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

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

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了無生趣的囚牢。

多可惋惜啊!」

-

」消遣就是娛樂,無可消遣當然就是苦悶。

世間喜歡消遣的人,無論他們的嗜好如何不同,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有強旺生命力。「(朱光潛)

-

一代美學大師朱光潛認為;

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係上面;

但這種關係並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像的,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

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

......

大師的經典名言和趣聞軼事俯拾皆是,常讀常新,不僅發人深省,還給人以美好的享受!

-

-

朱光潛(1897年-1986年),安徽省桐城縣人。

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

1922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1925年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致力於文學、心理學與哲學的學習與研究,後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1933年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教授。1946年後一直在北京大學任教 ,講授美學與西方文學。

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談美》等。經典作品精編《厚積落葉聽雨聲》《一升露水一升花》等。

-

-

關於朱光潛先生,有許多很有意思的故事。現錄得兩例如下。

所謂一葉知秋,信手拈來,足以折射出這位國學美學大師之人格魅力。

-

1)朱光潛"送花「

朱光潛先生晚年時,經常在北大燕南園一段殘垣斷壁邊,靜靜地坐在青石板上。

看到學生走近,老人拄起柺杖,慢慢繞到殘垣之後,隔著那段殘破的矮牆,遞過一枝盛開的花朵。

同學們被老人家浪漫的舉動嚇懷了,便加快腳步,慌張地跑掉了。

後來同學們才知道,老人家竟是美學大師朱光潛。

是那位寫過鴻篇巨製的朱光潛,至今仍對中國美學有深切的影響力!他中西合壁,學富五車,卻又是如此赤子心性。

-

那時的中午,朱先生總是獨自靜坐在青石板上,目光中充滿童真,凝望著來來往往的後生。

先生對後生的愛,讓人動容。

那時,許多家境貧窮的學生時常到先生家索要錢票。先生樂善好施,家門大開,從他悟徹一切的目光中可以知道,朱先生不問得失,完全是一位打碎了算盤的人。

......

-

2)朱光潛遭遇「朱光潸」

美學家朱光潛早年出版過《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當時最流行的書籍之一。

不久,上海書攤上便出現一本署名「朱光潸」,題目為「致青年」的書。

書名接近,姓名幾乎難辨不說,該書竟也有一個副題:「給青年的十三封信」;與朱光潛先生的著作副題只少一個「第」字,打眼看去,沒有什麼分別;封面設計也追蹤摹形:書名字形,位置相仿,連一些直線中間嵌一些星星都一樣。

所以,一位朋友寄這本書給朱光潛後,連朱光潛自己也以為是自己的作品。

-

待看清楚後,朱光潛先生竟然給這位「朱光潸」寫了一封信。

首先,他請朱光潸原諒,說是自己誤將此書認作自己的了。接下說:

「光潛先生,我不認識你,但是你的面貌,言動,姿態,性格等等,為了以上所說的一點偶然的因緣,引動了我很大的好奇心……

不認識你而寫信給你,似乎有些唐突,請你記得我是你的一個讀者。如果這個資格不夠,那隻得怪你姓朱名光潸,而又寫《給青年的十三封信》了!」

接下,朱光潛先生將自己寫《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時的情形略作回溯。認為當時「稚氣和愚?」,但因坦坦白白流露,纔得到青年的喜愛。

這話的潛臺詞,大約是告訴那位「朱光潸」,人得「坦坦白白」、「老老實實」做人;否則就算一時得逞,也難免長久不被人戳穿,落得個不道德名。

這封信的落款也頗有意思:「幾乎和你同姓同名的朋友」。

......

(頭條號:小一時空 整理編輯。圖片及史料源自網路)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朱光潛先生是當代最負盛名並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和翻譯家,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樑」。 先生的美學、文藝學思想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結合現代心理學,將現代人文主義心理學的美學思想運用於文學研究。而他深入淺出風格的理論讀物,文筆自然流暢對提高青年的寫作能力與藝術鑒賞能力很有幫助和啟迪。至於他的生平軼事,莫過於曾三立座右銘了,三次自立座右銘分別是「恆、恬、誠、勇」;「走抵抗力最大的路!」; 「此身、此時、此地。」這三次座右銘,因為時間和環境的不同,側重點也各不相同。第一次乃是確立做人求學之志;第二次則是對於理想和事業的抉擇;第三次是對自己明確具體的要求。


朱光潛先生是中國著名的學者,詩人,翻譯家。但是,大家都知道的是「美學家」這個頭銜。

其實,朱光潛先生是一個非常勤奮的學者。他還是一個大學生的時候,就寫出了他的早期名著《談美書簡》,這本書,以書信的形式,用淺顯的美學思想把美的客觀性和主觀性的複雜構成性講得非常清楚。例如,他舉例說,一顆松樹,商人看到的是值多少錢,畫家看到的是美的力量和畫面,科學家看到的是他的種屬。這就是說,任何一個客觀對象,因為用意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審度。

人是不是有天才?,這是談藝術和藝術家離不開的一個話題。但是,大多數人都是隻有自己的經驗之談,朱光潛先生有深厚的心理學造詣和教育學造詣,他談「天才」這個話題非常精深,把個人的成長和勤奮以及各種成長要素結合起來,我們就會看到一個比較合理的而不是神祕「天才」了。

大家可能都以為朱光潛先生就是一個哲學家,詩人,美學家。

其實,先生還是一個科學家。他在英國學習工作將近二十年,他還學習過生物學,在實驗室做過鯊魚的生物解剖。

他的英文非常精彩,在英國用英文寫作出版了他的美學代表作之一《悲劇心理學》。

回到新中國以後,主要從事高等教育。解放初期,中國翻譯馬列文集,他是主要的翻譯家之一。

晚年,他還廣泛介紹了西方美學體系和一些重要思想家的著作,為改革開放新時代的文化思想界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他給人一種大家應有的風範,但確實一位謙遜,有風度,認真治學的前輩,最近讀了他的《寫給中學生的十二封信》,雖然已經是大學生但依然覺得受益匪淺,談到讀書,治學,審美等等。

名美學家朱光潛早年出版過《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當時最流行的書籍之一。

過了不久的1936年初,朱光潛在寫《文藝心理學》等專著之餘,又寫出一部朱光潛和孫輩照親切自然的《談美》小冊子。書店在出版時,將《談美》封面附註上「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字樣。書出版之後,受到廣泛歡迎。

不久,上海書攤上便出現一本署名「朱光潸」,題目為「致青年」的書。書名接近,姓名幾乎難辨不說,該書竟也有一個副題:「給青年的十三封信」;與朱光潛先生的著作副題只少一個「第」字,打眼看去,沒有什麼分別;封面設計也追蹤摹形:書名字形,位置相仿,連一些直線中間嵌一些星星都一樣,所以,一位朋友寄這本書給朱光潛後,連朱光潛自己也以為是自己的作品。

待看清楚後,朱光潛先生竟然給這位「朱光潸」寫了一封信。首先,他請朱光潸原諒,說是自己誤將此書認作自己的了。接下說:

「光潛先生,我不認識你,但是你的面貌,言動,姿態,性格等等,為了以上所說的一點偶然的因緣,引動了我很大的好奇心……不認識你而寫信給你,似乎有些唐突,請你記得我是你的一個讀者。如果這個資格不夠,那隻得怪你姓朱名光潸,而又寫《給青年的十三封信》了!」

接下,朱光潛先生將自己寫《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時的情形略作回溯。認為當時「稚氣和愚?」,但因坦坦白白流露,纔得到青年的喜愛。這話的潛臺詞,大約是告訴那位「朱光潸」,人得「坦坦白白」、「老老實實」做人;否則就算一時得逞,也難免長久不被人戳穿,落得個不道德名。

這封信的落款也頗有意思:「幾乎和你同姓同名的朋友」。信當然無法寄出,只好在《申報》上發表。

●朱光潛三立座右銘

朱光潛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美學家,著作等身,建樹頗豐。他一生曾三立座右銘,給人們留下了悠長的思索。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學教育系求學時。他以「恆、恬、誠、勇」這四個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恆,是指恆心,即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恆、百折不撓。恬,是指恬淡、簡樸、克己持重,不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誠,是指誠實、誠懇,襟懷坦白,心如明鏡,不自欺,不欺人。勇,則是指勇氣,志氣,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這四個字不僅集中反映了朱光潛先生求學時的精神狀態,而且貫穿了他的一生。朱光潛先生曾說:「這四個字我終生恪守不渝。」

第二次,是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時。朱光潛先生興趣廣泛,學過文學、心理學和哲學。經過比較和思索,他發現美學是他最感興趣的,是文學、心理學和哲學的共同聯絡線索,於是把研究美學作為自己終身奮鬥的事業。當時,他的指導老師著名的康德專家史密斯教授竭力反對。他告誡朱光潛說,美學是一個泥潭,玄得很。朱光潛先生認真思索後,決定迎著困難上。這時,他給自己立下這樣一條座右銘:「走抵抗力最大的路!」從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學研究中,終於寫出了《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具有開創意義的論著。

第三次,是在20世紀30年代。座右銘共6個字「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是說凡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推諉給別人;此時,是指凡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推延到將來;此地,是說凡此地(地位、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等待想像中更好的境地。在這條座右銘的激勵下,朱光潛先生不斷地給自己樹立新的奮鬥目標,在他80多歲時,依然信心十足地承擔起艱深的維柯《新科學》的翻譯任務。

朱光潛先生三次所立的座右銘,由於環境不同,側重點自然有異。第一次,主要是確立做人求學之志;第二次,側重點是理想、事業的抉擇;第三次,在學有所成後,對自己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從朱光潛先生三立座右銘中,我們除了看到一個自我砥礪、矢志以求的形象外,難道不應該獲取更多的人格力量和思想的啟迪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