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人類有三種「活路」:

1. 找到一個類似於地球,滿足金鎖鏈條件的星球。

2. 基因改造,或者說進化為一種不需消耗資源的物種,類似於精神體。

3. 達成資源「消耗——再生——消耗」的一個循環,在延緩資源消耗的前提下尋找方法。


優化結構,構建信息世界後,地球上的能源可以供人類利用很長時間,維持一個文明的時間應該是夠的


地球資源耗盡本身就是偽命題。下文我會講明白這個問題到底應該怎麼分析。

準確地表述應該是地球系統內部的墒飽和。

但實際上人類活動目前為止在地球上製造的墒還沒有對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改變。(可能全球變暖算是一種表現)

但是討論地球系統墒飽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遠在那之前很久地球就已經不適合生存了。(比如大氣熱力循環停止,整個大氣層變成一鍋均勻的高溫「熱湯」)

要想讓這個話題有意義,必須修改命題,就某些具體的點加以討論。比如;「在化石燃料耗盡之前人類是否能開發出下一代的替代能源?」、「人類能否用化學能驅動的火箭進行星際航行?」、「從地球外部開採礦物是否具有經濟價值?」

下面簡單說一下答主個人的觀點。

在可預見的未來,也就是幾十年內,太空開發依然主要是科學目的,人類經濟活動的主要能源也依然是化石能源,唯一有可能替代化石能源的只有核能。

隨著易開發的低成本原油和煤礦逐漸枯竭,能源價格上升必然會推動新能源尤其是聚變發電的發展。所以我們需要關注的指標就可以進行量化,那就是火力發電的入網價格的增速和聚變發電的入網價格的降速之比。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估算,大約到本世紀中葉有望建成工程示範堆,此後再花上二三十年推動商業示範堆,最遲到本世紀末,實現聚變電入網。

屆時,假如火電入網價格的增速過快,超過了聚變電力入網價格的下降速度,那就意味著人類失去了在化石能源耗盡之前擺脫困境的機會。反過來,假如聚變電力入網價格飛速下降,在很短的時間內追平或者低過火電的入網價格,並且能持續下降,那麼人類就可以暫時不用擔心被能源問題困在地球上了。


核聚變設備已經突破一億度的高溫了,


唉!又一個被西方文學刷腦殘的!作!你有生之年能把地殼資源用盡?我們現在連用盡陸地上的資源都差十萬八千里,更遑論海上資源?地殼用盡了還有地幔呢?地理知識怎麼學的?都還給老師了?


人呢(你),存在的意義何在?私以為為「大腦」服務而已,能不能移植到電腦主機上,活在「虛擬伺服器」就足夠了,能量來源種類不要太多,何必老是「燒開水」?


應該不會,地球上的資源不足以找到出路


沒看最近新聞嗎?我國在合肥的可控核聚變裝置,最近取得了新的進展。人類文明能不能延續就看這個玩意了。

萬物生長靠太陽,自己造個小太陽,


在生存困局的前提下,人類會有兩個方向,無非就是開源節流

開源——尋找出其他的能替代的可供給剩下人類生存的資源(如在資源耗盡這個大前提下,也就是說沒有資源也不可能找到新資源,那麼這條路就不用談了)

節流——這個就相當殘酷了……人類有這麼多,如何節流……各位可以好好想一想了……

一般來說,溫和的走向是兩者同時進行,但是,按照人類發展進程來看……節流的先行性是必然的,這個命題已經在敲打人性的邊沿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