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蝴蝶是會飛的花朵,是曼妙絕倫的舞蹈家。身姿優雅、色彩斑斕的蝴蝶備受文人墨客的青睞。春天裏,看到花枝上彩蝶蹁躚,詩聖杜甫的快樂躍然紙上,成就了《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要說對蝴蝶最爲癡迷的人,也許非北宋詩人謝逸莫屬。他創作了300首蝴蝶詩,其中不乏佳句,如“杜鵑飛破草間煙,蝴蝶惹殘花底露”,因此人送外號“謝蝴蝶”。

  提起蝴蝶,人們不免要將其與飛蛾比較一番。的確,它們有很近的親緣關係,是鱗翅目昆蟲的兩個大類。它們都是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形態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卵和蛹不吃不喝不動、外表上都處於靜止狀態,暫且不去管它,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蛾蝶類的幼蟲和成蟲吧。

  愛恨交加毛毛蟲

  絢麗多彩的蝴蝶和飛蛾一樣,都是由令人望而生畏的毛毛蟲變化而來的。我們一般把鱗翅目昆蟲的幼蟲統稱爲毛毛蟲。它們身體柔軟、有各種色斑和花紋,圓柱形的身體分爲頭、胸、腹3段。

  和成蟲一樣,毛毛蟲也具3對分節的胸足。不過,爲了支撐肥胖的軀體,毛毛蟲的腹部還常常有肉質的不分節的突起,構成4對腹足和1對尾足。

  毛毛蟲吃得多,長得快,它們一生中體重要增加兩三百倍。然而,它們的體表有一層幾丁質外骨骼,不能無限擴張。因此,隨着身體的生長,毛毛蟲就像被唐僧唸了緊箍咒一般難受。

  幸虧自然選擇使毛毛蟲進化出了蛻皮的本事,它們每生長一段時間,在身體被外骨骼箍得實在受不了的時候就會蛻皮一次。正常情況下,大多數毛毛蟲一生要蛻皮5次。

  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要區分一隻毛毛蟲到底是蝴蝶的幼蟲還是蛾類的幼蟲是非常困難的。專業人士則主要從趾鉤的數目、長短和排列方式,氣門的排列,以及毛序和腹足多少等來區分。

  雖然區分蝴蝶和飛蛾的幼蟲不容易,但我們知道,最招人討厭的毛毛蟲一定是蛾類的幼蟲——它們有令人不寒而慄的毒毛。

  儘管蛾類的幼蟲並非都有毒,但有毒的毛毛蟲幾乎都是蛾類的幼蟲

  。

  例如,枯葉蛾的幼蟲滿身厚毛,有的種類顏色豔麗醒目,有的則灰暗如樹皮。松毛蟲就是一種枯葉蛾的幼蟲。它全身佈滿長長短短的白色、黑色或棕色的毒毛,在背脊上更是成簇排列。如果不小心被松毛蟲的毒毛蟄着,皮膚會瘙癢紅腫、疼痛難忍,甚至能引發炎症。此外,刺蛾科的幼蟲如活辣子、洋辣子、刺毛蟲等,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有毒毛毛蟲,其身體上密佈刺和毒毛,因此得名刺蛾。

  毛毛蟲的“毛”是體壁突起衍生物,有很多種,最普通的是剛毛。與毒腺細胞相連的剛毛就是給我們造成困擾的一種毒毛。毛毛蟲肥嫩多肉,是許多鳥類和爬行類垂涎的美食,但它們既不能飛,也跑不快,所幸大自然賜予了它們防身的毒毛,使它們能利用這些毒毛來僞裝自己或者警示天敵。

  有人覺得鳳蝶幼蟲可愛而迷人。它們個頭碩大,圓滾滾、肉呼呼的。雖然沒有松毛蟲和洋辣子那樣的毒毛保護自己,但它們有獨特的祕密武器——臭丫腺。這種臭丫腺平時收縮在頭部裏面,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來。當遇到驚嚇、感到危險的時候,幼蟲將體液充入臭丫腺,其頭部就會像變魔術一樣伸出橘紅色或檸檬黃的“丫”形臭腺,製造毒蛇吐信的效果,以迷惑、威脅天敵,同時,還散發出難聞的氣味警告天敵,從而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金粉蝶的幼蟲(臭丫腺伸出)

  最有名的毛毛蟲當屬“蠶寶寶”了。陝西歷史博物館中有一件漢代的稀世文物名叫

  鎏金銅蠶

  。它跟真實的蠶寶寶一樣大,體長僅5.6釐米,但其昂首吐絲的樣子生動逼真、惹人愛憐、令人叫絕。

  事實上,3000多年以前,中國人就開始栽桑養蠶,以收穫蠶繭、製取絲綢。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著有《蠶賦》,這可以說是我國古人對蠶桑生產技術科學認知的里程碑。在《蠶賦》中,荀子盛讚蠶“屢化如神,功被天下,爲萬世文。禮樂以成,貴賤以分,養老長幼,待之而後存。”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蠶被賦予了孕育、財富等美好意蘊。到漢代,中國養蠶繅絲業達到了高峯。

  鎏金銅蠶

  提起蠶,人們還常常會想起一句婦孺皆知的詩——“春蠶到死絲方盡”。幼蠶飽食桑葉,蛻皮四次,成爲熟蠶後,就吐絲結繭——用一根長達2千米左右的絲,編織出一個雞蛋形的優美蠶繭——並安臥其中。李商隱是詩人而不是昆蟲學家,他不知道,桑蠶把絲吐盡之時,其實並沒有死去,僅僅是走完了生命中的幼蟲階段,“作繭自縛”變成了蠶蛹而已,最後終將“破繭而出”,羽化成蠶蛾。

  破繭蝶蛾三法辨

  雖然蝶和蛾的成蟲有許多共同點,如虹吸式口器、3對分節的足、2對膜質的翅、身體和翅上都密佈着鱗片,但是,區分蝶和蛾的成蟲要比區分它們的幼蟲容易得多。

  蛾和蝶在外形上的區別,首先是鱗片和絨毛組成的斑紋不同。

  每種蛾、蝶都有自己獨特的斑紋,不過,多數蝴蝶比飛蛾的色澤更加亮麗,且翅和軀幹表面的絨毛也少得多。

  其次是體型的差別,通常蛾類腹部粗短肥碩,而蝶類則身材苗條。

  蝴蝶和飛蛾形態上最主要的區別在觸角:

  蝶類是棒狀觸角

  ,觸角基部各節細長如杆,端部數節逐漸膨大,整個形狀像一根棒球杆;

  而蛾類的觸角形式多樣

  ,以羽狀爲多,還有絲狀、櫛齒狀等,如蠶蛾、鳳蛾、桑毒蛾都是羽狀觸角。

  從生活習性來看,蝶類只有白天才會忙碌不停。

  “拂綠穿紅麗日長,一生心事住春光。”讀到徐夤的這句詩,你一定知道,他吟詠的是蝴蝶而不是飛蛾。

  “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 “燈青蘭膏歇,落照飛蛾舞。”張祜和李賀的這些詩句生動地說明蛾類更喜歡夜間活動。

  唐末著名詩僧齊己在一首以《燈》爲題的詩中寫道:“幽光耿耿草堂空,窗隔飛蛾恨不通。”可見,黑夜飛行的蛾類有明顯的趨光性,而且經常將燈光及火光誤以爲月光並向其飛去,這就是“飛蛾撲火”。

  飛蛾撲火併非因爲對光明的盲目熱情,而是由於它們在夜晚要靠月光和星光來導航

  。因爲天體距離遙遠,射來的光線都是平行光,飛蛾只要與光線的照射方向成固定夾角飛行,就可以飛成直線,以最短路線飛到目的地,從而節省能量。但是,有了燈火之後,燈火發出的光線不是平行的而是發散的,飛蛾卻依然遵循本能沿着光線的同一角度飛行,結果其飛行路線就變成了一條“黃金螺旋線”,最終就發生了“飛蛾撲火”的悲劇。

  少數在白天飛行的蛾類也許能避免這樣的悲劇。例如,以美貌聞名遐邇的日落蛾,就是一種白天飛行的蛾子。由於日落蛾翅膀上的色彩和圖案豔麗程度不亞於蝴蝶,而且喜歡在白天活動,所以,德魯·德魯裏在1773年誤將其視作蝶類,並將其劃歸鳳蝶屬。此外,長喙天蛾也和蝴蝶一樣白天活動,且有一些與蝴蝶

  相似的特徵,所以也叫蜂鳥蝶蛾。

  春天,到處生機盎然,落英繽紛,蝴蝶狂舞,鮮嫩的桑葉上孵化出了許多蟻蠶(幼蠶)。黑褐色的蟻蠶攝食桑葉迅速生長發育成爲青白色的蠶。南宋詞人辛棄疾在《臨江仙·即席和韓南澗韻》中寫出“花飛蝴蝶亂,桑嫩野蠶生”時,不知道潛意識裏是否把蝴蝶與蠶聯繫在一起了。

  然而,我們現在知道,蝴蝶和蠶雖然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它們還真是實實在在的近親。

  【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