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球類運動,只能算作足球雛形,真正的足球應該是近代由西方傳入。

關於蹴鞠的記錄最早見於《史記?蘇秦列傳》,說臨苗富足飲食,人民安樂幸福,玩樂器的,踢鞠的很多。踢鞠也就是所謂的「蹴鞠」,也叫「蹴球」「踢圓」等。

蹴鞠起源於齊國都城臨淄,齊宣王時已經很盛行。秦朝時,蹴鞠的較少,到了漢朝又開始興盛。並進入軍營和宮廷,成為一種「治國習武」之道與貴族運動(類似於天子行獵,即是軍事演習,也是娛樂運動)。漢代還有人寫了一本專著《蹴鞠二十五篇》,可見當時之盛行。

到了唐代,蹴鞠的製作工藝進一步提高,球更圓,還開始了世界上最早的給球充氣,唐代蹴鞠比賽,由原來的直接對抗轉變為間接對抗,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著為勝,也開始出現女子蹴鞠,女子蹴鞠不射門,主要展示踢球技法。

到了宋代,蹴鞠更加興盛。《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皇帝蹴鞠的情景。這時,球技已發展出很多動作花樣,可調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身體各部位,使「球終日不墜」《水滸傳》中高俅因擅長踢球而發跡的高俅,就是一個鮮明的證明。宋代的球,製作標準要求更高,工藝精湛。要求「密砌縫稱,不漏線角」。做成的球要「正重十二兩」,「碎湊十分圓」。

清代開始,蹴鞠運動開始變少,直到近代足球從西方傳入,蹴鞠也開始退出江湖。

瞭解更多有趣歷史傳統文化,請關注我的頭條號(不二史書),看精彩視頻 長正經見識


區別:

足球一般指的是現代足球,蹴鞠是古代的足球,最明顯的區別就是球不一樣。

現代足球比賽用球應為圓形,它的外殼應用皮革或其它許可的材料製成,在它的結構中不得使用可能傷害運動員的材料。

球的圓周不得多於71釐米或少於68釐米。球的重量,在比賽開始時不得多於453克或少於396克。

充氣後其壓力應相等於0.6一1.1 個大氣壓力(海平面上),即相等於600-1100克/釐米』。在比賽進行中,未經裁判員許可,不得更換比賽用球。

蹴鞠是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

古代清明節時,除了掃墓祭祖之外,民間還會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娛樂活動。蹴鞠,就是其中的一項,它在我國流行的時間很長,還曾被作為軍隊的訓練方式。那麼,蹴鞠比賽規則都包含什麼內容?

蹴鞠,又名「蹴球」、「築球」等,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運動。蹴鞠在我國的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漢族民間就流行蹴鞠,從漢代開始,它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

蹴鞠運動最興盛的三個朝代——漢唐宋,是中國在軍事、經濟或文化上最強盛的時期,遙想大漢年間,霍去病率軍與兇猛的匈奴作戰,士兵因糧草匱乏而士氣不振,霍將軍於是穿上蹴鞠的服裝,以一場激烈精彩的蹴鞠比賽提升士氣,大敗敵軍。

宋代,民間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雖然在其後的明清時期,蹴鞠逐漸式微,但清朝時仍然有冰上蹙鞠的存在。因此,可以說蹴鞠是我國古代流傳十分久遠、影響也很廣泛的一項體育運動。

那麼,蹴鞠的規則是什麼呢?它是隨著朝代的不同而演變的。

  兩漢三國時期,蹴鞠發展較快。娛樂性蹴鞠得以繼承,還出現了表演性蹴鞠和競賽性蹴鞠,表演性蹴鞠即在鼓樂伴奏下進行以腳、膝、肩、頭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有足踢、膝頂、雙腿齊飛、單足停鞠、躍起後勾等技術動作。競賽性蹴鞠一般設有鞠場,鞠場呈長方形,一般為東西向,設有坐南面北供觀賞的大殿,四周有圍牆,稱為「鞠城」。

  唐宋時期是繼漢代之後,蹴鞠文化發展的第二個高潮。這個時期,出現了充氣球和球門,用球門的蹴鞠比賽叫做「築球」,一般是單球門,大多在宮廷宴會時進行。築球時在球場中央豎立兩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門直徑約一尺,叫「風流眼」。比賽時衣色不同的左右軍(兩隊)分站兩邊,每隊12或16人,分別稱為球頭、驍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

  比賽時鳴笛擊鼓為號,左軍隊員先開球,互相顛球數次然後傳給副隊長,副隊長顛數待球端正穩當,再傳給隊長,由隊長將球踢向風流眼,過者為勝。右軍得球亦如此。結束時按過球的多少決定勝負,勝者有賞,負方受罰,隊長要喫鞭子,臉上塗白粉。

  同時,不用球門的踢法逐漸規範。這種踢法叫做白打,屬個人表演性活動,對球員控球能力有更高要求,除手外,頭、肩、臀、胸、腹、膝各部位均可觸球,變換各種花樣,先落地或違規者輸。

  遼金元時蹴鞠是朝廷節慶的節目之一,在民間同樣十分普及,男女對踢在宋元時也屢見不鮮,這種情景在文物中也有反映,現藏歷史博物館和湖南博物館有兩塊足球紋銅鏡,鏡背面的浮雕就是一對男女對踢。但這些女性是專門陪人踢球的藝妓而不是普通婦女。

明清時期,蹴鞠在統治者的嚴令禁止(明代)後漸漸式微,清代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基本上被歐洲的現代足球所取代,而踢毽子作為「蹴鞠之遺事」,得以繼承與發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