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冷軍,必然與其超寫實繪畫聯繫在一起,他的一副少女半身畫買到6000萬天價,一時震驚藝術市場。

其特點就是逼真,逼真到可以與單反相機相媲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除了比逼真,我們還能從圖中看出少女的沉思、樸實、文靜等特質。冷軍的畫中大多呈現這樣的風格,但這種風格特點大多被其逼真的特點所掩蓋,不管是專業人士還是外行人,重點都是在關注他逼真的寫實。

然而這種畫沒有強大的生命力!它能在當代名噪一時,卻在後世,必將出現更多比他更逼真、更美妙的畫作,其價值基本會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衰減,當然還是有一定價值,畢竟這種繪畫技術是一流的,也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值幾萬到十幾萬元還是比較有可能的,但絕對不值6000萬。那為什麼沒有那麼值錢?其一:真正的藝術大師需要有自己的創新,歷史上,書法繪畫中的大師無一不是沒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冷軍的超寫實繪畫,你以為只有他一個人會嗎?中國有的是,外國更是多如牛毛。其繪畫中所表現的內涵重點在於其逼真的寫實主義,但這種風格並不是其獨有的,這種逼真的繪畫傳達出一種寫生「質感」、一種「細膩而不膩,逼真而不真」的視覺衝擊也是前人早有的風格。日本超寫實畫家Kei Mieno的一幅畫著躺在河裡的少女作品也是與冷軍的畫作一樣,表現的內涵也沒什麼太大差別。

中國畫家劉向東的超寫實繪畫

墨西哥畫家Omar Ortiz

這種超寫實主義的繪畫作品還有美國的萊斯利、克洛斯等人。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如照片般的逼真現實,纖毫畢現、細緻入微。因此如果將這些大師所有的繪畫作品放在一起進行展出,你會有什麼感覺,除了震撼人心的逼真效果,實在很難找到其可以玩味的東西。他們在思想和文化上並沒有什麼創新,只是逼真震撼而已。

蒙娜麗莎的微笑也屬於寫實派,然而其追求的是微笑背後的神祕感。梵高是表現主義先驅,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畫中所傳達的內涵耐人尋味,他們的畫同樣細膩入微,同樣纖毫畢現,然而表達的內涵卻非常豐富。他們並不是靠逼真的寫實成為經典的。他們的繪畫風格是獨樹一幟的,前無古人。而逼真的寫實主義(超寫實主義)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出現了,而且一直飽受爭議。

第二:極端的展現現實不是藝術,而是工匠精神,在現實的基礎上進行誇張和提煉纔是藝術的本質,這纔是藝術最難之處。雜耍的藝人在街頭表演的功夫固然震撼人心,但是那只是硬功夫而已,那些驚心動魄的高難度動作是可以經過勤加練習獲得,不能成為經典的藝術,而京劇、繪畫、書法、音樂等為什麼能成為藝術?因為這些技能在掌握了足夠好之後可以進行藝術上的誇張和升華,能表現超越技能之外的美感。京劇表現的不僅僅是舞臺效果,更是精神與文化的感染,逼真的還原情景現場是沒有意義的;書法表現的不僅僅是高超的用筆技巧,更是一種人格魅力的體現,寫得向「印刷體」是沒有個性的;貝多芬的音樂不僅僅是美妙的音符搭配,更是一種頑強不屈的生命力的交響曲,只有悅耳動聽的特點是不夠的。技術上的追求永遠屬於小道,大道則是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內涵。

但是話雖這麼說,還是不得不佩服冷軍的高超技藝,畢竟能畫出這種比單反相機還逼真的人是非常有耐心的,工匠精神也是一種值得尊敬的品質。只是這種繪畫藝術與古人理解的藝術相去甚遠而已,而且逼真的繪畫創作是一種傻瓜式的創作,只要有技術,什麼畫都能畫出來!那麼這種超現實主義的繪畫沒有未來嗎?當然不是,如果一個人的繪畫過多的注重逼真效果,必然對畫的內涵有所忽略,所以如果能逼真的還原現實的同時還能表達出更多的內涵,那就完美了。但是這樣會非常花時間,可能十幾年才能畫完一幅畫,很不現實,所以自古以來的畫家都是注重表現的內涵,逼真永遠是次要的。《清明上河圖》也是一副很花時間的鉅作,也在表現現實的場景,但更多的是反映社會矛盾,因此成為不朽的大作。如果此畫能更加逼真,當然最好,但是張擇端很清楚,這種用功方向沒有必要,更浪費時間。冷軍這種逼真的追求與田英章楷書對端正的追求具有一致性

田英章楷書追求的就是端正、勻稱、美觀,與計算機列印的字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冷軍繪畫追求的就是無限逼近真實,與相機效果相當。這種極端崇拜機器也能做到的作品固然難能可貴,但是沒有生命力。書法中的「館閣體」、「宋體」,字如印刷,寫如複印,這種楷書基本可以與列印字媲美,所表達的內涵實在太少,而且容易複製,古代歷來不缺乏這種人才,那些科舉考試中的中榜人基本都會一手「漂亮」的印刷小楷,毫無個性可言,具體的人大家可以網上多查查,這種高手多的是,當代民間也非常多!總之,他們的這種無限逼近機器都能做出來的東西是沒有生命力的。除了震撼人心,還有什麼能打動你的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