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是我國的美學大家,我國美學的奠基人,安徽桐城人,早年熟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後留學歐洲,先後在倫敦大學,巴黎大學等大學學習,熟練掌握英語,法語,德語和俄語,翻譯了大量的國外經典著作,如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黑格爾的《美學》。朱光潛先生著作等身,《談美》《悲劇心理學》《詩論》。朱先生做人和做學問的原則;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朱光潛先生無論做人還是做學問,都贏得廣泛讚譽。

朱先生美學的核心觀點是美不完全在外物(客觀事物),也不完全在人心(主觀意識),而在於心與物的關係上。

一朵花,有人見其嬌美,有人見其含淚凝愁,有人見其象徵人生的美麗且短暫。觀賞者的性格和情趣雖然不同,隨情景不同,所獲得的形象自然各不相同。

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蘊深淺和的性分密切相關。深人所見物者亦深,淺人所見與物者亦淺。各人的世界都有各人的自我伸張而成,欣賞中都有幾分創造。

朱光潛在《談美》「開場白」中說,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意象是我國古典美學的核心,它是指客體的景和主體的情的融合,離開客體的景,離開主體的情,就不可能產生審美的意象。

辛棄疾「我見青山多嫵媚」,蘇軾「遠近高低各不同」,陶淵明「悠然見南山」。面對山,每個人卻貫注了自己的情趣,各是不同的境界。

國內不同的美學學派,觀點不一樣,國外的審美思想跟國內又有區別。(比如,西方人向宇宙做無限的追求,而中國人要從無窮宇宙返回自我)

我國上世紀50年代的美學打討論中,形成三種不同觀點,蔡儀先生認為,美的東西就是典型的東西,美的本質就是事物的典型性。李澤厚先生的觀點是,美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它不存在於事物的自然屬性,而在於事物的社會屬性。朱先生美學的觀點是美不完全在外物(客觀事物),也不完全在人心(主觀意識),而在於心與物的關係上。


一個外表好看點女人但是蛇蠍心腸邋裡邋遢你說她美嗎?想想都噁心是吧,一個心善的女人外表一般般但說話做事就是貼人心明事理,你說她美嗎?不美但貼心啊,貼心就夠了,美只是一個衡量標準,單獨使用也只是很片面的美,得配合真善才能衡量出大眾想要的結果,要不真善美怎麼都在一起呢~~~


朱光潛之所以如此說是緣於他的美學觀點的變化,在建國前,他沒有接觸馬列著作時,是義大利歷史哲學家、美學家克羅齊的門徒,當時的的美學觀是西方的一個佔據主流的美學觀念——美在心靈,美在主觀。後來接觸了馬列思想,並在美學論爭中調整,但不盲目屈從,逐漸調整為美是主客觀的統一,這個立場就是朱光潛先生此語的根源


絕對論和相對論吧,一個物件美不美,並不是有這個物件決定的,也不是由看物件的人決定的。每個人的層次水平不一樣,再美的東西欣賞不了,也不覺得它美。再醜的東西,看對眼了,也是美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