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蜀王陵 符維/攝

  說起十陵這個地名的來歷,如今很多龍泉人都知道,是來源於埋藏在當地的十座王陵。

  蜀王陵 董維華/攝

  時間拉回到1979年春節前夕,位於大梁子山麓的石靈中學擴建工程正在進行緊張的施工,當工人們往臨時砌在學校西邊土丘上的灰漿池裏注水時,卻發現怎麼也注不滿,水不知流向了何處。好奇的工人們挖穿了池底,就此,一個埋藏地下數百年的祕密,明蜀王陵展現在世人眼前。

  王陵雄姿 符維/攝

  王陵,不僅成爲明代蜀王家族在世上僅留的重要遺蹟,更以一種獨有的方式和角度,刻錄了明朝的歷史。從中,可以窺見一個王朝遠去的背影,還原一段王族的國史和家史。

  探祕僖王陵

  僖王陵 王一萍/攝

  驅車鑽進青龍湖入口旁的一條山路,行不多久,穿過正覺山莊,就到了明蜀王陵博物館,蜀王陵所在的大梁子古時即稱正覺山。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先進入蜀僖王陵,這也是蜀王陵墓葬羣中地宮保存最完整、精美的王陵,有中國最美地宮之稱。

  僖王陵 王一萍/攝

  僖王陵地宮深9米,沿着長長的墓道順階而下,一種王陵的森嚴與肅穆逐漸逼近。地宮大門高大雄偉,由兩塊巨石鑿成,上面佈滿門釘,有九九八十一之數。在墓室甬道正中,立有一塊《大明蜀僖王壙志》石碑,上面記述了墓主人蜀僖王朱友?短暫的一生:他是首代蜀王獻王之孫、二代蜀王靖王之弟,明宣德七年(1432年)九月襲封蜀王,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因“風疾”辭世,享年26歲。據介紹,這塊碑刻上的文字不僅是珍貴的史料,可“補史之漏”,作爲書法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僖王陵 王一萍/攝

  穿過甬道,地宮富麗精美的全貌開始展現,在燈光的映射下更顯華奢。地宮全長28米、寬8.96米、高6.59米,呈三進三重殿四合院佈局,甬道、前庭和中庭的兩邊均建有廂房,門殿和廂房均爲琉璃瓦筒屋頂和龍紋勾頭滴水,這些琉璃構件採用實用件三分之一的比例燒製而成,據介紹,龍紋勾頭滴水是皇權象徵。地宮內的門、窗、柱等都用石仿木雕,紋飾圖案十分精美,儼然一座縮小版的王府。

  僖王陵 邵柱林/攝

  在棺室內,我們注意到,藻井爲一輪藏傳佛教中意爲修成正果的八瓣蓮花圖,每一瓣各刻寶傘、金魚、寶瓶、蓮花、法螺、吉祥結、寶幢、法輪等佛教八寶,殿頂還有祥雲圖案,這些都反映出明朝皇室對佛教的篤信。

  僖王陵 邵柱林/攝

  僖王陵中,有諸多成都元素。在廂房的門楣上,就能清楚地看到雕刻的芙蓉花,這是蓉城成都最著名的標誌。地宮中的琉璃構件,均爲當時的成都琉璃廠燒製。而建造王陵用的青石,據考證,大多來自於都江堰,經府南河運抵。

  王族墓羣

  僖王陵曾遭盜掘,至今都能在地宮入口處上方看到明顯的盜洞,但盜墓者帶走了地宮中珍貴的陪葬品,卻未對地宮進行毀壞,至今仍保存完整。但僖王陵旁邊的昭王陵卻沒有這麼走運。

  昭王陵 邵柱林/攝

  蜀昭王陵是一座夫妻合葬墓,於1991年經考古發掘後,從原洪河鎮白鶴村異地搬遷至此保護。昭王陵曾遭到嚴重搗毀,只剩下斷壁殘垣,經過文物工作者的精心復原,墓室概貌得以復原,其佈局大致與僖王陵相通,但規模略小。昭王陵有左右兩個棺室,右棺室爲蜀昭王寢殿,左棺室爲蜀昭王正妃寢殿,左右棺室棺臺上分別刻有龍鳳圖紋。有意思的是,兩個棺室雖然有一牆分隔,但牆上卻留下了一扇小門,大概是爲了讓這對同穴夫妻黃泉之下還能“來往”。在昭王陵中,還有一塊倖存完好的雲紋雙龍石碑,上面的龍頭像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頗爲相似,雕刻十分精美。

  古墓一角 遊少華/攝

  除了目前對遊客開放的蜀僖王陵和昭王陵外,大梁子、青龍埂一帶還分佈着多座明朝皇室陵墓。在青龍湖這一地域方圓五公里的範圍,已經發掘或探明的就有僖王陵、懷王陵、惠王陵、昭王陵、香花寺大皇墳、黔江悼懷王墓、僖王趙妃墓、僖王繼妃墓、定王次妃墓、半邊墳郡王墓等十餘座明代蜀王、蜀王妃、郡王及郡王妃的墓葬。形成了一處類似北京十三陵的著名王陵墓葬羣勝蹟,對瞭解明代藩王陵寢制度以及建築、雕刻藝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蜀王陵 向安順/攝

  龐大的王族墓羣之主爲明代蜀王家族,這就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宗室分封制度。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朱元璋稱帝后,把24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到全國各地,以“慎固邊防,翼衛王室”。明朝蜀藩王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子,始封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去世後,子孫次第襲傳王位。至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八月,張獻忠農民軍攻破成都,十三代蜀王朱至澍偕妃妾投井自盡,蜀藩遂絕,共歷十世十三王,共267年。

  消失的蜀王府

  歷代蜀王都住在成都,死後也都葬在成都,但成都東郊並非一開始就作爲蜀王家族墓的選址地。據史料記載,第一代蜀獻王朱椿、第二代蜀靖王朱友、獻王之子悼莊王朱悅,都葬在成都北郊鳳凰山,但一家兩代四口均過早夭折無嗣,明蜀王室懷疑那裏的“風水”有問題,從第三代蜀僖王起,便將成都東郊選爲了他們的長眠之地。

  蜀王陵 向安順/攝

  在博物館文物展映廳裏,我們見到了出土自蜀僖王陵和昭王陵的明代陶俑、瓷器,陶俑中,兵馬、舞樂、伕役僕從、太監宮女等一應俱全,頗見精美,這些陶俑能夠生動地展現當時蜀王府的生活場景。

  定王次妃墓 李蓉/攝

  作爲蜀地藩王,天府之國的富足讓明蜀王室擁有大量的財富,從王陵的規制建造中,能一窺當年蜀王府的盛景。蜀王府早已消失在了歷史的煙雲中,它曾經位於何處?有怎樣的規模呢?明蜀王陵博物館辦公室主任李澤良介紹,蜀王府舊址在今天府廣場一帶,建造佈局與北京紫禁城類似,外有兩重城牆拱衛,據考證,蜀王府佔地千畝,有房屋八百間,營建較爲奢華,這也反映了蜀王家族的財力。而除了富貴之外,明代蜀王家族另一個不得不的特點是,這一族歷代藩王有過多位賢王,爲明朝歷代皇帝讚賞,也較受當時的蜀地百姓擁戴。

  蜀王陵 向安順/攝

  不過,無論是生前的蜀王府,還是身後的蜀王陵地面陵園,都未能得以保存,只有地宮留存至今,有文史專家考證,其毀於明末入川的張獻忠起義軍。如今,成都城內還有一些地名與蜀王府相關,“比如有一個地方叫紅照壁,過去,這個地方就位於蜀王府大門外600米處,作爲王府遮擋鬼怪的風水牆。”李澤良說。

  幽中藏古 陳秀華/攝

  然而,無論曾經多麼輝煌,在歷史的風雲變幻中,蜀王家族未能永固,最終只留下王陵墓葬羣,與北京十三陵遙相呼應。今人只能從留存的勝蹟中,遙望明王朝早已遠去的背影。

  來源:魅力十陵街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