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總體來說,這是一份英國人看了會罵,歐盟看了會笑,英國議會看了會否決,但也可能是最折中,最不壞的軟脫歐法案!

本脫歐法案有將近600頁紙(沒記錯的話應該是585頁),歐盟27國領導人開會討論了不到40分鐘就一致通過了。這說明什麼?說明首相特蕾莎梅搞出的這份脫歐法案正和歐盟心意啊。其他的不說,單單就繳納390億英鎊的會費,就足以讓英國大出血,讓歐盟大快人心了(讓英國大出血是必須的,以此震懾其它潛在有脫歐傾向的成員國)。

幾個月前特蕾莎曾信誓旦旦地說無論如何也不會繳納如此罰款,現在看來,這些不平等條約她其實都答應了!

雖然這個罰款是經過艱苦談判(確實很艱苦),從之前的500億降到390億,但390億也不少啊。英國人每年給歐盟交的會費是180億(平均每天5000萬),390億相當於英國在歐盟兩年多的會費!

人家都退出組織了,還要硬生生地被剋扣兩年多的會員費,這就是明顯的霸權主義啊!

再加上其他限制條約,在強硬脫歐派看來,這份脫歐法案和當年中國北洋政府時的那個21條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喪權辱國。因為真正的脫歐勇士,從來都是以無協議脫歐(leave with no deal)為底線的。

脫歐,那是越早越好,

給錢,那是不存在的,

但貿易,那還是要繼續做的!

沒有歐盟,WTO還在。難道英國無協議脫歐了,法國,德國,中國企業就不和英國做生意了?

甚至,英國可以繞開歐盟,單獨和法國,西班牙這種國家簽署協議(想想看,如果你是法國企業家,你會因為英國脫歐了而不和英國人做生意嘛?對於德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來說同理)

因此這也是硬脫歐派(如David Davis這幫人)的自信所在!

"連冰島這種小國都能與中國簽訂貿易協定,所以我相信脫歐後的英國也能辦到!"

(法拉奇 Nigel Farage)

Nigel Farage(獨立黨):你說你特蕾莎,你他娘的怎麼就不敢去布魯塞爾和默克爾吵一架,然後來個無協議脫歐呢?

PS.昨天(周二)Nigel Farage發表聲明,宣布退出UKIP。原因比較複雜,這裡不多說。有感興趣的評論區留言,單獨解答。

所以說,特蕾莎首相如果要通過這條法案,最大的阻力其實跟本不是歐盟,而是英國議會。本法案被否,不僅僅是因為其內容好壞的問題,更多的是涉及到英國各個黨派之前的權利鬥爭。

但客觀來說,特蕾莎梅這兩年首相干的挺不容易的,而且這份法案,也可能是她竭盡所能,她認為她能給英國國家利益和歐盟談出來的最優解:

但,

對外,歐盟的目的就是要給英國放血,且態度強硬不退讓,英國幾乎沒有與歐盟叫板的籌碼(確實真沒大有,而是在自由貿易,北愛爾蘭,直布羅陀這些地方還要受制於人);

對內,

獨立黨(UKIP)和保守黨內的硬脫派說她是假脫歐,背叛人民。內閣時不時還來個雪崩勢辭職(科爾斌說特蕾莎的內閣已經累計辭職20+人次了,雖然工黨這邊的front bench人員換的更多);

自民黨人說她根本就不應該脫歐(英國自民黨是傳統的親歐派),而且脫歐留歐這種決定根本不應該通過全民公投這種方式來決定(精英政治,反民粹)。脫歐不利於英國國家利益(主要是經濟方面),所以首相脫歐是背叛國家;

工黨的科爾斌批判她壓根兒就沒有能力領導國家,也沒有能力領導脫歐和與歐盟之間的談判,所以根本就不應配當首相!雖然工黨也不一定能與歐盟談出啥好結果,但保守黨肯定談不好!(事實證明脫歐這事兒就是坑,執政黨誰碰上誰倒霉。如果當初是科爾斌領導脫歐,現在工黨內部的分裂可能比保守黨還嚴重)

蘇格蘭國家黨(SNP)說脫歐非蘇格蘭人民所願,背叛蘇格蘭人民意志(蘇格蘭大多支持留歐,脫歐是英格蘭人投出來的)。且首相的脫歐法案不利於蘇格蘭經濟發展(可能給當地造成80000個就業崗位損失),應該照著挪威模式來;

因為涉及到北愛爾蘭問題,與特蕾莎的保守黨聯合組建政府的北愛民主統一黨(DUP)還時不時威脅要解除合同;

但對於特蕾莎首相來說,我個人認為她其實是保守黨內的留歐派,至少在當初脫歐公投時不是脫歐派,但因為老百姓公投投出了脫歐的結果(52%脫vs48%留),所以為了遵從民意,硬著頭皮也是要把歐盟脫了:想要限制人員自由流動,但同時想保證英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從而保證就業)以及北愛爾蘭和愛爾蘭之間沒有hard border,最終才和歐盟談出了這個折中的脫歐法案,也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

這份脫歐法案在英國下議院,很大概率上是通不過的。(12月11投票,到時候繼續更新)

本來應該是12月11投票,但被首相推遲了。你們猜猜,首相為何要推遲投票日期?

英國內閣有650個議席,也就是說這份法案要想通過,至少要過半支持,達到325票以上。保守黨這邊才不到320席(317席),就算自家議員全部支持那也不夠,況且,之前答案也有提到,保守黨內部關於脫歐已經產生分裂,像Boris Johnson(前倫敦市長,前外交部長),David Davis(前脫歐大臣)等內閣部長紛紛辭職,還有保守黨后座議員雅各·里斯-莫格(Jacob Rees-Mogg)這種公開挑戰梅相權威,等等。據估計,300多保守黨籍議員中大約有80-100名反叛議員,真正支持首相的可能只有200多。雖然這80-100人也不是鐵板一塊(首先,這些人中包括留歐派和硬脫歐派,其次,脫歐派內部缺乏統一協調),也不大可能通過黨內不信任投票挑戰首相權威(80-100 VS 200+,挑戰不動),但整個議會650席,首相要是想讓法案通過,還需要去其他黨派拉100+票的支持。

更新:

今晚保守黨內首相不信任投票,200:117,特蕾莎保住首相之位!看來之前說的沒錯,保守黨內部首相的權威確實挑戰不動!

工黨這邊有262個議員,按照現在情況來看,幾乎不大可能去支持特蕾莎。工黨議員大多支持留歐。雖然工黨領袖科爾斌是個潛在的脫歐主義者,而且工黨的支持群眾也有很大一部分支持脫歐,但人家科爾斌老頭機賊的很,從來不在公開場合說自己到底是支持脫歐還是留歐,僅僅是批判特蕾莎提出的脫歐法案是垃圾!

May: This is the only deal, the best deal! 這是唯一的法案,也是最好的法案!

Corbyn:If this is the only deal, it can also be the worst deal. 如果這是唯一的,那也是最壞的。

結合科爾斌,約翰麥克唐奈等工黨領導人的言論,工黨有一個脫歐的alternative plan,這個alternative plan比特蕾莎的plan強的多,綜合來說就是:保就業,促增長,給英國帶來光明的前途!但這個alternative plan具體有哪些內容,這個我們目前不是特別清楚。

當然,科爾斌和麥克唐奈可能目前也不太清楚。因為工黨這次要否決首相的脫歐法案,更多的是對人不對事兒!

凡是保守黨人提出的,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挑毛病;凡是特蕾莎首相提出的法案,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否決!

對於工黨來說,只要本法案被否,就有很大機會舉行重新大選。只要有大選,工黨就有機會拿更多議席成為執政黨!

甚至,連大選也不一定需要,直接推動議會不信任投票,也可以把首相搞下來!

但可以推測,如果讓科爾斌領導脫歐,很大程度上其實也是和特蕾莎一樣,走軟脫歐的模式。像奈及爾法拉奇(Nigel Farage MEP, Member of European Parliment)這種強硬的脫派沒有領導政府的經驗,所以更多的是在歐盟議會過過嘴癮。

自民黨這邊有12個席位,蘇格蘭民族黨有35席,但人家這倆都是傳統上的親歐派。特別是自民黨,現在一直在打留歐牌來拉選票。怎可能去支持脫歐法案?

(如果要重新大選的話,這次自民黨靠打留歐牌應該可以迴光返照一下,從議會再多撈幾個甚至幾十個議席)

整體上說,在英國議會,特蕾莎的脫歐法案比較居中,算是軟脫歐,所以既得不到硬脫歐派的支持,也得不到留歐派的支持。按照現在的數據推算,估計能有2/3的議員反對(400人)。

但到投票時,真正反對的人數可能不會有這麼多。因為本脫歐法案被否決就很有可能導致議會解散,重新大選。而對於很多搖擺選區的議員來說,他們其實更擔心自己的議席在下次大選中能否住。

所以對他們來說,最保守的辦法就是讓這份法案通過,避免重新大選!

碼字不易,看過順道給個贊吧!

相關問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891463/answer/552700213


英國政壇大地震,首相希望效仿中國,也搞一國兩制

英國政壇發生大地震,英國首相特蕾莎梅面臨著一個內憂外患的十分危急的局面。

在11月15日,英國首相梅姨把她的所有內閣成員召集起來開會,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就是討論,英國「脫歐草案」

英國要脫歐,有兩個方案

一個是硬脫歐

一個是軟脫歐

硬脫歐,顧名思義就是我什麼也不和你談,我就一刀切下去,和你歐盟劃清界限,從此以後,你是你,我是我。

而軟脫歐則相對柔和許多,影響也小得多,他會有各種各樣的關稅談判,法律問題磋商,人員流動討論,這種種議題全都會放在一個「草案」裡面。

而這個草案,就是特蕾莎梅搞出來的「英國脫歐草案」。

但這個草案提出來後,第一關就是要得到所有內閣成員的同意。

特蕾莎梅作為英國的領導人,手底下一群幕僚和官員,這些人需要先同意這個草案,然而這個草案才能拿到議會去表決。

所以為了搞定這個草案,特蕾莎梅在15號,召開了內閣會議,會議開得時間長達5個多小時,從上午11點,一直開到下午16點。

期間各種辯論爭議,從來沒有停過,根據參與會議的內閣成員透露,會議中特蕾莎梅情緒很不好,甚至會聽到她憤怒的爭論。

最終這個「英國脫歐草案」還是在內閣里通過了,畢竟在政府里老大是梅姨,只要她想通過,至少在內閣是可以強行通過的,但在下議院就不一定了。

可是在內閣的這個「強行通過」中,梅姨也付出了慘痛代價。

可以說英國首相「特蕾莎梅」的執政團隊,已經分崩離析。

脫歐大臣Raab,立刻辭職

16點強行通過草案

16:55分,英國脫歐大臣辭職,辭職時該大臣說

針對首相在脫歐協議里的內容,我發自內心的不支持,我的良心也不允許我支持。

內閣工作與養老金大臣Esther McVey,辭職

一小時後

17:58分,英國內閣工作與養老金大臣,辭職

半小時後

18:22分,保守黨議員Anne.Marie,發出對特蕾莎梅的不信任信函

特蕾莎梅是保守黨老大,但下面一大票黨員對老大發起了不信任信函,這種信函可以逼迫特蕾莎梅最終辭職下台。

英國環境大臣,Gove

兩小時後

20:17分,特蕾莎梅任命環境大臣,接任剛辭職的脫歐大臣工作

21:15分,環境大臣拒絕首相任命,拒絕去當這個脫歐大臣。

保守黨副主席,Rehman Chishti

兩小時後

23:00分,保守黨副主席,辭職。

人心散了,隊伍帶不起來,任何議案也不可能通過。

不誇張的講,特蕾莎梅目前面臨著一個三面夾殺的險惡境地

在英國國內,自己的政黨分崩離析,黨員對她這個黨的領袖發起不信任和不滿信函,逼迫她辭職

同樣在英國國內,反對黨工黨對特蕾莎梅窮追猛打,誓要借著保守黨在脫歐中的種種愚蠢條款,狠狠打擊保守黨勢力。

而在國外,整個歐盟統一敵視英國,英國如果拿不出能讓歐盟滿意的條款,歐盟也不會讓步,最終局面就是英國硬脫歐,什麼協議也得不到,英國經濟硬著陸。

那為什麼梅姨這個「脫歐草案」如此不受人待見,讓一個首相面臨三面夾殺的局面,它到底有多不堪呢?

英國脫歐草案一共585頁,涉及諸多歷史,經濟,文化,關稅,人員流動等方方面面問題,如果看一遍這534頁的東西,腦子都是炸的。

那我就挑幾個關鍵點來看。

客觀的講,特蕾莎梅的這個脫歐草案,其實不錯。

它很像清朝的李鴻章去和日本談判

當年甲午戰爭失敗,李鴻章被派去和日本談判,最終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賠錢2億兩,割讓台灣及附屬島嶼

李鴻章被罵成賣國賊,千古罪人。

可誰都知道,你在戰場上都得不到的東西,怎麼可能在談判桌上得到。

清朝孱弱,戰敗導致談判,等於是人家把刀架在你脖子上談判,你怎麼可能談出好條約。

李鴻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最壞的條件下,談出一個較好的條約。李鴻章在日本被刺殺,中了一槍,讓大清少賠了一億兩,這事坊間也都知道。

而今特蕾莎梅面臨的也是這個局面,特蕾莎梅面對歐盟,局面很不利,英國早已不是當年的大英帝國,你一個英國怎麼能和整個歐盟抗衡。

然而「脫歐」已經覆水難收,英國不可能不脫歐了,問題是怎麼脫。

所以特蕾莎梅作為領導人所要做的,就和當年的李鴻章一樣。

盡最大可能,幫英國爭取利益,讓脫歐的影響最小化。

而在談判中,梅姨也確實為英國爭取到了利益

一開始歐盟要求英國支付「脫歐」的各項賠償和費用,共計600億歐元

600億歐元,這可不是一筆小數字,但在漫長而艱難的談判中,梅姨成功將這筆「分手費」,從600億歐元降到500億。

最近又再降了50億,英國只需支付450億歐元的分手費。

這和李鴻章一模一樣,盡最大可能的在談判桌上壓低賠款。

150億歐元,也不少了。

而「梅姨」另一個和李鴻章類似的狀況是——割地

英國脫歐,有個最大最大的雷,就是領土問題,就是北愛爾蘭問題。

我們看下地圖

在英國西側的愛爾蘭島,分為兩部分,南部是愛爾蘭共和國

北部是屬於英國的北愛爾蘭,但北愛爾蘭高度自治。

英國全稱也叫,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可見這個北愛爾蘭是被英國視為不可分割的領土主權一部分。

那現在脫歐後,問題來了。

愛爾蘭是獨立國家,屬於歐盟,和愛爾蘭接壤的北愛爾蘭屬於英國。

那歐盟就要求,英國脫歐後,北愛爾蘭必須區別對待,北愛爾蘭不脫歐,愛爾蘭和北愛爾蘭之間不設立邊界和海關。

那這就直接涉及到一個主權問題了。

主權問題,那就敏感了。

一個國家,大部分脫歐了,裡面有一部分不脫歐,那我不就等於喪失了對北愛爾蘭的主權了嗎?

所以很多英國人就罵,我們都是一個國家的,要脫歐大家一起脫,不可能說我大不列顛脫了,你北愛爾蘭不脫。

北愛爾蘭是英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一旦牽扯到領土主權,任何國家都會極為敏感

英國人民痛罵梅姨,喪權辱國,割讓北愛爾蘭主權

英國政治家同樣對梅姨群起而攻之,我們絕不能喪失對愛爾蘭的主權,愛爾蘭要和我們一起脫歐。

擺在梅姨面前的問題就成了

不在北愛爾蘭設立邊界,等於喪權辱國

在北愛爾蘭設立邊界,歐盟就不會同意英國的脫歐草案。

梅姨,兩面不是人。

是要「喪權辱國」呢,還是要為國家實際利益著想,讓大不列顛脫歐,北愛爾蘭不脫歐。

此時梅姨突然想到了中國,想到了中國的一國兩制。

中國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為祖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打下基礎。

那梅姨想,中國能一國兩制,英國或許也可以。

所以她就試圖借著中國的例子,中國一國兩制,也沒喪失主權啊,我們英國就是不在北愛爾蘭設立邊境,讓人員,貨物,資本自由流通,我們也搞一個英國版的「一國兩制」。

英國版「一國兩制」,可以最大限度的滿足歐盟要求,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滿足英國脫歐要求,可謂一舉兩得。

可英國人他死腦筋,不懂得一國兩制的精髓,根據最新調查,英國大部分人還是支持要搞邊界的。

圖上藍色部分,堅持北愛爾蘭必須和英國一起脫歐,也就是反對英國版一國兩制

而黃色部分,則支持英國版一國兩制,支持北愛爾蘭不脫歐。

可以看到藍色部分還是占較大多數的。

而且脫歐還造成一個更嚴重的情況,就是北愛爾蘭和愛爾蘭之間一旦重現「邊界,關卡」,可能讓愛爾蘭分離主義,再度壯大。

在愛爾蘭島上,愛爾蘭和北愛爾蘭本來是一個國家。

1228年,英國入侵愛爾蘭,幫愛爾蘭成立了一個「沒有半個愛爾蘭人的愛爾蘭國會」

佔領愛爾蘭後英國人開始了各種各樣的暴行,當時鼓勵殺愛爾蘭人的一句口號是——殺死一個愛爾蘭人等於殺死一條狗

1649年,英國二次入侵愛爾蘭,期間屠殺至少150萬愛爾蘭人。

愛爾蘭天主教徒更被大規模清洗,天主教徒的土地95%被剝奪

可愛爾蘭人對天主教信仰非常虔誠

然而英國是全歐洲帶頭進行宗教改革的國家

愛爾蘭天主教和英國新教,是兩個水火不容的存在

就像同樣是伊斯蘭教,遜尼派和什葉派也是水火不容的一樣。

佔領愛爾蘭後,英國對愛爾蘭進行了瘋狂的剝削,愛爾蘭成為英國的糧倉,愛爾蘭人成為英國人的奴隸,絕大部分糧食供給給英國。

1758年,英國開始強力壓迫愛爾蘭,強制愛爾蘭人放棄天主教信仰,改信新教,這更爆發了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的激烈衝突。

到了1843年,愛爾蘭人民的主食土豆,(本來愛爾蘭人主食不是土豆,是小麥和燕麥,但英國人控制了幾乎所有小麥,愛爾蘭人只能吃土豆。)

而當土豆發生了嚴重的土豆疫情後,就造成了全愛爾蘭發生大饑荒,可英國人竟選擇視而不見,任由愛爾蘭大饑荒發生。

大饑荒至少造成100萬愛爾蘭人被活活餓死

這件事在愛爾蘭人心中埋下深深的仇恨。

大饑荒導致大逃難,大批愛爾蘭人走投無路,他們決定去一個真正自由的地方,一個新大陸

那就是美國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美國有幾千萬的愛爾蘭後裔,每年3月17日,美國還有專門的「綠帽子節」

愛爾蘭後裔在美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當美國強大起來後,這也直接幫助愛爾蘭擺脫英國統治,獨立。

一戰二戰中,大英帝國國力直線衰落,愛爾蘭獨立勢力興起,1920年爆發愛爾蘭獨立戰爭,隨後愛爾蘭國會自行宣布脫離英國。英國拒絕承認其獨立。

1921年愛爾蘭和英國開始停火談判,談判結果是簽訂了《英愛條約》

英愛條約,將愛爾蘭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26郡成立自治邦,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愛爾蘭共和國

北部6郡因為有大量的新教徒,依舊歸屬英國。

如此一來,愛爾蘭這個國家的分裂已成事實。

但國家分裂必然造成人民憤怒,愛爾蘭人也是如此,一批抗拒分裂,主張一個統一愛爾蘭的人民成立了「愛爾蘭共和軍」

這個「愛爾蘭共和軍」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製造恐怖襲擊,破壞既成事實,讓兩國重新大亂,從而謀求一個完整的愛爾蘭國。

愛爾蘭共和軍可是非常厲害,可謂是恐怖組織的老祖宗,在上世紀十大恐怖組織中,愛爾蘭共和軍位列前排。

愛爾蘭共和軍,世界十大恐怖組織

從1970年開始,愛爾蘭共和軍以暗殺,爆炸等恐怖襲擊手段宣揚他們的「政治理念」

下圖是共和軍歷年來有統計的所有襲擊,幾乎每年倫敦都會突然爆炸一兩次。

尤其是在巔峰時期的1992年,光這一年,全倫敦共發生襲擊爆炸38起,這樣恐怖襲擊的密度和強度,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

愛爾蘭共和軍這樣不斷的炸炸炸,一直炸到1997年,英國工黨溫和派上台,雙方再次簽訂確定關係的政治性文件

《貝爾法斯特協議》

這份協議主要解決英國,愛爾蘭和北愛爾蘭三者之間的關係

協議主要內容是

愛爾蘭正式獨立,成立愛爾蘭共和國

北愛爾蘭仍屬於英國,但擁有高度自治權

到了2005年愛爾蘭共和軍正式下令終止持續三十多年的武裝鬥爭,放下武器,和平交流。

加上當時全球化和歐盟的作用,愛爾蘭和北愛爾蘭之間已無邊境,無論是人員交流還是貨物往來都暢行無阻,這更緩和了這片地區幾百年來的仇恨和殺戮。

可是如今,英國脫歐,愛爾蘭問題又被擺上檯面。

原本平息的硝煙,現在因為要重新豎立邊界而再有衝突的可能,要知道大多數愛爾蘭人骨子裡都是反英國的,英國歷史上對愛爾蘭犯下的種種暴行,他們從來沒忘。

但因為都加入歐盟後,兩國人民自由往來,貨物自由流通,這極大的促進了兩國間的關係穩定,因為開放和交流,是緩和矛盾與衝突的最好方法。

可如今,這條邊界要回來了,人員不再自由往來,貨物經過都要重新檢查扣稅,交流的大門重新被關上。

當邊界回來之時,愛爾蘭對於英國的憤怒也將被重新喚醒。

而且在面對主權問題時,誰敢說我不要主權要實際利益,誰敢說?

誰敢說,誰就下台,誰就是千古罪人。

即便特蕾莎梅的脫歐草案已經極大的有利於英國脫歐後的經濟穩定,但光一個主權問題,一個北愛爾蘭到底是不是英國的問題,北愛爾蘭要不要和英國一起徹底脫歐的問題,就足以毀掉所有的一切。

微信搜索,微觀系列,獲取更多好文


我的兩個兒子,想買一個PS4。因為他們痴迷於最流行的足球遊戲之一:FIFA19。

我說:這怎麼行。一個PS4要兩千塊錢呢。誰來付?要不你們先想想怎麼湊齊這筆錢,我們再討論。

於是兒子從積累硬幣開始,慢慢省錢。事有湊巧,他們恰好在期末考試中表現出色,每人獲得學校頒發的800塊獎金。這樣再加上平時省的一些積蓄,離買PS4的目標差的不遠了。

於是購買PS4的議程又被提了上來。從內心裡講,我擔心兒子沉迷遊戲無法自拔,因此肯定不願意買。於是我拋出了皿煮論:要不咱在家裡舉行一個關於「是否購買PS4」的公投。如果多數票贊成,就買。

我和老婆反對,兩個兒子贊成,2票對2票。關鍵性的一票,落到了4歲的女兒身上。女兒是典型的搖擺派:對於買或者不買,每5分鐘改變一個主意。

兩個兒子對妹妹展開了強大的遊說攻勢:你支持買,冰箱里所有的冰激淋都給你吃。你不是老想玩我的樂高玩具么?給你!你不是喜歡麥當勞兒童餐么?我以後每個星期給你買!就這樣,妹妹被說服了。

兒子興奮的對我說:3比2,我們立馬粗發去買!我說:No No No。你們不能這樣忽悠妹妹。冰激淋還不是我買的?你的錢都拿去買PS4了,哪來錢給她買麥當勞兒童餐?你到時候又想玩樂高了,還不是一把就把樂高玩具搶回來?你就是給她畫了個不存在的大餅而已!

於是我告訴妹妹:如果買了PS4,你兩個哥哥整天霸佔電視機,你就看不成你的動畫片了。你還是再想想吧,你還想不想看《熊出沒》?於是妹妹說:我投反對票!

==========================================

Nigel Farage說過:People respond to campaigning. 這句話點出了「公投」的本質。那就是,在面對脫歐這樣複雜的課題前,絕大部分民眾,都只不過是個3歲小孩。你搖動三寸不爛之舌,就能輕易左右他們的決定。

比如你告訴他英國每年給歐盟交了幾十億歐!把這些錢拿回來花在醫院上,我們的全民醫療體系就會好得多!於是他就投「脫歐」了。然後你告訴他,英國的醫院裡僱傭了好多外國護士,沒有這些外國人,你啥病都看不了!於是他投「留歐」了。你再告訴他:英國沒有獨立的司法權,我們哪像一個主權國家,都得聽布魯塞爾的!於是他又投」脫歐「了。你再告訴他:北愛和我們打了幾十年的獨立戰爭,那時候倫敦幾乎每年受到恐怖襲擊,好不容易達成協議消停了,現在英國脫歐,愛爾蘭不脫,北愛問題又要回來了,難以解決!然後他可能又投「留歐」了。

特麗莎·梅和歐盟談判後確定的脫歐草案,有585頁。全英國有多少人看過這個草案?滿打滿算不會超過1000人吧。有多少人從頭到尾都仔細閱讀,並且真正理解其中的每一條細節?滿打滿算不會超過500人吧。如果你去英國大街上問眾人:Permanent customs union (關稅同盟)和single market(單一市場)有啥區別?有多少人講得清楚?

所以對脫歐進行公投,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主意,就好比召集一大堆3歲小孩進行投票。如果梅的草案在議會中不通過,那麼英國有可能會舉行第二次公投。到時候,那些巧舌如簧的政客又會滿世界開始他們令人激動的演講了。Nigel Farage很可能是對的: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和舞台,Campaign一下,他就能夠說服足夠多的人聽他的。

============================================

我對兒子說:不如下周我們再舉行一次公投吧。你看妹妹之前被蒙蔽了,做出了不理智的決定。

兒子肯定不幹:Buy means Buy! 哪有投了不算數的?皿煮何在?公義何在?童權何在?

我最後不得不使出殺手鐧了:給你點陽光,你就燦爛了?學校布置的作業做了么?上周老師發的閱讀書單,都讀了么?該幹嘛,幹嘛去!

終於,一切回歸清凈!

(以上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謝邀。

作為一名常年在鍵盤上尋找快感的業餘國關愛好者,我最喜歡琢磨的角度是:為啥?

英國脫歐的過程和代價無疑是痛苦的,特蕾莎同志很可能要以自己的政治生命為代價,來實現英國離開歐盟這一政治里程碑。

代價這麼大,眼下經濟形勢又不好,一般不是抱團哆嗦嘛,怎麼還要單幹呢?

我們來捋捋,姑妄言之。

美國在二戰中打趴了兩大陣營,檯面上是我們看的到法西斯陣營,軸心國德意日們;檯面下是大家說的比較少的殖民主義陣營,英法荷比們。

大英帝國打贏了二戰,也打輸了二戰。她的殖民地被肢解,帝國特惠制崩潰,美蘇高舉著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旗號,瘋狂收割她的商品市場、金融幣權和勢力範圍。

納賽爾1956年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而英法聯軍在美蘇聯手的壓力下不得不罷手撤軍。那一刻,宣告了舊殖民體系的全面瓦解,英法也從此走上了兩條不同的道路。

我個人雖然很不認同英雄主義敘事,但不得不承認戴高樂和他的戴高樂主義,在這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上,引領法國人走向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戴高樂和法國人選擇了獨立,並盡一切可能維繫法國的殖民遺產。所以面對非洲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運動,戴高樂雖然順應民族自決的原則,也在各種場合公開抨擊帝國主義,但他依然在非洲保有了強大的政治經濟影響力,甚至是赤裸裸的軍事存在。所以阿爾及利亞馬達加斯加們雖然獨立了,但法蘭西共同體、法語國家組織、法郎區們的影響力仍牢牢控制著他們。

可以這麼說,暗殺、政變、內戰,法國干過的髒話也就排在CIA後面

基於「獨立的法國」這一思想,戴高樂將其延展到「獨立的歐洲」,後面的故事大家就很熟悉了。

戴高樂曾兩次拒絕英國加入歐共體的請求,認為英國是美國放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

而英國這邊,雖然1945年工黨首相艾德禮放手讓印度和緬甸獨立,但直到1955年首相艾登因為蘇伊士運河戰爭的失利而下台,英國人才反應過來日落的既定事實。

英國人迅速選擇了與美國友好,三百年盎格魯撒克遜的政治智慧,並沒有被工黨的幾次拉鋸阻止。

就像法國的戴高樂,英國的丘吉爾也為英國人留下了一個方向,一個他形容為「大英帝國四百年的對外政策」:大陸均勢。

歐洲大陸上不允許有這麼牛逼的存在,英國會永遠聯合歐洲大陸上弱小的一方,對抗強大的一方,無論何種主義何種體制。

英國開始尋求加入新生的歐共體。

不是說要聯合弱小的一方嗎?

沒錯呀,因為此時歐洲大陸上強大的一方不是歐共體,是蘇聯。

「世界島」假說已經被知乎說煩了,但我再贅述一遍。

歐亞大陸是世界之島,這個島上的力量如果能夠形成穩定聯合,那麼這個集體就能夠控制整個世界。

就像英國對歐洲大陸所堅持的大陸均勢策略,防止世界島上的力量聯合,也有一個放大版本的「世界島均勢」策略。

對美國而言,英國和日本是這個世界島東西兩端的兩個離岸力量支點。控制這兩個支點,美國就能以低成本源源不斷地向世界島投放力量,引導分裂對抗,保持均勢和自己的地位。

在資本主義顏面無光的70年代,蘇聯如日中天。不管中蘇之間多少摩擦,中國還是紅色的,而印度依然繼承尼赫魯的旗幟,鮮明地號稱自己是社會主義國家,並且熱切地幻想成為第三世界領袖。中東是一盤碎片,無力作為對抗蘇聯的一個整體。

世界島上唯一看上去有希望的聯合力量,是懦弱搖擺的新生兒,歐共體。

在西邊,1970年首相希思趁著戴高樂辭世,開始全力推動加入歐共體,將西邊戰略支點的力量導入歐洲大陸;在東邊,基辛格開路,尼克松訪華,田中角榮事後補了個章,東邊戰略支點的力量開始導入東亞大陸。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英國為了維繫自己的地位,成為美國世界島均勢的戰略支點。出於對抗蘇聯、將美國力量導入歐洲大陸的目的,加入了歐洲。這是大陸均勢的延續;

法國為了維繫自己的地位,從獨立法國走向獨立歐洲。這個聯合體不僅對抗蘇聯,有必要時——確實也發生過——她也會對抗美國。

當蘇聯存在時,外部力量的干涉雖然使得法德不快,但不是不可接受的。

但當蘇聯消失了呢?

當俄羅斯都不再是一個威脅了呢?

甚至,當俄羅斯也願意加入歐洲呢?

俄羅斯不是不願意加入歐洲,當蘇聯解體時,歐洲與俄羅斯做過一段時間大西洋主義的美夢。

這個美夢因為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利益受到極大削弱而破滅。

拒絕俄羅斯對美國來說是算的過來的,他需要一個敵人,一個歐洲家門口的威脅,來控制歐洲。

但對歐洲來說,家門口樹敵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愚蠢。俄羅斯是敵人,那1000公里外就是鋼鐵洪流和核武器,再老舊破敗,也能造成歐洲的全境廢墟。俄羅斯是朋友,那1000公里以外就是廣袤的能源和原材料,1億的市場和通向亞洲的大門。

俄羅斯人的不能,不是他們是斯拉夫主義者或者他們想恢復寇松線。俄羅斯人的不能,是不能承受美國通過歐洲對俄羅斯持續的滲透與顛覆。

俄羅斯和歐洲在等待,他們在等待一場寒冬,一場讓美國自己收縮的寒冬。

寒冬來了。

十年前的金融危機從來沒有遠去。這十年里的產能過剩與量化寬鬆,每個國家都在開動印鈔機,敲下印章,一手發債一手發幣,用一場危機去掩蓋另一場。

1933大危機教育我們,一切泡沫都要有人買單。凱恩斯雖然說他活不到買單的時候,但麻煩的是,總有人會活到買單的那個時間點。

經過不到五十年兩場世界大戰,這個慘痛的資本主義速成班教育了我們走出危機的兩種方法:一是迅速實現一場科技的突破,帶我們跨入下一個產業繁榮周期;二是等別人倒下,分食他的屍體。

一個有美國滲透的歐洲還能平和地走了二十年,就是龐大的蘇聯變成了一頓大餐,鬣狗們吃的開心,也就不大在意彼此的立場了。

但草原上倒下的屍體吃完了,僅存在鬣狗們就會開始不懷好意地互相打量。

詭異的場面出現了:每個國家都在瘋狂地攀科技樹,確保能源和糧食的安全;同時用強力整合內部,握槍在手,恫嚇他人。

凜冬將至,誰是糧食?一個以鄰為壑的大爭之世到來。法國選擇更緊密的抱團。

英國選擇了更鮮明的立場。

俄羅斯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頂住了中東的壓力。但她還有一個地緣政治火藥桶,那就是烏克蘭。這是美英歐俄的新歷史分歧點。

歐俄和解,意味著一個新的歐洲聯合力量初現雛形。雖然這連新生兒都算不上,但對於美國來說已經是個足夠可怕的苗頭。

這個苗頭將促使美國重新思考世界島策略,他有可能放下東邊的硬骨頭,轉向去擊垮新歐洲的產業,甚至允許東邊參與其中的產業絞殺戰,分一點。畢竟歐洲的工業結構與他的競爭更為直接,而能和他抗衡的力量更分散。

但如果歐俄和解失敗,他就能更進一步撬動歐洲的力量,去聯合歐洲啃下東邊的硬骨頭,完成對東邊的徹底技術與市場封鎖。

美國的牌不像以前那麼多,而他的對手依然模糊。

作為美國的跟隨,在這個時間點還置身於這場迷局中是不理智的,英國人最終選擇抽身出來。

歐洲人知道,英國佬每逢關鍵時刻就喜歡跑路,他們大概是已經習慣了,乾脆就收一筆分手費吧。

接下來,國策是點「戴高樂的遺志」呢,還是「昭昭天命的夥伴」呢?

不管怎樣,我總覺得在某條世界線上,這個法案的通過,會被後世記為「全球化的終結與區域集團化的復興」。而這條世界線上,特蕾莎梅也會享有和撒切爾一樣的歷史地位。

只不過這條世界線的畫風可能不怎麼美。

大家好,這就是今天的我比「尼瑪好多個宮」聰明系列,謝謝收看。


當地時間11月27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在與歐盟27國就脫歐協議草案達成一致後,於英國議會下院宣布將於12月11日將該草案呈交議會表決,意味著英國脫歐進程的焦點再一次從英歐雙邊關係回到了英國國內。特蕾莎·梅將用約兩周時間遊說下院各黨派議員為該方案投下贊成票,以保證英國能在2019年3月29日比較有序地退出歐盟。

11月25日,特蕾莎·梅在歐盟特別會議上向27個成員國陳述脫歐協議草案。 來源:視覺中國

在保守黨內部嚴重分裂、且各在野黨普遍對協議內容懷有異議的現狀下,現行版本的協議草案通過議會下院表決的希望仍顯渺茫。若草案未能通過12月11日的投票,英國現任政府將很難在2019年3月29日之前與歐盟方面敲定一份新草案並使其在議會下院得到通過,屆時脫歐進程以及梅內閣前途的不確定性都將被推上高峰。在最壞情境下,英國將有可能面臨來自無協議脫歐和梅政府倒台的經濟和政治雙重動蕩。

從無到有的表決,從有到無的多數

作為奉行議會主權原則的國家,英國政制一貫以議會下院為實質上的最高權力實體,但議會立法權在脫歐議題中扮演的角色並非不言自明。在立法層面為脫歐公投鋪平道路的《2015年歐盟公投法案》僅對公投問題設計、計票和正反雙方宣傳經費等技術性細節作出了規定,對於公投帶來的脫歐談判結果如何投入執行則隻字未提。

2017年7月13日,代表特蕾莎·梅政府立場的《2017-2019歐盟(脫歐協議)法案》草案送呈議會下院議決,其中第九條首次規定政府部長無需通過議會即可直接執行脫歐協議、啟動脫歐程序,在兩院引發爭議。當年12月13日,該草案在下院以305比309的微弱劣勢遭到否決,迫使政府向保守黨籍親歐派議員多米尼克·格里夫(Dominic Grieve)提出的修正案讓步,在法案中增加要求政府部長在執行脫歐協議前必須得到議會立法批准的條目,這一修正最終在2018年6月26日通過的《2018(退出)歐盟法案》中得到保留,為即將在12月11日舉行的議會表決投票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時任黨首卡梅倫的帶領下,保守黨曾在2015年大選中贏得議會下院650席中的331席,僅擁有5席的微弱多數。這一態勢即便在2016年英國公投決定脫歐、支持留歐的卡梅倫辭職之後也未有顯著變化,令繼任的特蕾莎·梅政府在脫歐的實際操作中同時面臨在野黨與保守黨內親歐和強硬脫歐等勢力的威脅。

2017年,新上任的特蕾莎·梅政府為強化保守黨的議席優勢、維持政府對脫歐進程的支配力,宣布提前舉行大選,但保守黨在2017年6月8日的大選中反而失去多數,僅贏得317席,不得不與北愛爾蘭的保守主義政黨民主統一黨(DUP)達成信用供給協議(Confidence and Supply),通過爭取該黨所屬的10名議員在預算案等重大議題上的支持組建少數派政府。

2018年7月6日,特蕾莎·梅在於首相別墅契克斯(Chequers)舉行的內閣會議上敲定了英國政府在脫歐談判中的方針,並要求全體閣僚對此立場集體負責(即必須支持這一立場,若有異議則必須辭職退閣),這一「契克斯方案」(Chequers Plan)(點擊閱讀世界說此前報道)最終在7月12日以白皮書的形式成為英國政府的正式談判立場。

11月13日,英國政府與歐盟方面就脫歐協議及未來雙邊關係展望的內容基本達成共識。特蕾莎·梅在次日的內閣會議上公布了脫歐草案的內容,並在得到大多數閣僚支持後根據《2018年(退出)歐盟法案》的規定送交議會審議。

保守黨的雙重裂變

作為脫歐公投以來唯一的執政黨,保守黨在目前的脫歐進程中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然而該黨內部在歐洲議題上的嚴重分歧也由來已久。

自2016年6月脫歐公投以來,保守黨內圍繞脫歐議題形成的分野變遷視當時的脫歐進程而定,可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保守黨內的主要分歧存在於主張在特蕾莎·梅政府領導下儘可能推動公投結果投入實施的強硬脫歐派與主流派議員、和以多米尼克·格里夫為代表,希望以立法手段明確脫歐程序、乃至為重審公投結果尋求制度空間的少數留歐派議員之間。

在脫歐議題上,敢於違背黨首與黨鞭意志的留歐派議員人數雖只有十餘人,但因保守黨本身的議會席位相當有限,使得這一相對較小的派系一度在《2017-2019歐盟(脫歐協議)法案》的修訂過程中威脅執政黨的官方路線,構成特蕾莎·梅政權的一大隱憂。而隨著《2018(退出)歐盟法案》通過,脫歐進程的焦點開始從程序向具體細節轉移,特蕾莎·梅與黨內強硬脫歐派之間的矛盾也逐漸顯現。

在7月的「契克斯方案」風波中,以時任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與負責領導對歐談判的脫歐事務大臣大衛·戴維斯(David Davis)為首,部分強硬派閣僚以辭職對梅表示了抗議。在11月15日脫歐協議草案公布後,接替戴維斯擔任脫歐事務大臣的多米尼克·拉伯(Dominic Raab)也宣布辭職,特蕾莎·梅臨時任命的繼任者斯蒂芬·巴克萊(Stephen Barclay)成為近四個月內第三位脫歐大臣,此時其職責已經完全轉移到內政領域,僅負責脫離歐盟的諸項安排在英國國內的執行。

11月脫歐協議草案在內閣閣僚中掀起的抗議看似小於7月的「契克斯方案」,但對特蕾莎·梅而言,目前最大的威脅來自黨內未加入內閣的后座議員(backbenchers)。與環境大臣邁克·戈夫(Michael Gove)、國際貿易大臣利亞姆·福克斯(Liam Fox)和下院保守黨領袖安德里亞·里德森(Andrea Leadsom)等至今仍在原位按兵不動的脫歐派閣僚相比,目前議會下院保守黨內最大的脫歐派黨團「歐洲研究組」(ERG)對協議草案的抗議最為激烈。11月15日協議草案公布當天,歐洲研究組組長、保守黨后座議員雅各·里斯-莫格(Jacob Rees-Mogg)就在議會下院公開挑戰梅對保守黨的領導地位,並向代表全體保守黨后座議員的黨團「1922委員會」提交了彈劾信。

11月15日,保守黨歐洲研究組組長雅各布·里斯-莫格向媒體發表講話,之前他呼籲對英國首相展開「不信任」投票。 來源:視覺中國

根據保守黨現行制度,1922委員會主席在收到相當於議會保守黨議員總數15%、即48封彈劾信之後,將擇機通知黨首舉行黨內不信任投票。截至目前,已有27名保守黨議員公開遞交彈劾信以示抗議,考慮到彈劾信理論上應匿名提交,1922委員會實際收到的數字可能更多,不過暫時還沒有跡象表明48人的門檻已經達到,這意味著歐洲研究組並沒能成功動員其在議會下院號稱有70-80人之眾的勢力。

即便如此,脫歐派議員的集體彈劾仍向特蕾莎·梅釋放出了危險的信號,警告其所試圖推動的脫歐協議將難以從議會表決中全身而退。而對於在2017年大選中以保障脫歐平穩執行為最核心承諾的梅政府而言,即便來自不信任投票的衝擊可以避免,脫歐進程在最後六個月脫軌的可能性本身也足以對其政治生命發起嚴峻的挑戰。

誰將贏得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

11月25日,歐盟27國元首在布魯塞爾一致通過了英國方面於15日提出的協議草案,標誌著倫敦與布魯塞爾方面已就英國脫離歐盟的具體安排和未來英歐關係的發展方向達成共識。然而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法國總理菲利普等歐洲政要在會後表示,對未來應英國要求就修訂當前協議草案重啟談判的興趣不大,意味著即便特蕾莎·梅的草案在12月11日的議會下院的投票中未獲通過,布魯塞爾方面也不會輕易為任何隨之而來的修正留出討論空間。屆時,英歐之間將不存在任何過渡安排或特殊協議,英國將在2019年3月29日自動成為歐盟之外的普通第三方國家,雙邊貿易將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原則進行。

11月28日,英國財政部與英格蘭銀行先後發表了關於不同脫歐情境對英國經濟影響的報告。財政部報告預測,若英國根據11月15日草案的方針實現脫歐,15年後全國GDP將比未脫離歐盟情境下的預期GDP低最多3.9%;若英國最終未能與歐盟達成新協議、而是走根據WTO規則的路線,這一數字或將高達9.3%。英格蘭銀行報告則預測在「無序脫歐」的情境下,英國2019年實際GDP將比同年未脫歐情境下的預期GDP低8%,房價將有可能下跌30%,利率則將升至4%。

英國康沃爾,擔心脫歐負面影響的「脫歐準備者」(Brexit preppers)儲備了五口之家至少4個月的口糧。來源:視覺中國

即便與歐盟重新談判仍存理論可能,留給英國議會產生並通過一份新協議修正案的時間也非常緊張。議會下院將在12月20日至2019年1月7日之間進入聖誕休會期,而從2月14日到2月25日之間下院又將迎來二月休會期。休會期內下院的一切立法活動都將宣告中止,意味著未來三個月內留給議會審議脫歐最終立法的時間不到40天。即便英歐之間就方案改正奇蹟般地達成了共識,在目前朝野各黨派及黨團意見高度分化,且相當一部分保守黨強硬脫歐派不惜以無協議脫歐為代價抗擊特蕾莎·梅路線的狀況下,任何新方案能否通過考驗成為法律的可能性也十分渺茫。

與保守黨強硬脫歐派相對,在野黨亦出於不同的考慮對特蕾莎·梅的協議提出了批評。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對協議的關鍵部分,即在脫歐過渡期英歐未能達成自貿協定的情況下引入保障協議(Backstop)保證北愛與愛爾蘭之間貿易暢通、但有可能在北愛與大不列顛島之間造成新邊界的條款表示強烈反對,並因此導致兩黨間的信任供給協議在這一最根本議題上實質作廢,令保守黨在脫歐問題上陷入全然的少數派政府境地。

英國新布爾丁斯,在北愛爾蘭和愛爾蘭的邊界附近的景象。目前兩地邊界並未設立哨卡。 來源:視覺中國

親歐的蘇格蘭民族黨(SNP)抗議該協議未給予蘇格蘭任何特殊待遇,而最大反對黨工黨黨首科爾賓則從2018年2月開始支持英國在脫歐後留在歐洲關稅同盟,並稱梅的草案為「一切可能性中最差的情境」。在諸多野黨與執政黨議員反對的情況下,即便算上極少數願意支持脫歐協議的工黨疑歐派議員,目前特蕾莎·梅能在議會下院掌握的潛在支持者只有約200餘人,無法與高達400人以上的各色反對者相匹敵。

工黨領袖科爾賓在議會對脫歐協議進行質詢 來源:視覺中國

在議會政治陷入僵局的情況下,一些勢力也開始主張繞開本屆議會的立法程序,尋求「梅式脫歐」和無協議脫歐之外的第三條道路。一個名為「人民投票」(People』s Vote)的親歐派政治運動在民間呼籲就脫歐協議(乃至脫歐與否)舉行第二次公投,以繞開現任議會無法立法保障有序脫歐的危機,但這一動議目前受到保守黨與工黨兩黨黨首的反對,僅獲得少數議員支持。

當地時間2018年11月28日,英國倫敦,反脫歐人士在議會大廈外集會抗議。 來源:視覺中國

相比之下,對特蕾莎·梅在左右兩翼的反對者而言,也許誰來接替特蕾莎·梅比如何在議會達成(不可能達成的)脫歐共識更加重要。根據《2011年固定任期法案》,首相在未獲得下院三分之二多數支持的情況下不得解散議會提前大選,但首相若遭到來自下院的不信任動議(與保守黨議員通過1922委員會彈劾黨首不同)並因未得到簡單多數議員支持而落敗,政府仍將被彈劾下台,英國將在由看守政府統治的兩周寬限期後迎來新一輪大選。在11月28日接受BBC採訪時,工黨二號人物、影子財相約翰·麥克唐奈(John McDonnell)便表示工黨將優先爭取提前大選,並認為「一場(針對首相的)不信任投票勢在難免」;但麥克唐奈也承認這一路徑的現實難度很大,若無法爭取到提前大選,工黨可能會選擇支持「人民投票」,推動二次公投。

目前工黨在議會下院的650個席位中僅控制257席,無法獨力倒閣,但在在野黨普遍反對現行脫歐協議方案、且保守黨內部對特蕾莎·梅統治地位的懷疑也日益高漲的情況下,在下院發起不信任動議、並動員超過半數議員參與彈劾的理論可能性確實存在。在保守黨內扮演最主要反對勢力的強硬脫歐派也提示了這一風險,雅各·里斯-莫格在11月29日向親保守黨脫歐派的《每日電訊報》指出,即便特蕾莎·梅促使議會下院通過現行脫歐協議草案,被協議內容激怒的民主統一黨也有可能倒向倒閣一方,從而對現政府的統治地位構成致命威脅。

根據目前多家民調,若英國在短期內舉行大選,保守黨仍有可能獲得最高的支持率。但在脫歐終局懸而未決、且本黨內部分歧無法通過黨首更迭得到調和的現狀之下,業已背負脫歐責任與「脫歐政黨」標籤的保守黨顯然並不樂見這一意料之外的威脅。據一份於11月6日泄露給BBC、據稱來自保守黨內部的非正式筆記顯示,特蕾莎·梅有意在協議草案公布後的兩周內動員全體閣僚在全國和地方媒體宣傳協議草案通過的必要性,並儘可能爭取商界領袖乃至親歐派歐洲問題研究者站台。

雖然事後保守黨發言人稱這一方案不代表本黨最終意見,且原本在筆記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前脫歐事務大臣多米尼克·拉伯也在11月15日協議公布後辭職,但特蕾莎·梅政府的確在輿論場上發動了強勢反擊。除財政部發表了比較不同脫歐情境下英國經濟狀況的預測、警告無協議脫歐帶來的嚴重影響之外,梅本人也在赴布宜諾斯艾利斯參加本年度G20峰會前緊急訪問了蘇格蘭與北愛爾蘭,試圖向英格蘭以外的邊緣地區陳說利害,爭取民意對脫歐協議的支持與理解,並在11月29日向工黨黨首科爾賓發起挑戰,要求與其進行一對一的電視辯論。

特蕾莎·梅在蘇格蘭參觀一家皮革公司,「推銷」脫歐協議。 來源:視覺中國

特蕾莎·梅所面臨的挑戰雖然高企,但和充滿敵意的2017年與2018年上半年相比,眼下英國全國的政治環境對梅而言並非特別不利。民調機構YouGov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與11月15日協議草案公布前的33%相比,草案公布後希望特蕾莎·梅繼續留任首相的受訪者比例上升到46%。在保守黨支持者中頗具影響的《每日郵報》(Daily Mail)與《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曾為強硬脫歐派製造了有利的輿論環境,但隨著兩報在2018年先後更換了立場更趨溫和的主編,其對脫歐協議和特蕾莎·梅政府的報道口徑也較之前有顯著軟化,意味著目前英國輿論場在脫歐問題上的風向正在經歷微妙的轉變。特蕾莎·梅發起的宣傳戰也許很難在短短兩周內左右議會下院的政治小氣候,但對正在面臨生死存亡考驗的現政府而言,隨著脫歐事業進入最危險的領域,能否在全國範圍內重新爭取民意背書顯然符合比實現平穩脫歐更加切身的利益關切。

世界說

徐一彤

責任編輯 | 苗 碩

運營編輯 | 賈珍珍

版面編輯 | 賈珍珍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謝絕商用

如需轉載請私信

微博 @世界說globusnews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