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當了連續好幾天老司機的教授今天將爲大家將揭示一些只有在漫長的用車過程中才會逐漸浮現的真正能映射普羅大衆日常用車需求的方面。

  1.主觀舒適性

  能滿足人機工程學的坐姿對於駕乘者的出行體驗至關重要。

  諸如方向盤、油門、剎車、休息踏板、扶手、安全帶以及各個功能區的按鍵位置是否合適,座椅的坐墊、靠背與頭枕的位置、支撐與包裹是否合理,這些要素決定了駕乘者頭、肩、背、腰、臀、臂、腿的保持性以及緩解長時間駕乘產生的疲勞感。

  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代表汽車運轉時的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NVH作爲衡量汽車製造質量的一個綜合性問題,是駕乘者能獲得的最直觀感受。

  同一車輛在不同行駛狀態下的NVH表現會有明顯不同,大多數駕乘者希望得到安靜的車內環境,少數追求運動駕駛者會喜歡車內的聲音聽起來動力十足。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一些特定頻率的振動會引起人體共振,造成身體不適甚至損傷。人體內各器官對應的振動頻率是不同的,大多數引起內臟器官共振的頻率是低於人類聽覺範圍(20Hz以下)的次聲波。回憶一下,有沒有過那種自始至終縈繞在駕駛以及乘坐過程中若隱若現的異樣感。

  2.主動安全性

  汽車主動安全性主要是指汽車防止或減少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的性能。

  一些諸如ESP, DTC, VSC之類的電子車身穩定控制系統能夠在不打破物理極限的情況下提升車輛在極限狀態下對一般駕駛者不當操作的容錯率,廣義上能夠使車輛更可控,更安全。

  另外一些像是自適應巡航、轉向輔助、盲區輔助、車道偏離預警、車道保持、智能防碰撞預警、自動剎車等功能在被駕駛者充分認可並接受的前提下是能夠極大程度地降低車輛行駛過程中因部分駕駛者個人原因而導致的意外狀況的發生以及發生意外狀況後駕乘者的傷亡率。

  3.日常操控感

  國內的普羅大衆基於日常駕駛狀態下對於車輛在操控性方面的要求歸根究底是爲了讓車輛的行駛表現能夠符合的駕駛者預期,主觀而言大抵反映在三個方面:敏捷、準確轉向系統,紮實而有韌性的懸掛系統,足夠充沛的動力和能正確理解駕駛者意圖的傳動系統。

  汽車的本質是服務人類點到點出行的交通工具,所有關於汽車的一切都是爲了滿足人類移動性的需要。

  汽車發展至今極其重要的一環就是讓駕駛更高效,加速、變道、轉向、巡航,駕駛者可以輕鬆地實現自己想要的操作,有效減少了意外發生的可能。身體和心理上雙重的輕鬆能使駕駛者獲得愉悅的心情,同時將更多的精力用來思考那些真正重要的人生課題,從而在一些關鍵性的節點作出更有利於個體昇華的抉擇,最終走向人生巔峯。

  4.產品力

  產品力是對產品綜合水平的最客觀評價,除了產品本身,品牌、價格、供需以及營銷等方面都會影響到最終呈現出的產品力。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產品終將會被看不見的手持續擺弄至最合理的位置。

  車型的產品力強就意味着該車型除了質量優異、供需穩定且市場對其認可度高,這樣的車型通常都會擁有較高的保值率。

  試想一下,你花22萬落地一款指導價20萬左右的車,你朋友花20萬落地另外一款指導價也是20萬左右的車,四年後,你的車能賣十四萬,放出去分分鐘有人要,你朋友的車只能賣10萬,放了一個月沒人收,最後降到8萬賣了。

  對於國內這些平均不到4年就要換車的普羅大衆來說,產品力的高低必將是選車時重要的參考條件。

  一位來自美國的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人的需求可以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誠然,有得必有失。

  然而即便如此,教授依然強烈建議我們的購車者,就算是在限定預算的情況下也要保持穩定的心態,從容應對廠家和經銷商的糖衣炮彈,優先按照教授今天所提到的四個方面來對即將購置的車型進行選擇,這四個方面是(排名不分先後):

  主觀舒適性、主動安全性、日常操控感、產品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