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雷雪玉

今天下午,2019年IB全球年會在中國香港的亞洲國際博覽館落下帷幕。在爲期三天(24日-26日)的會議中,來自全球近2000名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及IB學校師生,爲共同的教育理想和目標齊聚香港,迎來了6個主旨演講和120場分會場演講。頂思特約作者、北京王府學校初中部校長助理雷雪玉,在一線爲我們解讀IB教育最新變化與趨勢。

文 | 雷雪玉

編 | Alvin

本次年會主題爲“Generation IB”,大會從PYP、MYP、DP、Leadership、Higher Education、Research、Continuum、Cross Programmes等多個分主題,圍繞IB課程理念及內容、學生與教師發展、學校管理等方面,爲參會者們帶來了理論與實踐分享的饕餮盛宴。

會務總監Haif Bannyan爲大會致開幕詞

3月24日上午,首先由IBO的會務總監Haif Bannyan(Director of Outreach and Conference)爲大會致開幕詞。他提到,很高興能在今天與大家一同見證第5000所學校加入IB大家庭。IBO將一如既往地創設“peer-to-peer share”學習共同體,也會按照IB課程所強調的“Innovation創新、Services服務、Community社區”的核心目標而持續努力。此次會議不僅是所有IB課程相關者對未來教育的一種探討和展望,更是IB社區的一次交流與分享盛宴。

從此次會議的各分場可以看出,爲了學校能更好地踐行IB的學習者目標,IBO在課程研發和教師發展上都做了進一步更新,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此次大會上提到的三大變化

爲了幫助IB學校更好地理解和實施各項細則,讓學校更明確每個角色該做的內容和如何去做,IBO於2018年10月發佈了新版的項目標準與實施細則。在新版細則中,IBO在整體IB理念指導下,將過去零散的標準與實施條款重新整合和框架化,分成了“purpose宗旨,environment環境、culture文化、learning學習”四大維度。

IB理念與標準四大維度

在每一維度下的細則也使用了更明確和精準的語言,引入了“motif”模型,明確實施細則時的“Actor,Action,Key term,Target,Outcome”。通過解析每一個標準的set condition創設條件、who實施主體、why原因、how如何實施,在不同標準下把四大維度相互融合和補充,以使所有的標準都能有序地在各自的學校背景下被互相驗證和實施。新版的項目標準與實施細則將於2020年開始正式使用,逐漸完成從舊版向新版的過渡。

隨着IBO課程與研發團隊對學生髮展的評估,PYP、MYP、DP項目的課程大綱均有所更新,有些學科已經完成了更新。在接下來幾年中,IBO將會持續更新課程大綱,提醒各學校和老師,注意課程內容的變化及開始授課時間與首次考試時間。

DP課程大綱兩門學科-歷史History、設計Design Technology於2018年6月完成更新,將於2020的5月考試季開始考察。除了已經更新的四門學科(電影學film、地理geography、心理學psychology、社會和文化人類學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其餘學科更新時間如下:

IBO已經發布了關於MYP項目重要發現的研究報告,可以在官網上直接下載。

IBO將陸續發佈最新研究成果

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內將會陸續發佈最新的研究成果:

6月份:對比在英國教育系統中的MYP

8月份:在美國公立學校的MYP學生成果

12月份:MYP的新篇章

這些都是爲學校提供共享案例和研究數據,更有力地支持學校的發展戰略與決策。

那未來幾年的學科更新時間如下:

除此之外,MYP也將逐步實現e-Assessment,其中Language Acquisition的線上考試已經完成中文語言的發佈。根據歷年來學校對Personal Project的反饋,從2021年起,將實行report和product同步進行,在今年5-11月期間,各學校可以申請成爲試點學校。

每一位教育者都希望能得到持續的教師培訓和學習資源的支持,爲了使更多教師能夠參與到IB的學習社區,IBO今年悄悄上線了免費的學習資源,稱爲NanoPD

雖然目前只有MYP項目相關的少量內容,但他們會在年中發佈更多的視頻,打造全面的免費教師資源庫,同時,PYP項目也在錄製屬於自己的Podcasts,構建分享平臺。

以上是大會上分享的具體到IB課程三階段的一些細節更新與變化,在討論到關於未來教育者的話題時,活躍在IB教育圈的傑出教育家,也提出了幾點未來教育的趨勢與變化:

2010後出生的一代(被稱爲Generation Alpha)是伴隨着移動設備而長大,他們能夠輕易地利用筆記本電腦或iPad通過網絡對知識進行搜索查詢,隨着移動互聯網和AI技術日益發展,這一代學生的培養已經不是知識輸入,而是技能提升,教會他們如何應對未來的變化,爲我們無法想象的未來生活做好充足的準備。

IBO一直倡導構建校內的學習社區,然而在國際化背景下,雖強調團隊協作,但也很難找到一種適合所有人的方式,所以,在考慮不同個體的文化背景和需求的不同情況下,個性化的學習系統和平臺,將是真正以學生爲中心的支持方式。

愛因斯坦說過:“我從不教我的孩子們,我只嘗試爲他們的學習創造條件。”一如IBO所倡導的,他們希望教師教授的是“學生”,有思想的個體,而不是教材。這也是爲什麼IBO只提供課程框架,而不設置具體內容。

未來的教師或教育工作者,將需要不斷地學習,去應對社會的變化,從而適應學生的需要及時代特點。教師增添學習者的身份,同時也要求學校建立教師學習社區,持續地進行內外部教師發展支持。

隨着全球化的發展,中層階級的崛起,頂級資源競爭性逐年增加。近20年來,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錄取率,由15%降爲了5%,我們看到的是申請學生人數的增多,但學生感受到了更多的是來自同伴和家長施加的無形壓力。

由於社交媒體誇大性、片面性,學生和家長能經常看到了“別人家孩子的成功”,而進一步否定自己,從而引起挫敗感和焦慮感。儘管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靠近世界名校,不落後於人,但從教育者的角度看,適合孩子的纔是最好的。

IBO也倡導給予孩子空間去探索實踐,服務社會,包容和理解這個世界,讓他們具有創新與冒險精神、思考及反思能力、積極探究和溝通等能力。所以“成功升學”並不是IB學習者最終目標。所有夢想成爲一名IB人的學生,都需要認識到這一點。

據年會上最新公佈,全球範圍內已經有5000所學校教授IB課程,相比去年IB50週年大會上公佈的4500所,一年時間就增加了500多所。IB如此風靡,從與會者的碰撞與交流上,我們看到了大家爲之着迷的魅力。所有IB人,都在時刻爲未來教育準備着,相信必定會引領着未來教育的變革方向。

參考資源:

大會現場:

https://www.ibo.org/global-conference-hong-kong/

免費教師資源:

https://www.ibo.org/professional-development/free-learning/myp-pd-learning-resources/

MYP研究報告:

https://ibo.org/globalassets/publications/ib-research/myp-key-findings-en-updated.pdf)

頂思特約作者:雷雪玉

UCL-IOE國際教育發展碩士,中國駐英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兼職調研員。現任職北京王府學校(十五年一貫制的IB民辦學校),擔任初中部校長助理兼MYP、IGCSE經濟學教師。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