤跡建文。大意說是明成祖懷疑建文皇帝流亡在海外,所以要去找他。但這也有些胡扯,鄭和所率領的龐大的船隊,在人數最多的時候,達到了兩萬七千八百人,這麼一支隊伍出去,如果建文帝真的還在海外的話,那還不得屁顛屁顛地跑沒影了?逮一個人還需要出動一支軍隊?真用高射炮打蚊子啊?其次是耀兵異域。這個好像勉強說得通,因為自古中華以天國上邦自居。不過仔細思考一下,也有些說不通。因為明朝的外交政策,自打朱元璋到朱棣以來,根本就沒有變過。簡而言之,只要是臣服上貢的國家,都相安無事,共享太平。為此,朱元璋還列了東南亞、東亞的15個國家為不徵之國,所以朱棣沒有必要去海外耀武揚威。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去尋寶。這似乎有些道理。歷史上不乏以此為目的航海家,他們駕駛著搜寶船,滿世界跑來跑去,總期待在哪裡搜到什麼寶物,發一筆橫財。但既然是出去發財,就得考慮好收支的問題。而航海出行,大量的開銷都在船上,船體的排水量與貨物的承載量成正比,而貨物的承載量又與船體的開銷成正比,所以從船體的排水量就可以大致推斷它的開銷。一些歐洲航海探險家,例如達伽馬,他的船最大隻有120噸,他曾一共率領四條船,100-200人的船隊,到達東方再返回,一次航海的利潤是兩年航海費用的60倍。而根據近年考古發現的巨大船舵的尺寸來推算,鄭和的搜寶船排水量為17000多噸,這個體量相當於如今的航空母艦,而且這樣體量的船隻就有63艘。如果在這些船隻上載滿高附加值的貨物,那已然是超過了當時全世界每年海洋貿易的總量。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哥倫布的船最大的一艘才只有130噸。說來說去,那到底是去幹嘛了?只有一種觀點能說得過去,那就是去通商,從事國際貿易去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有這麼幾個原因。首先,率領船隊下西洋的鄭和是什麼人?曾經在內官監當過差,負責宮室與皇陵營建中的各種建材和宮廷中婚喪禮儀所需物品,包括奇珍異寶、香料以及各種宮廷用品在內的採辦。另外,鄭和本身就是阿拉伯的後裔,先天具有商貿天賦,而在內官監當差的經歷,讓他練就了識別各種物品的本領,並且掌握了經濟價值規律。所以率領船隊下西洋的最佳人選就是鄭和。其次,鄭和下西洋有三次的目的地都是古裏,也就是如今的卡利卡特,印度當時的最大的商港。一句話,去這個地方就是看中了它的優越的貿易位置,印度當時的航海不發達,經商只能在這個地方,如果能控制此地的貿易,誰就佔據了主動權。最後,鄭和隨著航線的不斷拓展延伸,在占城、淡馬錫、滿刺加、蘇門答臘等一路相繼建立起許多木柵小城,並冠以官廠名稱。什麼意思?就是在各地建立貨物中轉站!鄭和與他的戰友們冒著巨大風險進入大海深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為了錢!據相關專家考證,鄭和的幾次對外貿易,給國家帶來了非常豐厚的收入,大約是二十到三十萬兩黃金、一千萬兩白銀。而他出使西洋,大約只花費了六百萬兩白銀。朱棣駕崩之後,鄭和下西洋立即停止。有人說是遺憾,沒有進一步地開疆拓土,失去了一次融入世界的好機會。其實不然。因為這七下西洋,開闢航線、清理海盜、建立貿易關係等各項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就不需要海軍再開來開去,接下來該民營企業家們開始表演了。在後繼這些中外貿易的推動下,除了金銀,各種科技、文化都大量湧入開放包容的中國,極大的促進了中國自身的跨越,比如玉米、甘薯、馬鈴薯等美洲高產作物被引入中國,極大促進了人口增長。試問一下:這世上最沒有宗教信仰、最重現實經濟利益的民族是哪個?顯然就是中國人,你覺得這個民族會為了圖虛名撒出鄭和下西洋這麼大把的錢來?圖樣,圖森破,要知道歷史上朱老四絕不是賠本賺吆喝的人。
探尋鄭和下西洋原因的觀點有很多,我比較認同如下幾點 :

1.尋找建文帝。 流傳早而廣的說法是,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蹤跡。《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後來不少人亦附和其說。但有些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之說難免牽強。建文帝其人忠厚羸弱,即使逃到國外也不會有所作為,因此成祖不會三番兩次派人去探尋朱允炆的下落。另外有不少跡象表明,建文帝在南京城陷落前已死於大火。建文帝既死,尋找建文帝之說更無法成立 。

2.為了「耀兵異域」,「教化異族」,使海外諸國「賓服中國」,同時還擔負著溝通中國與海外經濟貿易的任務。

3.減少戰亂和通商 有些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的使命隨時間的推移而有所不同。鄭和第一次出使是為了安撫臨近小國,減輕異族異國對中國的侵擾,以後幾次主要是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進,開闊新的航道等。

4.為了政治目的,打開我國外交大門。 明太祖下令限制進貢,由一歲一貢改為三歲一貢,有些國家如日本等限為十年一貢,導致明朝與海外關係幾乎斷絕,經濟貿易幾乎停頓,走私活動異常猖厥,武裝走私成風。同時,明王朝的聲勢日下。成祖即位後決定改變這種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鄭和下西洋都是以頒「正朔」,恢復和發展明朝政府與海外國家的外交關係為首要任務。


鄭和下西洋,政治目的更為顯著。

朱棣知道自己是通過謀反登上皇位的,在登基之後盡量塑造一個好的君王形象,鄭和下西洋的巨大規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統治國家的恢宏氣勢,通過營造萬國朝聖的局面,穩固自己的統治,並藉此瓦解別國勢力。

鄭和前三次下西洋都是為了與東南亞、南亞各國建立友好關係,第四次則是為了使海外各國都「賓服中國」。其實,鄭和遠航,已經達到了既定的政治目標。而經濟目的,只是一個附屬目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