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本體論的困境

1933年5月1日,44歲的海德格爾加入了納粹黨。隨後他走馬上任,成為弗萊堡大學的校長。這在當時轟動了整個學界,也讓海德格爾在此後數十年中備受指責。

十個月後,海德格爾辭去校長職務,專心寫作和思考。

在整個30年代,他寫就了《哲學論稿》——這本在他生前並未出版的書,被著名哲學學者、同濟大學哲學系孫周興教授認為是「20世紀最晦澀、最神祕的一本著作」。

同時期,海德格爾還陸續寫了六篇文章,後來集成了今天這本《林中路》。其中包括:《藝術作品的本源》《世界圖像的時代》《黑格爾的經驗概念》《尼採的話「上帝死了」》《詩人何為?》和《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

這六篇文章從哲學談起,走向對藝術、哲學史,直至現代人的生產狀況和當代人的困境。

▲《林中路》

作者:海德格爾譯者:孫周興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時間:2004

拋開海德格爾短暫的納粹黨經歷不提,只看他的哲學成就及學術影響力。不得不說,他是20世紀最重要的學者之一。

孫周興老師認為,有三個哲學家影響了中國的20世紀現代思想,其中就有海德格爾,另外兩人則是大名鼎鼎的馬克思和尼采。孫老師對海德格爾的極高評價,正源於海德格爾超凡的哲學成就。

▲馬丁·海德格爾

孫老師以20世紀30年代為分水嶺,將海德格爾的哲學分成了兩部分。1930年以前,海德格爾的哲學偏向於導師胡塞爾的現象學,意在將以往本體論的哲學進行科學的改革,以使其走向對外部世界更具體的認識。

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是怎樣的呢?

19世紀末,科學的方法儼然宗教一般統治著世界,其背後是根深蒂固的本體論思想。這種方法將一切事物都當做某種孤立的存在,用解剖般的手法去研究它,在此之後再找到事物間的聯繫。科學家們研究鳥的飛翔,就將鳥殺死,然後去查看它們的翅膀。

這樣的研究無疑是一種「繞行」,在胡塞爾看來更是荒謬的,然而整個科學似乎都建立在這種想當然的基礎上。胡塞爾感受到,形而上學的末日已經來臨。在19世紀末,許多像胡塞爾這樣的哲學家都希望能用全新的方法去研究世界,一種「進入」的方法。

▲海德格爾的老師胡塞爾。這位偉大的「康德式」的哲學家在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卻留下數千頁恢弘鉅著,指引後來無數存在主義哲學家。

於是,在胡塞爾的大著《第一哲學》當中,他採取了笛卡爾那樣的方式,不斷剝離開現象,試圖回到一種「前科學」的時代中,從而對世界進行重新認識,這最終就構成了現象學的一種基礎。

孫老師認為,海德格爾早期思想就是沿著現象學的這種基礎,試圖「反對近代以來的主體主義哲學」,但最後卻意外地使得存在主義哲學強化了主體主義。

也就是說,現象學的方法不但沒有帶領科學去更加客觀地認識世界,反而消除了客觀存在的合理性,使得客觀存在與人的「視域」緊緊相連了。

因此,孫老師提到了海德格爾的早期著作《存在與時間》。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還會認為這個世界是我們人通過我們的活動構造起來的」,認為「構造世界的人,最後跟世界可以是一樣大」,這就導致了非常「誇張」的結論。

而在1930年以後,海德格爾開始對自己過去哲學思想做出一系列反思和修正。這些反思和修正很大程度上都展現在了《林中路》這部著作中。

02.

梵·高的鞋子

《林中路》是海德格爾哲學轉型階段的經典著作。孫老師在領讀時指出,這部《林中路》包含了海德格爾後期哲學的三個方面,即藝術本質觀、存在歷史觀和現代人生產狀況觀。

所謂「林中路」也正是這個意思,路很多,但有歧路。海德格爾並不是用《林中路》來立論,而更像是指出思考的方向和道路。

在《林中路》裏,藝術本質觀主要見於《藝術作品的本源》和關於裏爾克的《詩人何為?》兩篇中,是海德格爾通過藝術來闡釋他哲學觀點的重要作品。這也是孫周興老師認為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林中路》的藝術觀是一種全新的藝術觀。它「提供了一種解讀藝術的新方式」,成為20世紀美學家們所激烈討論的對象。

孫周興老師在這個部分主要分析了《藝術作品的本源》這篇文章。他認為這是《林中路》中最重要的一篇。它從形而上學的批判開始,走向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美學。

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爾首先花了很大的篇幅,討論了物的存在的問題。在他看來,以往的哲學以三種角度來解釋物這個概念。

第一種和第三種都和亞裏士多德相關,是用實體加上屬性,或者質料加上形式來解釋物的。

也即,任何一個物體,要麼它的背後有一個完全完美的模型,它分有了這個模型,要麼就是物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實體,並展示出它獨有的屬性。

另一種則是英國哲學家洛克的觀念。洛克認為,物就是人的感覺經驗的複合:一個客觀事物的存在,不僅包含它固有的性質,比如體積、面積、質量等,也包含著我們附著上的觀念和它的用途。

▲洛克,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開創了認為人的全部知識來源於經驗的哲學,與大陸理性主義哲學分庭抗禮。其學說影響了貝克萊、休謨、康德,乃至20世紀分析學派等等。其著作《政府論》成為英國革命的重要成果,深刻影響了啟蒙運動的諸學說。

海德格爾對這些觀點進行了批判,從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孫老師解釋道:

「(海德格爾)認為事物的存在,事物的意義在於我們是如何使用它的、如何遭遇它的、在什麼樣的環境裡面?什麼樣的視域裡面?什麼樣的境遇(語境)裡面?」

所謂「視域」,實際上就是一個物體所存在的範疇。任何物體的存在,在海德格爾那裡,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時時刻刻與周邊的一切相關,與一切遭遇。但也因此使得物體存在的一貫性產生了動搖,即我們如果從來都在流動,「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那麼我們是否有著連續的存在呢?

於是,海德格爾修正了《存在與時間》中的哲學態度,人不再是構成世界的了,藝術反而成為了構成世界的基本力量,藝術成了一個連續性存在的依據。存在本身變成了一個神祕的「道」,藝術顯示了這種「道」。因此,藝術的表達,人類的藝術活動,就顯示了真理的發生。

《林中路》中的這種藝術觀,看似非常晦澀、神祕,但在孫老師看來,它清晰地表達了四種觀點。

一是反美學,以藝術存在論代替了藝術知識論,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美的問題當作真理問題來理解,藝術不再是人類活動的一小部分,而是一貫存在的;

二是藝術真理論代替了藝術感性論,這與尼采《悲劇的誕生》有關。生活本身是衝突的,不是和諧的,這是現代美學的一個基本點。因此藝術不再是對世界的一種感受,而是表達自身的真理;

三是藝術是一種本源性活動,而非天才的主體主義活動;

四是提出了一個如何討論藝術這樣一個具有方法論意義的看法。

海德格爾在書中舉了梵·高的例子,就是在探討「藝術-世界-人」的關係,告訴我們藝術作品是如何通過對人的世界的建立,和一個作品如何建立了一個人的世界。

當我們看到梵·高畫筆下的鞋子,不是單單觀看一個靜止的藝術品,而是通過鞋子感受到了人的生活,生活表象後人的思想、情感,從而感受到一個世界。畫中的世界、藝術展現出的藝術世界、作者的世界和觀者的世界,共同形成了藝術。

這是海德格爾有別於繪畫圖像論和繪畫形式論的重大成就,他為後人提供了一種新的藝術觀看方式。

▲《一雙鞋》 梵·高 1886 37.5X45

阿姆斯特丹國立梵·高博物館

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爾通過對藝術本質的研究,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哲學路徑,這纔有了海德格爾後期哲學的風貌。

03.

這個時代我們怎麼思考?

在《林中路》中,海德格爾的存在歷史觀,或者說哲學史觀,是通過分析前蘇格拉底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和黑格爾,描述出了哲學的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個歷史階段,始於希臘哲學家。從阿那克西曼德開始,希臘哲學家們產生了最早的對於哲學的「存在之思」,他們從萬物的構成思考到存在本身。

一邊是最終產生的科學的,關於事物規律的思考,也就是阿那克西曼德、畢達哥拉斯、德謨克利特所闡發的哲學。

另一邊則是對於存在方式、存在本質的思考,比如巴門尼德、芝諾、赫拉克利特的思想。這一階段直至蘇格拉底的出現就逐漸消失了。

第二個歷史階段則是形而上學思考的階段,是將哲學作為根基,從而建構龐大哲學體系的階段。它始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一直到黑格爾達到頂峯。

這種哲學是一種「本體論」哲學。對此,孫老師解釋道:

「古典哲學家認為事物的存在或者事物的意義在於事物本身,所以我們要去討論事物的本身的結構。這是古典哲學,那種哲學我們把它叫做本體論。」

在海德格爾看來,黑格爾以後的哲學就不再有這種明確的本體論傾向了。相反,哲學家們開始不自覺地反對這種傾向。產生了一個轉折性的時代,孫老師說道「一種後形而上學或者非形而上學的思想正在興起」。

這樣,海德格爾就繼而關注起了在後形而上學的時代中,現代人所遭遇的存在危機,也就是《林中路》的第三部分。在這部分中,海德格爾探討了現代人生產狀況的思考。

孫老師解釋道:

「當代思想無法迴避的問題主要有兩項,第一項就是所謂價值虛無。在西方是由尼採的話『上帝死了』所判定的虛無主義時代的人類精神生活的無根狀態。第二項就是技術困境。是由現代技術所造成的人類生存狀態的一些困境和問題,災難性的現實。海德格爾把這兩個問題,納入到西方形而上學批判的角度,對虛無主義的本質和技術的本質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

由此看來,《林中路》的藝術觀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既是海德格爾存在歷史觀和現代人類觀的補充,同時又提供了某種出路。

就像叔本華的學說那樣,愛和藝術是使人超越苦海的出路,海德格爾某種程度也保持著這種「悲觀主義」,他也給予了藝術尤為重要的地位。因此,它成為了孫周興老師所特別想要闡述的方面。

▲晚年海德格爾在鄉下

在《林中路》的背後海德格爾不僅有著對以往哲學和早期存在主義的批判和反思,同時還為現代人、現代藝術的問題提供了某種解答和探討。他的早期哲學為存在主義哲學奠定了結實有力的基礎,可他卻沒有囿於自己所創造的哲學空間中。

在世界發生巨變的20世紀,他不斷思考人類真正的精神困境,而《林中路》正是他這種思考的起點。從這裡出發,海德格爾穿過幽暗的森林,不斷揀選著未來人類的道路。

正如孫周興老師所總結的那樣,海德格爾玄妙的形而上學和美學思考最終都指向了現代人面臨的問題:

「其實我們在很多時候發現人的這種虛弱,脆弱,發現這個世界不是我們想搞定就能搞定的。那麼如果我們搞不定這個世界,我們承認有比我們更強大的東西,這個時候我們怎麼思考?怎麼行動?怎麼創造?就變成一個新的話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