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端向下看去,天地間的景象變得宏觀而新奇。《航拍中國》第二季卻沒有單純停留在展現眼前美景的單一維度之上,而是融入了時間的維度。晝夜交替、四季輪迴,在同一片空間之下,不同時間點上,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景象,彰顯了祖國大地的多姿多彩。

我們與祖國大地朝夕相處,也在這片土地上每日奔波跋涉,感受山川湖河的無窮魅力。而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紀錄頻道出品,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製的大型紀錄片《航拍中國》則嘗試換一個視角,以空中飛行俯瞰中國大地,向祖國表達熱愛與敬意。

繼第一季播出之後,中央電視臺在初春三月再度推出《航拍中國》第二季,繼續從高空探尋中國的景觀風貌、今時往昔。第二季在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中選取了浙江、四川、內蒙古、甘肅、廣東、福建、江蘇七個省市自治區,除了使用無人機和載人直升機的4K高清航拍,還運用了軌道衛星影像及VR技術手段,記錄高空視角下“四季輪轉的天地,冰與火演奏的樂章”。

(動圖:廣東港珠澳大橋)

從雲端向下看去,天地間的景象變得宏觀而新奇。《航拍中國》第二季卻沒有單純停留在展現眼前美景的單一維度之上,而是融入了時間的維度。晝夜交替、四季輪迴,在同一片空間之下,不同時間點上,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景象,彰顯了祖國大地的多姿多彩。例如,祖國大陸南端的廣東省作爲中國經濟發展前沿之地,這裏的白天港珠澳大橋聯通多地、奔流不息,都市裏繁忙喧鬧,一幅快節奏的發展之景;而夜間的廣東則是燈光的海洋,廣州國際燈光節點燃城市的夜空,流光溢彩的夜晚變得奇幻。再例如,橫跨緯度最廣的內蒙古自治區四時四景不同,映射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大興安嶺腳下春季短暫,但杜鵑花卻花開燦爛,夏季的呼倫貝爾草原美的正如電腦桌面背景一般,秋日明亮的森林帶着滿滿的異域風情,冬季嚴寒、銀裝素裹,適合感受一場激情澎湃的雪地狂歡。一年之內、一日之間,風景卻可以完全不同。

(圖:內蒙古阿爾山天池)

紀實影像不是隨機、單向度的拍攝,而是爲空間的展示賦予時間的概念。當時空交錯,沒有哪一個固定的景象是最美的,而是每個瞬間都有着“天時地利人和”的獨特魅力,這纔是《航拍中國》第二季在眼前的景象之外強化的概念。時光如逝,發展不止,影片以時光流淌表白着祖國大地的每一個瞬間。

(圖:內蒙古呼倫貝爾那達慕大會)

影片在此基礎上,將時間的概念繼續放大,從時光流逝延伸到悠長曆史,從自然地理到人文歷史,貫古通今的旁白解說讓影片承載的意義更加厚重。

將時間的概念延長10年,鏡頭在四川上空記錄十年涅槃,從2008年汶川地震的一片廢墟中,如今北川新縣城重建的井然有序,學生們伴着國旗冉冉升起努力向上,影片講述了當代中國人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動圖:北川中學)

將時間概念延長40年,從深圳上空看去,如今擁有1250萬人口的高樓林立,在40年前還是一座只有不到1萬人口的小村莊。

(圖:廣東深圳)

將時間概念延長100年,鏡頭在廣東省虎門大橋上方盤旋,虎門銷煙的煙火歷歷在目,目睹了近代中國的輾轉反側,而百餘年後虎門大橋建成通車,大橋下方輪船穿梭,現代化建設馬不停蹄。

(圖:廣東虎門大橋)

再將時間軸延長千年,福建的正山小種茶葉正沿着茶葉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輾轉走向世界,而今在“一帶一路”的引領下,茶葉依舊飄香,全球貿易呈現着前所未有的景象……

(圖:福建茶山)

在古今對比之中,紀錄片的歷史深度與厚重感呼之欲出,觀衆從眼前的生活景象開始,覆盤五千年文明古國的浩然歷史,影片不僅激發了人們對中國歷史文明的熱愛與敬仰,更加深了對騰飛發展現實的獲得感與自豪感。時間線拉長,從過去到現在,整部影片不着“愛國”一字,卻將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直擊觀衆內心,喚醒觀衆心底的愛國情懷,激勵人們與時代、與祖國同步奮鬥向前,突顯着紀錄片應有的質感與社會關照。

《航拍中國》第二季繼續像鳥兒一樣俯瞰大地,在宏觀的精美畫面之外,以時間與空間的碰撞,描繪出一幅幅獨一無二的美好瞬間;在此基礎上,強化時間的概念,從每一天、每一年的景色變化,延長到更久、上升到歷史的層面,讓觀衆能夠跨越千百年的歷史,實現觸景生情、情景交融。《航拍中國》第二季也在真實記錄與藝術手法上作出了新的嘗試,真正好的傳播在於不着一字、不言一語,摒棄生硬灌輸概念,仍舊將正能量的情感融入藝術化的呈現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