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拉迪沃斯託克,俄羅斯遠東濱海城市,位於中朝俄交界之處,三面環水,向南可直通日本海。

  因爲港深水闊,貨物吞吐量居全俄之首,這裏不僅是遠東邊疆區的首府,同時也是俄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的所在地。如今的符拉迪沃斯託克人口六十餘萬,是俄羅斯遠東最具戰略意義的港口城市,雖然每年有四個月的結冰期,但藉助破冰船可以實現全年通航,這在接近北極圈的冰天雪地裏是極不容易的。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如此優良的城市在1860年以前卻隸屬於中國,只不過那個時候它的名字叫“海參崴”。儘管海參崴這個中文名稱比“符拉迪沃斯託克”誕生更早,但如今它卻是一個實打實的俄羅斯城市。那麼這顆遠東明珠是如何從“海參崴”變成“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在我們刊印的地圖上又爲什麼非要在這個地方打個括號,註明“海參崴”呢?

  在俄羅斯人的觀念及俄國的教科書裏,符拉迪沃斯託克不屬於掠奪所得,而是地理大發現的結果。在他們的認識裏,包括海參崴在內烏蘇裏江以東地區從未被置於大清朝廷的有效統治之下。雖然在俄國探險家抵達這一區域之前,海參崴等地就已經有部分中國人活動,但這些人多是流放至此的罪犯和亡命徒,這與我們在影視劇裏經常看到“發配誰誰至寧古塔”類似。

  這些人以打獵、淘金和挖人蔘爲生,而當地土著在向清廷進貢土產的同時也向俄國殖民者進獻動物皮毛,根據這一點俄國探險家就將此處視爲無主之地。在後來沙俄與清廷的較量當中,滿清放棄了這片土地的經營權,所以俄羅斯人至今不認爲遠東地區是侵略得來的領土。然而話說兩面,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俄羅斯是侵略無疑,但在反侵略鬥爭中敗下陣來又是誰造成的呢?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正視滿清朝廷犯下的過失。

  滿人自認爲關外是其龍興之地,定鼎中原之後嚴禁漢人進入白山黑水。儘管此舉的根本用心是在中原經營不下去的時候可以全身而退,但造成的一個副作用就是關外人口稀少,千里沃野幾近無人區。1840年間大清人口已達四億,可關外每平方公里不足兩人,這也導致了沙俄勢力自西向東湧來之時,當地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口與之抗衡,也難怪俄國人會將此處視爲無主之地。

  兩次雅克薩之戰以後,儘管在正面戰場清廷贏得了勝利,但噶爾丹卻從帝國西陲強勢崛起。爲了騰出手來集中對付蒙古人,康熙皇帝草草與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規定包括海參崴在內的地區屬於清朝,但俄國勢力也藉機紮下根來。後來清廷式微,日本與沙俄對東北的滲透與爭奪越來越激烈,滿清纔不得不聽從盛京將軍建議,放開禁令允許漢人出關定居,但此時對海參崴來說已是無力迴天。

  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烏蘇裏江以東四十萬平方公里併入俄國,海參崴從此更名“符拉迪沃斯託克”,並且再與中國無緣。儘管地圖上的緬懷可以提醒國人那段沉重的回憶,但面對日本海,海參崴留給我們的更多的還是望洋興嘆與扼腕嘆息。

  更多俄羅斯歷史地理,請訂閱微信公號,地圖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