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七年的由來

2011年11月,杭州的天氣開始變得涼爽,街頭的行人也換上了秋衣。借著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專委會召開學術年會的時候,國內一些老師商量來一次網友見面。他們分別是來自北京的吳俊傑和武健,上海的柳棟,重慶的郭剛和鄧江華,還有常州的管雪沨和他名師工作室幾名老師,當然,我也是其中一員。一群人因為Scratch教學而在網上有過幾次交流,頗有促膝長談的意願。聚會的地點是我找的,即西湖邊的望湖樓。

記得那天晚上是以我和吳俊傑的分享為主。吳俊傑介紹他對STEM教育的理解,並播放他剛剛錄製的Scratch課堂實錄視頻,介紹如何用Scratch感測器板做科學實驗,讓人眼前一亮。我隨身帶了Arduino板和一盒子的電子模塊,演示了幾個基於S4A編寫的互動案例,相當於做了一次開源硬體的普及工作坊。會後,管雪沨建立了QQ群,取名為「貓友匯」,開始以網路交流的形式做創客分享活動。

幾年後,創客教育逐步成為一個教育熱詞,貓友匯也成為了頗有知名度的國內第一個創客教師的社群。在回顧中國創客教育發展史的時候,大家都提出應該追溯到2011年在西湖邊的這次見面會。按這樣計算,國內的創客教育已經有7年多的歷史了。

節點:敢為人先的「第一」

中國創客教育發展至今,是到了要總結經驗梳理脈絡的時候。有兩本書已經開始嘗試敘述國內創客教育的發展史,一本是梁森山主編的《中國創客教育藍皮書(基礎教育版)》,另一本是鍾柏昌主編的《全國中小學創客教育發展報告2018》。我有幸分別參與了這兩本書的編寫。《全國中小學創客教育發展報告2018》採用了大事記的形式,記錄了從2011年開始的一些重要事件,《中國創客教育藍皮書》則要具體一些,介紹了一些關鍵事件。

從0到1向來是艱難的,這需要莫大的自信和勇氣。作為一名親歷者,我簡述一下創客教育發展中的幾個「第一」。

1.創客教育的第一次提出——《創客教育:開創教育新路》

「創客教育」一詞的最早提出是吳俊傑。2013年他和幾位老師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雜誌上合作發表了一篇文章《創客教育:開創教育新路》。文章寫道:

教育似乎成為了一個社會矛盾的出氣筒,人人都關心,人人都想批評幾句,人人都身涉其中,卻人人都不知路在何方……不破不立,不找到一條立足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新路,不通過紮實的研究和教學推廣這條新路,教育的困局將不會得到改變。好在,霞光初現,我們發現了創客教育。

吳俊傑在寫這篇文章時曾多次徵求過我的意見。我們都是在2011年認識李大維,通過他了解創客運動和開源硬體,並在《make》雜誌(中文名為《愛上製作》)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項目。當遇上創客,我們都有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驚喜——尋找了很久卻收穫寥寥的STEM教學資源,不就在創客空間里嗎?

2.創客第一次參與教師教研活動——中小學STEAM教育創新論壇

2013年8月,由溫州電教館主辦的第一屆全國中小學STEAM教育創新論壇在溫州中學舉辦。來自全國13個省市區的80多位代表齊聚一堂,展示Scratch在全國各地的發展現狀,並探討STEAM教育的模式、課程和支持方案。國內關注教育的知名創客,如李大維、葉琛、肖文鵬、于欣龍、程晨、王建軍、余翀等都參加了該論壇。舉辦這次活動的初衷是貓友匯里的群友希望能線下交流,但意外得到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並且通過此次活動成功搭建了教師與創客的對話平台。從此,溫州成為創客教育的重要發祥地。

3.教師第一次參加創客嘉年華活動——上海創客嘉年華的創客講堂

2013年10月,創客嘉年華(上海站)在上海楊浦區創智天地舉辦。李大維邀請我和吳俊傑在「創客講堂」做一次分享。恰好管雪沨和李夢軍等也來參加活動,我們就索性四個人一起上台,演講的主題是《創客文化和STEM教育》,介紹中小學的STEM教育,並呼籲更多的創客關注教育,為中小學提供造物資源,首次在民間的創客盛會上發出教育者的聲音。

這次論壇的發言還是頗有成效的。一些創客開始試水做創客教育,如DFrobot組建了國內教育部門,北京的金從軍夫婦開始著手漢化MIT的App inventor項目。從這以後,上海創客嘉年華活動都增設了創客教育論壇,並由貓友匯來組織策劃。

4.創客教育第一次被媒體接受——雷鋒網、中國教育報

2014年4月,再次應李大維的邀請,我和吳俊傑在深圳制匯節的「創客與教育」論壇上做了一場演講,題目是《創客教育,醞釀一場新的邊緣革命》。有記者將演講全文以速記的形式發表在雷鋒網上,很多媒體進行了轉載。隨後,intel和清華大學舉辦「中美青年創客大賽」,並舉辦了一次小型的創客教育論壇,我和吳俊傑以《柔軟地改變教育》為主題介紹中小學創客空間建設和課程開發。中國教育報《「創客」:柔軟地改變教育》為標題,整版圍繞論壇嘉賓的發言來討論新興的「創客教育」。

之後,一些做開源硬體的企業和做機器人教育培訓的機構,也選擇了「創客教育」一詞作為教育理念進行宣傳。「創客教育」一詞開始為公眾接受,並頻繁出現在各大媒體網站上。

5.官方舉辦的第一次以創客為主題的活動——溫州青少年創客文化節

2014年11月,由溫州市電化教育館主辦的溫州市首屆青少年創客文化節在溫州市實驗中學開幕。李大維、葉琛、孫效華等創客大咖出席活動,並做了演講。這是國內第一屆官方參與的、面向中小學的、以「創客」為主題的活動,引起了中國教育報記者黃蔚的關注。他採訪了溫州創客教育和信息化教育,2015年1月發表了一篇專題報道《溫州,創客空間里的夢想時光》。沒過多久,韓國媒體《中央日報》轉載這一報道,並指出溫州的創客教育值得效仿。這一報道再被《參考文摘》等媒體轉載回來,引起國內眾多媒體的關注。

6.第一個全國創客教育聯盟——中國青少年創客教育聯盟

2015年5月,全國首屆青少年創客教育論壇在浙江溫州實驗中學舉行。論壇主題是「創客時代的教育變革」,由中國教育報和央視新科動漫頻道主辦,溫州市教育局協辦,溫州中學和溫州實驗中學承辦。會上,由中國教育報等機構發起,溫州中學、溫州實驗中學、北京廣渠門中學、深圳市第二高級中學、天津14中等35所學校組成的中國青少年創客教育聯盟宣布成立。

7.第一個全國性質的創客教育智庫——創客教育專家委員會

2015年6月,中國電子學會現代教育技術專業委員會創客教育專家委員會在深圳市南山區同樂學校正式成立。我被推選為專家委員會主任,管雪沨和吳俊傑被選為常務副主任,余翀選任秘書長。創客教育專家委員會的成立初心是為了讓全國中小學STEAM教育論壇(後來更名為STEAM教育大會)有一個全國性質的主辦單位,從此一線教師就擁有了一個正式的交流平台。

8.創客教育第一次寫入國家政策——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

2016年6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技[2016]2號),在國家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及創客教育,強調「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眾創空間』、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應用,著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養成數字化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信息化面向未來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支撐引領作用。」

在創客教育發展史中,有很多有紀念價值的第一個或者第一次,如第一個中小學創客空間開放,第一次創客現場比賽舉辦,第一個開源課程發布、第一次教師創客能力評比等等。正是這麼多的敢為人先的「第一」,造就了現在如火如荼的創客教育大潮。做「第一」固然很難,但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讓「第一百」、「第一萬」、「第一億」湧現,才是最難、最有意義的。

過程:創客教育發展的脈絡

創客教育的發展是複雜的。有人為了教育情懷,有人為了商業機會,也有人為了行政業績,各種錯綜複雜的因素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創客教育才擁有了現在的發展規模。在不同人的眼中,創客教育的發展進程也是不同的。有些人最先看到的是創客運動,有些人最先看到的是比賽,也有些人最先看到的是教育管理部門發的紅頭文件。很多人並不關心創客教育從而何來,又要到哪裡去,但他們都是推動創客教育發展的力量之一。

要更加立體地觀察創客教育的發展過程,得找到多個角度。我試著從技術發展、實施路線、理念變化等角度來梳理髮展脈絡。

脈絡之一:技術的發展

創客教育最初始於Scratch教學,然後是開源硬體Arduino。2014年後,3D列印、App inventor、樹莓派等也慢慢得到很多人的關注。考慮到Arduino的門檻還是太高,2017年後更多的老師開始選擇micro:bit。

從趨勢上看,技術的發展有兩個特點。一是可選擇的技術越來越多;二是技術門檻越來越低。以Arduino為例,一開始只能選擇上海新車間開發的Ardublock,隨後mblock和mixly等圖形化軟體相繼開發,好好搭搭還推出在線開發環境,給Arduino寫程序越來越方便。同樣,以3D建模軟體為例,一開始可以選擇的只有SketchUp和123D,隨後3D one、IME 3D和ABC 3D相繼推出他們的建模軟體,完全取代了SketchUp和123D的地位。最近據說基於Python的3D建模軟體也要出來,可選擇的建模軟體越來越多。

脈絡之二:實施的路線

一開始做創客教育,老師們往往是選擇課外活動的方式,以小規模的形式開展。2014年前,國內僅常州、溫州、北京等區域有較多的學校是採用大班教學的形式開展教學。到了2015年,越來越多的學校用校本課程的方式來開展創客教育了。等「三點半」、「四點鐘」課堂政策出台後,很多學校把一系列和創客教育相關的課程放在這個時間段讓學生體驗。

2017年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創客教育又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實施陣地。可以預測,接下來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以「設計製作」為主要活動形態的創客教育會成為主流,很多學校會在創客空間里上綜合實踐活動課。

脈絡之三:理念的變化

2015年前後,很多人會問我「創客教育的出口是什麼?」所謂出口,就是指有沒有一些競賽供學生去參加。的確,很多老師、學校一開始就是沖著競賽去做創客教育的。在大部分地區和學校,用科技競賽獲獎的名次來衡量創客教育的「績效」還是非常普遍的。2018年以來,關注競賽的老師慢慢少了,大家基本認同創客教育是學校的校本課程、選修課程開發的一個重要方向。

雖然最初的創客教育是基於STEM教育而提出,但其實很多人並不了解這一過程。2016年左右一些管理部門大力推廣STEM、STEAM教育,跨學科學習、綜合學習引起更多教育者的關注。2016年左右,專家們喜歡界定創客教育和STEM、STEAM教育的區別,大談理念。現在,更多的老師關注的是跨學科課程如何開發。理念更加前衛一些的專家開始提出創客教育要成為一種教學方法,融入到學科教學中去。

脈絡之四:定義的迭代

創客教育中的「創」到底是什麼?因為「創」字可以組成很多詞語,似乎都挺好,比如創新、創意、創造,再如創業,這就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不同專家、教師之間的創客教育含義並不相同,這就影響了相互間的交流。

從2014年開始,陸續有專家給創客教育進行了定義,核心內容的演變如表1所示。

從使用範圍看,由中國電子學會現代教育技術分會創客教育專家委員會發布的定義(也稱元宵定義)的認同度最高,也許這和元宵定義的推出是源自一群人的「眾籌」有關。元宵定義突出了創客教育的幾個關鍵詞:數字化、造物、跨學科。鍾柏昌的定義中甚至放棄了「創」字,強調「綜合實踐」,而李亦菲也強調了「綜合實踐」。可見,將創客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很快會成為教育者的共識。

特色:創客教育的草根味道

不可否認,國內創客教育的發展得益於MIT的Scratch、App inventor和義大利的Arduino、英國的micro:bit,但無論是Arduino、micro:bit還是樹莓派,基本上在中國生產,這些開源硬體的周邊模塊更是完全依賴中國的電子市場。在開源硬體的相關教學工具和教育資源方面,國內的教育創客也提供了重要的貢獻。

對比國際發達國家(以美國英國為主),我們不難看出國內的創客教育是教育者在創客運動的影響下,一點一點發展起來的,無論是理論的建設還是資源的開發,都和國際發展同步,並非一味的「拿來主義」。而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民間力量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甚至可以說是佔了主導地位。

1.技術學科教師先行

常常有專家表示疑惑,為什麼國內做創客教育、STEM教育的教師中大部分是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學科,而不像國外是以科學、數學領域為主?其實,這正好能佐證了我前面梳理的技術脈絡。因為信息技術課標和教材的滯後,信息技術教師迫切希望改變這一現狀,嘗試自行開發能夠吸引學生的新的課程,以Scratch和Arduino為代表的開源軟硬體就開始進入校本課程。而Scratch和Arduino正好是實施STEM教育的最好載體之一,因而他們有意無意中走進了跨學科學習的領域。

國內的創客教育發展有著民間創客運動的深深烙印。創客教育始於Scratch,而最早將Scratch帶到中國的恰恰就是國內第一個創客空間的聯合發起人——李大維。正因為技術學科教師先行,關於創客教育、STEM教育研究的文章,發表最早數量最多的往往集中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國信息技術教育、中國電化教育等刊物。國內的創客教育課程也不可避免地偏向於數字化工具的使用,如各類開源硬體、3D列印、激光切割等。我認為這是好事,能夠有效地彌補了我國教育在工程領域的短板,也為國務院推廣人工智慧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民間政府上下互動

回顧建國後的幾次課程改革,基本上都是由教育部統一發布文件,高校教授負責理論研究,引領中小學教師亦步亦趨的學習,採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而創客教育則不同,首先來自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家長的訴求,來自有識之士對「唯分數論」式教育的覺醒,並付諸行動。而早在李總理訪問深圳柴火創客空間之前,關於創客教育的報道就多次出現在各大媒體,一線的先行者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這種自下而上的訴求與自上而下的引導自然交匯的狀態是難能可貴的。

不得不說,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創客教育的發展進程中,給了民間草根以強大的支持和足夠的尊重。這一點,從歷屆全國STEAM教育大會和全國青少年創客教育論壇的舉辦就能看出。這些活動的當地承辦往往是教育局或者高校,他們提供了免費的場地和工作餐,讓參會教師和企業深度互動。所以,教師自組織工作坊就成為歷屆STEAM教育大會的一道獨特風景。

3.強調柔軟改變教育

經濟學家科斯在《變革中國》表述了一個觀點,成功的變革往往不會發生在整個有待完善的體系的核心,而是發生在邊緣。從這個角度看,創客教育正好是從最邊緣的技術學科做起,逐步結合科學、藝術和數學等學科,選擇學生最感興趣的「造物」來展開。創客教育因為具備跨界、跨學科學習的特點,經過教師的合理引導性,學生在學以致用的造物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實踐能力,還可以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習興趣,自然不會引發主科教師和家長的強烈對抗。從邊緣學科做起大大降低了操作難度,創客教育更能實現課程改革的軟著陸,也更能避開一些潛在的風險。

因而,創客教育的一線教師往往喜歡使用「柔軟地改變教育」作為口號,不會大張旗鼓地要和「應試教育」抗衡。課改十多年,教育部在推廣素質教育方面嘗試了很多方法,也出台了很多文件,但是收效並不明顯。而創客教育借「造物」,讓學生在真實問題中應用學科知識,反而得到家長的簇擁,一些相關的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從這一點看,將創客教育視為深化課程改革的突破點,並非是言過其實之語。

未來:七年之癢還是終身相守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創客和教育的邂逅,會陷入七年之癢的危險,還是可以終身相守?教育部裝備中心梁森山老師出版《中國創客教育藍皮書》時邀請我寫序。我在序中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創客教育能夠堅持多久?會不會像其他教育熱詞一樣很快就消亡?

是的,這些年消失的教育熱詞太多,多得讓人麻木。與一些正在旁觀或者已經開始從事創客教育的校長、教師和企業的交流中,我發現這種擔憂非常普遍。但是還好,至少一開始做創客教育的教育者或者創客,都是因為夢想和愛而來,他們「要麼是因為愛教育,希望當前的教育更加完美些,變得多元,而不是總是考試;要麼是愛孩子,希望給孩子們更多的快樂;要麼是愛技術,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同樣愛上技術。」

記得在2015年,我受邀參加了蒲公英智庫組織的一個有千人聽眾的教育創新年會,選擇以《對話十年後的創客教育》作為主題做了一次演講。在演講最後,我用幾行詩來收尾。而這幾行詩也可以用在這裡:

十年

不管你變成什麼樣子

我們都會在堅持

我們始終努力

柔軟地改變教育

註:

本文的簡版發表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200期紀念刊,文中提到很多人名,分別為創客教育屆的知名專家或者先行者,分別介紹如下。

吳俊傑:北京景山學校

武健:北京東四九條小學

柳棟:上海虹口教師進修校

郭剛:重慶市渝中區教師研修學院

鄧江華:重慶市人和街小學

管雪沨:常州天寧區教師發展中心

梁森山: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

鍾柏昌: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李大維:上海新車間聯合創始人

金從軍:網名老巫婆,自由職業,App inventor的推動者

葉琛: DFRobot CEO

王建軍:Makeblock CEO

李夢軍:常州開放大學

余翀:深圳盛思科教文化有限公司CEO

祝智庭:華東師範大學

李亦菲:北京師範大學

楊現民:江蘇師範大學

王佑鎂:溫州大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