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

一一「遲日」即春日。昔日園林春遊,景色何等怡人,今日想起悲從中來。而眼前的春天,花開放、鳥鳴叫也都化作去往邊地的哀愁。

前句寫昔,後句寫今 。

昔日遊春是快樂的,今日想起是悲傷的,首句暗含昔日樂景與今日悲情的對比。

二句今春花開鳥鳴,本應是樂景,卻「作邊愁」,這是用樂景襯哀情。

一二兩句跨越今昔,寓悲愁之情於春景之中,情景交融。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一一一個「竄」字表明瞭作者被南下也就是流放的事實。只可憐本是京城人卻因被流放而南去,不像眼前的湘江水自然而然地流向北方。

詩的第三句交代了「悲」「愁」的緣由,塑造了詩人自己顧影自憐、孤獨失意的形象。

四句承「人南竄」,轉而折向「水北流」。一南一北,南北對比,相行漸遠。詩人觸景生情,寓情於景,眼前流淌的不是江水,而是源源不斷的悲愁。這悲愁是被貶之悲愁、是思念京城故地人生失意之悲愁。詩歌以江水作結,意蘊悠遠。


杜甫曾說過:詩是吾家事,吾祖詩冠古。暗指其祖父杜審言在詩文方面的成就。杜審言是唐高宗咸亨進士,與李嶠、崔融、蘇味道被稱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

杜審言生性狂傲,嘗語人曰:「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臨死之時對著一幫詩友說:甚為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人!確是歷史上少見的狂人。

這首《渡湘江》是杜審言的代表作之一。我們看一下這首詩。

渡湘江·杜審言

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幾個要注意的地方

1.對比

前兩句今昔對比,園林勝賞不再,觸目花鳥確是邊愁。後兩句人物襯比,人南竄、水北流,京國之人南下羨慕南水北流。

2.倒裝

第一二句倒裝,先看到花鳥徒生邊愁,轉而想起昔日園林遊樂,更添一層落寞悲傷。

3.對仗

不注意的話,不會感覺到二聯皆對仗,這就是高手的功力。一般絕句是不對仗的,二聯對仗就非常少了,比如杜甫的「兩個黃鸝」就顯得雕琢,比他爺爺這一首各方面都差很多。

4.常見入聲

應該記住的入聲字:昔、獨、國。這三個字是派入平聲的入聲,而且是使用率非常高的三個字。喜歡寫詩的朋友一定要記住。

不(作「否」意是平聲)、日、北也是入聲,因為現在還是仄聲,所以知道即可。

……

附老街的一首絕句,請詩友們指正。

觀杜審言生平有感 @老街味道

不怕人譏瘋且癲,敢將屈宋作衙官。

傳孫詩賦動千古,生子羣梟皆膽寒。

註:其子賭並年十三殺人而死。

@老街味道

2018-3-22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渡湘江》

唐朝·杜審言

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審言是初唐著名詩人,武后時官膳部員外郎,負才自傲,不可一世。後來唐中宗複位,清算與武后男寵張易之、張昌宗有關的人,他因與他們往來交通,被流放峯州(在今越南境內)。這首《渡湘江》即作於流放途中。

詩是因為作者即將渡過湘江南行這件事引起的。當時作者由長安一路行來,回想昔日飲宴遊玩、詩酒流連之樂,怎能不留戀難捨;而此一去不知何日可以遇赦北歸,前途又是多麼渺茫。思前想後,只覺得滿腹哀怨憂愁,無從排解,於是隻有向詩中尋求寄託宣洩。這便是此詩的緣起,亦即作者創作靈感的來源。

作者從直抒胸臆入手,起筆即以強烈的今昔對比寫出濃鬱的愁緒。「遲日」指漫長的春日。春日的園林,鳥語花香,一切風光依舊,自然的季節與景物都沒有變,可是,詩人的處境和心情卻完全變了——從春風得意的朝廷官員變成了戴罪遠徙的流亡者,因此感覺也隨之發生巨變。對於往昔園林之遊的回憶只能徒增傷悲。本可悅人情性的花鳥,愈益使人產生邊愁,因為他確實是在日益走向邊遠蠻荒地區。

詩人就這樣無可奈何地一路南行,來到湘江岸邊。這時,一個新的景觀再一次觸動了他的鄉愁。所謂「獨憐京國人南竄」,就是他以自憐自嘆口吻在述說被流放的事實。「京國人」是作者自指。當時長安所在的北方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而南方尚未開發,被視為蠻荒,所以才被當作竄逐朝廷罪人的流放地。「獨憐」有尤憐、更憐之意。為什麼「京國人南竄」格外可憐呢?不但因為他暫時遠離了那歡快的春日遊宴,而且他擔心他將永遠不可能回去了。而當他目睹滔滔湘水正不捨晝夜地向北方流去,他又怎能禁得住格外傷感和對湘江的無限羨慕之情呢?

以對昔日遊宴的追憶引起下文,襯託今日遠離京國、貶竄邊荒的可悲和湘江北流的可羨,是這首絕句構思的特色。音調鏗鏘、兩聯均為聯語,顯示它藝術上的講究。有人認為「今春花鳥作邊愁」一句啟發了杜甫(作者之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不妨聊備一說。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 記得點贊,喜歡就分享和收藏 ↓↓


作為初唐宮體詩的奠基者之一的杜審言,最為著名的是《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中那句「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可以說這句詩也成了他的標誌性名作,不過,更為世人所關注的,是杜審言其人本身,他便是「詩聖」杜甫的祖父。《渡湘江》借春景之傷寫逐客之悲,也是他筆下著名的一曲春日絕唱,全詩如下:

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遲日園林悲昔遊」,晴光歷歷,春日遲遲,回憶往日的舊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頭。「今春花鳥作邊愁」,眼下春日裡這花香鳥啼,竟都似為遠赴邊陲之地渲染了哀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人世間最可嘆可憐的,莫過於京城之人被流放到南荒,南轅北轍,相思無望,不像那湘江的水,還能一心向北奔流!人啊,就只能沉沉埋葬下北歸的念想,滿心惆悵地被禁錮在這南荒之地了。

原本,花、鳥、春都是令人喜悅之物,奈何詩人被貶南下,路經湘,眼看著江水北流、自己卻要南往,心中如何不悲?越是繁華錦繡,越是絕望悲慼,這一手絕妙的景物反襯,也將此詩的感染力推上了高峯。正如北宋文學家司馬光於《續詩話》裏所言:「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可見,傷情的不是花鳥,花鳥無心,只是詩人自己際遇坎坷罷了。

明末清初文人唐汝詢在《彙編唐詩十集》中更是將此詩盛讚為「初唐七絕之冠」,猶知這首詩在初唐時期七言絕句上的造詣之深。千古倏然,湘江一夢,如今江水仍在,卻只餘你我閑人捧著詩冊隔空輕嘆了。


杜審言,在初唐詩壇頗負盛名,他的詩大多是寫景和唱和,以樸素、自然、深厚見長。他尤其工於五律,其格律謹嚴,被後人評為五言律詩的奠基人。例如:「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這膾炙人口的名句,就是杜審言所作。順便說一下題外話,想說人的天賦,遺傳基因是第一要素。杜審言沒想到,在他以後的詩壇,他的孫子的名氣要比他大的多,其人就是「詩聖」杜甫。杜甫在沒成名之前,還常常亮出自己爺爺的「名片」來對人炫耀,說:「詩是吾家事,吾祖詩冠古。」 杜甫讚頌他爺爺的詩,是無可厚非的。但杜審言這個人據史料載,人品卻不咋地。說這個人很有才氣也很傲氣,不把一般人放在眼裡,但卻對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倆大獻殷勤。杜審言為人處事沒什麼朋友,詩友倒有一個,就是那個寫「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渡漢江》)的詩人宋之問。宋之問一生也好追逐名利,最終二人下場都不好,都被流放。宋之問是在流放途中被賜死,而杜審言卻保了一命,被流放到峯州(今越南境內)。這首即景抒情的《渡湘江》,就是杜審言在流放峯州的途中所作,而此時正是春暖花開之時,其詩曰:「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全詩通篇運用反襯、對比的手法,很有藝術特色。前兩句是用今昔對比,遲日與今春、昔遊與邊愁,悲嘆昔日這時還在園林裏遊玩的開心,而今春的花開鳥鳴卻是我去邊疆的哀愁。後兩句是人與物的襯比,以京國人與湘江水、南竄與北流,可憐自己被逐出京城向南而「竄」,真羨慕湘江的水呀,你卻向北流。在這首詩中,詩人以樂景寫哀情,那鳥語花香的春景,此時已成詩人的悲涼心境。杜審言的這首七絕《渡湘江》,在初唐是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它開啟了初唐詩壇的新風。


渡湘江

遲日園林悲昔遊,

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

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杜審言》

杜審言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唐代著名詩人,近體詩創始人之一,這首七絕樸素自然,用自然風光反襯自己被流放南方的悲滄心境,全詩通順自然,是一篇不可多得佳作。

全詩個人直譯:又來到了以往常遊玩的園林,心中充滿悲傷,可憐我一個西安人卻被發配南方,不像湘江水那樣可以向北流。

這是一首抒發個人感情的作品,不比後來的杜甫作品中流露出的那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這也許就是亂世與盛世的區別吧!


一般人只是看表面,不看更深的地方,回答的答案都是百度一樣精確的標準,沒有自己的看法,說原創有些懸,杜審言的五律沒得說,他更大的成就,是七言七律,七絕在他以前很少見,而且影響也不是很大,從他開始寫之後,人們立刻發現七言比五言表達的東西更多,而且更細膩,雖然他只留下幾首七絕,一首七律,不能代表他就寫了這麼多。或許是失傳了一些也說不定。他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第一個喫螃蟹的人,也為七絕之後的崛起奠定了基礎。他融合了上官體跟初唐四傑的風格,加入陳子昂的理論。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也因為這樣,他敢笑傲天下的說,他是唐詩第一人,雖然有些吹牛,但也說明他絕對是個厲害的人物,我們看事情要兩面去看,不能單純的看一點,原創不是照辦加圖片,要有自己的想法,學習古詩不是背誦是領悟其中精華。


謝謝邀請!說說我的理解!

【渡湘江】 唐 · 杜審言

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賞析:短短的四句詩,語句優美,且讀起來非常流暢。將詩人淡淡的哀愁,描述的非常真切。

近日回憶起園林昔日遊玩的情形,卻是一片悲慼。林子裏的花鳥看起來也彷彿愁緒滿懷。唯獨憐惜京城出來的人向南逃竄,不像湘江的水卻是向北流,真讓人羨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