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8

〔記者吳柏軒/臺北報導〕科技部日前修正博士後研究員補助年限,擬限縮至最多申請六年,引發學術圈部分反彈,質疑恐影響基礎科學研究。但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直言,博士後應僅是過渡職務,資深學者不該為了便宜行事,而將年輕學者綁在身邊;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則提醒,部分學科確實因少子化加上博士生短缺而人力不足,面臨學術研究危機,政府政策制訂須提供彈性。

過渡職務 學術圈不應便宜行事

日前科技部修改政策,將博士後研究員的補助年限,從無限制改為最多六年,引發學術圈熱議,甚至有八大學會連署陳情,認為不該限縮,以免影響臺灣基礎科學研究;而科技部則重申該政策是鼓勵博士後要積極就正職,昨也統計相關基礎科學研究投注經費,共二四三.七億元,比往年不減反而微幅成長。

聽聞學術圈反彈對博士後補助設限,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直言:「學術圈若便宜行事,會對不起年輕學者!」認為博士後研究畢竟非學術正職,只是博士在踏入學界、業界前,一段緩衝過渡,通常需二到六年之間不等,但卻看見有的教授把年輕學者拉在身邊十年或更長,不僅害了年輕人,也影響整體學術發展。

鄭英耀指出,如果教授認為博士後研究員的素質、能量足夠,就應聘為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員,讓其有更好發展空間,或是鼓勵年輕人踏入產業就業等,教授也不必擔心博士後研究員離開,雙方一刀兩斷,反應視為學術能量延伸,讓其獨當一面,未來合作研究將更強大。

張懋中:博士後補助應更有彈性

但交大校長張懋中則提醒,臺灣面臨情況是博士生人數在下降,博士後研究人數勢必也將降低,目前學界確有部分領域需依賴較高比例的博士後人力,科技部政策恐會影響部分領域研究;他並舉例國外亦曾有教授拿到諾貝爾獎金,要分給九十名一輩子幫他做研究的博士後。

張懋中說,科技部的博士後補助年限應該分領域,如電子資訊類的博士後通常待不久,因業界十分缺人,其他領域則應給予更多彈性;他也點出,臺灣也缺乏「研究教授」類的職缺,大學教職因少子化限縮,基礎科學類的博士後恐怕真的沒出路,未來長期應思考是否聘僱研究教授等,讓其專心研究、自己撰寫計畫、自己尋找資源等,但可能不給公務員退休金等,待遇可有區分,否則物理、化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博士後恐真有出路問題。

  •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本報資料照)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本報資料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